首页>中国文联>中国文联工作动态

一代律学宗师王邦直学术思想研讨会成功举办

时间:2013年06月0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一代律学宗师——王邦直学术思想研讨会”会场

  王邦直《恤民十事·疏》的现代意义

 李殿魁

  很高兴参加“一代律学宗师——王邦直学术思想研讨会”。我对中国的“三农”问题有长期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所以当2000年刘新海同志向我反映王邦直的《恤民十事·疏》时,立刻引起了我的重视,并力主将其推向国家研究层次,加深对王邦直《十疏》及为民情怀和音乐基础理论的研究,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丰富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意义重大而深远。

  明朝万历年间,朝廷管理失察、奸臣当道、吏治混乱、徭役苦重、民不聊生。而皇上闭目塞听,不了解民间实情。山东即墨人王邦直才华横溢,官至河北盐城县丞。虽是一介小吏,却以国事为己任,在深入调查、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大胆向皇帝上疏,列“恤民十事”,抓住要害、切中时弊,字里行间充盈着王邦直忧国忧民、为江山社稷竭心尽力的赤子之心,现在读来发人深省、感人至深。但在那个时代,政治黑暗、好官难当,本应该得到重用的王邦直,却因上疏“恤民十事”被奸臣诽谤、中伤,以至于丢官为民。归隐乡里后王邦直锐志不改,另辟蹊径,对《律吕正声》音乐理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成就斐然,创造了中国音乐理论的新高度,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大观园增添了一朵奇葩。

  一、 爱民——儒家民本思想是《恤民十事·疏》的立论基础

  《尚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本才能兴国富民,是《恤民十事·疏》的主体和主旨。自孔孟创立儒学之后,“民贵君轻”的思想形式在理论上似乎为历代帝王所认可,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却难以落实,甚至长期主次颠倒、本末倒置。由于封建王朝在统治过程中颠倒这一关系,结果造成不断改朝换代的世代轮回,最终导致封建帝制的灭亡。

  历史上著名谏臣魏征就给皇上敲了警钟:“水可载舟,亦能覆舟。”王邦直深知这些历史教训和深刻的哲理,所以第一事“减赋役以招流移”中就开宗明义指出,由于赋役过重,流移,即流离失所者居多,这样因民不聊生而社会混乱。民为立邦之本,本固才能安国兴邦,国家才能稳固安宁,所以自古以来的帝王,为此而不废除扶持爱护穷困潦倒百姓的政策,都是为了使国家的根基坚如磐石,说得深刻而又清晰,发人深省。这些观点放在当代仍然具有耀眼的光芒。

  二、反腐——抱德倡廉、以法反腐是《恤民十事·疏》提出的固本利器

  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定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做到本固邦宁,王邦直不惜重墨强调了法制的重要。作者用刀笔揭示丑恶现象,解剖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腐败的根源以及严重的危害性,现在读之依然让人震撼。

  我们通览《恤民十事·疏》,除了领略作者为了恤民上书的良苦用心和爱民、怜民、惜民的拳拳之心外,通篇充溢着对国家治理缺失的遗憾和对腐败造成的危害的愤懑之情。特别是在第三事“戒有司以去奢僭”中,一开篇就强调了王法的重要性,指出朝廷之所以能够规整地管辖好臣民,使臣民有序地生活,全靠法律法规的制约,臣民之所以虔诚地奉行王法,并虔诚遵守,也靠的是法制。这一语破的之言、虔诚写情之意,弥足珍贵,应有金声玉振之效。足见是今昔相映、大道同源。

  作者在第五事“禁势豪以除暴横”中,将“暴横”的嘴脸剖剥得惟妙惟肖。作者这样写道:想那些官豪势要之家,其楼堂厅宇高耸入云,楼阁会馆势压霄汉,其田产也是连阡接陌,尽是肥沃膏腴之地,但大多是抢夺霸占百姓之田产所致。至于说到其子弟横行霸道、仗势欺人,那更是令人发指,强奸民意、夺取山林湖泊、搜刮民脂民膏,而百姓敢怒不敢言。这种现象在当时十分普遍。令人欣慰的是,王邦直为此开出了药方:臣下衷心期望皇上颁布命令,制定法规,明理法度,以王法治理,凡居住所超越规定和有不法行径者,必须没收充公,收归官府、国家所有,势豪子弟有触犯法律的,必须用法律制裁,其家人有犯法越科的,必正其刑律,严加刑管。知者限其报,富主限其禁。这药方应该说对今天的反腐倡廉也大有裨益。

  三、 固边——富国强兵是落实《恤民十事·疏》的可靠保证

  富国强兵、巩固边防,几乎是所有朝代永恒的主题,但在王邦直的上疏中,却详尽地分析了富国强兵的基础和根本问题,道出了问题的本源。王邦直说,说到国家治理之道,就是打好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人民稳固,人民安居乐业,这是首要的。保家卫国的规则,军队首先要强大,这头等大事做好,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此乃国家之元气啊!他能把人民稳固、军队强大和国家元气联系在一起认识,是难能可贵的。这些认识,对我们今天的国防建设、正确处理边民关系有重要启发。

  还有一点特别令人称道,即组织边疆居民习武保家卫国,既节约军费开支,又加强国防建设。他建议,在边疆地区的州和县,挑拣丁壮之士把他们收在这里落户、落籍,实为民兵,按有关规定供其粮饷,也算服役,并与之兵器,已成势力而且供其土地,达到一定的数目,还可给之以马匹,选择一定的官吏领导他们,在农闲空时间教练他们武艺,无有战事则为耕种土地的农民,有敌寇来犯时就成了行伍兵丁,对外可抵抗强虏,对内也可以保卫社会治安。在500年前的明朝,王邦直根据当时的情况,发扬我国历史上屯兵戍边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大现实意义。

  四、重教——正仕途、重教育是推行《恤民十事·疏》的社会基础

  正仕途、重教育、优选人才虽然是3个相对独立的问题,但它们之间又有有机的内在联系。王邦直认为人才的得失与统治、教化、管理的好坏密切相关。显然,这3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危、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前途。王邦直特别提到明朝建国初期的做法,开国初期,选用人才不拘一格,不拘一条路子,有贤良人才,可以通过科考四书五经、举孝廉等方式选拔,遇有山林隐逸之士,官员还可以凭着怀才抱德之心去保举。拔贡、举人也必须精选。非人才者、犯有前科侥幸入仕的人基本没有。仔细品味这一段阐述,便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是一条非常正确的选人路线,科考只是一方面,还有保举、连坐保举,考试与推荐选拔相结合,不是单凭一张考卷定乾坤,这样能广纳贤士、广揽人才。他十分惋惜地说,可是近年来仅采取一条贡举考试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人才的选拔,实在是不尽如人意。联系我们当今的高考,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引下,出现很多弊端,考生只有总分超过录取分数线才能录取,而总分达不到分数线的个别科目特别好的“偏才”、“怪才”、“奇才”就很可能被埋没。在这方面,我们还真得向王邦直请教。

  关于教育教化,王邦直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应该慎重开办作养学堂,剔除那种繁冗累赘之学风,治理国家关键问题是教育、教化,人才培养紧系于作养学堂。这些话,体现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观念,而且他明确指出应当从严治理科考选才,对于那些学无成效的人,则不论多少皆清除出去。应该特别重视人的德行操守,其首先品行有不足者,则不论他的文章写得好坏,定要清除。特别是当教官的,更应该选取那些品学兼优者担任。这些话好像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耳边。王邦直重视教育,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五、《恤民十事·疏》反映王邦直的积极人生态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王邦直是儒学思想积极彻底的实践者,儒学教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达则泽被天下,穷则自洁于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王邦直真实地实践了这些儒家格言,毫无顾忌地向皇帝揭发当时的社会弊端,坦率地陈述自己的建议。被罢官后,他去官而不丧志,官场的失意进一步磨练了进行学术研究的意志,立志研究音乐理论,最终写成《律吕正声》60卷。

  王邦直的科学研究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弥补了儒学轻视科学研究的缺陷,对当时统治中国、风靡东亚的儒学也是一大突破性的贡献。王邦直一生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把社会和谐与音律和谐统一起来,为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资源。

  王邦直的人生之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为《恤民十事·疏》丢官归乡里,并没有因罢官而丧志,而且矢志音乐理论研究,终成一代律学宗师,这是中华民族积极人生态度的具体体现。在当代中华和平崛起、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特别需要这种精神。因此,学习王邦直的《恤民十事·疏》,加深王邦直音乐理论研究,对治国、立身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水利和农民问题专家)

王邦直与《律吕正声》

王守伦

  2000年初,我与刘新海先生谈及王邦直和《律吕正声》,从此便开始了此项研究。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该项目2004年列入青岛市艺术学科重点课题,2005年列入山东省艺术学科重点课题(200501019),2009年列入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批准号:09cwyz08),2010年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0BD036)。目前,又完成了对原著的校注,并研究、发表了论文20多篇。

  王邦直,字子鱼,号东溟,明代律学家,生于1513年5月22日,卒于1600年3月26日,今山东即墨人。其家族后人分布在今山东即墨王圈、索戈庄等地,直系后裔的一支在今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小庄社区。

  王邦直自幼聪慧,颇湛史书,经常以诗抒发情怀。18岁母亲去世后写出多首《黄鸟》诗,以哀悼母亲,乡亲们都为之动容、为之泪泣。

  王邦直40岁后进京考取功名,选为岁贡生,后任河北盐山县丞。他为官清廉,经常卖掉自己家产以贴补开销,救济灾民。1567年6月,因朝廷裁职而汰。同年12月,进京候补改选之时,应诏上《陈愚衷以恤民穷以隆圣治事》疏,世称《恤民十事·疏》,得到隆庆皇帝嘉纳。但因《十疏》多切时弊,遭奸佞所忌,被罢官回归故里。

  王邦直的《十疏》,被收入陈子龙编纂的《明经世文编》,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诸如减赋役、实仓廪、戒有司、清驿递、禁势豪、正仕途、重功绩、慎作养、严拣练、振纪纲等,疏文洋洋洒洒,陈说甚辩,表达了他忧国忧民、忠心报国的赤子情怀。

  王邦直回到家后,栖息镜镕山房,坐卧小阁30年,著成《律吕正声》。该书现已查明的有18套存世,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即墨博物馆等13个单位。

  《律吕正声》全书30万字,内有《李维桢序》《林增志序》和《律吕总叙》,正文60卷。此书有图、有解、有制、有义、有体用、有统会、有经纬,涵盖律政关系、律历关系、律吕新说等8个部分。

  一、关于《律吕总叙》

  《律吕总叙》是《律吕正声》一书的总纲,也被陈子龙编入了《明经世文编》。在这篇叙中,他先是论述了乐的由来和作用,之后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自伏羲、神农、黄帝以来的中国音乐发展史,特别是详细评析了司马迁、祖孝孙、张文收、王朴、和岘、李照、蔡元定、李文利等历代律吕学家理论的得失。在综合《吕氏春秋》《周礼》《太玄经》《唐史》《河图》《洛书》等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黄钟是三寸九分、圜钟六变、子午之数九、还相为宫等律学观点。

  二、关于十二律

  《律吕正声》前5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律吕图解、黄钟律本、律吕之制、律本《图》《书》、律吕之义、律吕之数、律之体用、律之统会、律吕经纬等律学基本问题,对十二律的具体意义和制度进行了重点阐释。王邦直认为,黄钟三寸九分是律吕所本,“以黄钟一律言之,自具体用之全;以黄钟对十一律而言,则又黄钟为体,十一律为用,以十一律皆生于黄钟也”。

  三、关于十二律和天文历法的关系

  王邦直详论了十二律和天文历法的关系,阐述了律吕的候气之法、十二律与十二个月阴阳消长的关系,论述了律合先天、律参晷刻、律应躔次、律合天度、律应中星、律应五气、律历同道、律正闰余等内容。

  四、关于律吕和五声之间的关系

  在《律吕相生》中,王邦直依据《太玄经》,论述了“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等律吕之间的相应关系;在《律应八风》中,论述了十二律跟八风的对应关系;而在五声所起中,对宫、商、角、徵、羽五声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五、关于历代的配乐诗歌和乐舞

  在《乐歌之节》中,王邦直论述了历代配乐的诗歌,从《诗经》到汉代的乐府,到隋唐的雅乐、俗乐,再到宋代的教坊四部、诗余和金元的南北曲;在《铙歌鼓吹》中,介绍了历代天子宴群臣之乐和军中之乐;用6卷的篇幅对历代乐舞的类型、乐器、舞器、舞衣等进行了细致的论述。

  六、关于八音器质的相关规制

  对金音之制、石音之制、丝音之制、竹音之制、匏音之制、土音之制、革音之制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七、关于律吕的作用

  从律以审度、律以嘉量、律以平衡的视角,分析了律吕之制“本起于黄钟”,并论述了律吕与人心正邪、天下治乱的关系,从历代典籍中摘录了30个律吕感应的例子,来说明“声音之道,实与政通,而治乱之兆,皆足听而知之”的道理。

  八、关于十二律跟《太玄经》相配

  在分叙中把扬雄《太玄经》中的八十一首、七百二十九赞的所有内容,跟黄钟、大吕等十二律、一年的二十四节气相配,以时间为序,具体详细地解说了律吕跟天文、历法、卜卦的密切关系;总论中把律吕之数和所有的卦名、赞名集中进行解释。此外,还介绍了筮法和占法,并对卦数进行图解。

  王邦直所著《律吕正声》于1586年写成,由其亲家黄作孚校,1594年因同乡周如砥应诏修史,赏其书,将《律吕正声》“上于明史馆”。1608年由黄作孚侄子黄嘉善邀李维桢作序并刻印之。约30年后,王邦直外甥黄宗昌又邀林增志加序重印之。清代四库馆臣将《律吕正声》收入《四库全书存目》,并加提要。清代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有一定记载。以后的文人学者多有引用和提及,相关的地方志和王氏族谱中亦有记载。这些文献和后来的研究者都对其进行了较高的评价。

  李维桢序中言道,王邦直归而叹曰:“孔子自卫返鲁,正乐,使雅颂得所。今乐之失其所,甚矣!”认为《律吕正声》“以黄锺三寸九分,取闽人李文利之说,而纠其左律为右律之非”,“三分损益,隔八相生,两者殊科,而辩诸家以三分合隔八、求上生下生损益之数为律管长短之误,卓识独悟,通灵入微,然亦仿《吕览》《太玄》而推明之,确然有据”,做到“参伍折衷,最为精密,非以私臆索之无何有之乡,缪悠荒唐而无端崖也”,又说“今得王丞而大乐咸正罔缺”,而“以成一朝未备之典,抉千古未发之秘”。

  林增志指出了《律吕正声》的实用价值:“试以王子数十年之所学,与天下讲究之,箫九成、凤来仪,鼓六变、天神格,岂不万世一时!”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律吕正声》的方法实施乐教,天下可以太平。他认为《律吕正声》“理微而辨核,创千古之奇论”。

  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说王邦直“殚精声律之学”,用“其说谓君声最清,管以三寸九分,本《吕氏春秋》,其数配之扬子云《太玄》,缕析比合,而以诸家九寸之说为非是”简单概括了王邦直的律吕学说,并引用了周如砥的话对《律吕正声》进行了评价:“班固《律历志》载即墨徐万且氏治太初历第一,而子鱼追配之于千载之后”,也就是说即墨的徐万且是当时历法学的第一人,而现在王邦直在一千多年之后,也具有了徐万且的成绩。

  《四库全书总目》关于《律吕正声》的提要用“其书以卦气定律吕,推步准之《太玄经》,分寸准之《吕览》,故大旨主李文利黄钟三寸九分之说,而独纠其律,以左律为右律。又以三分损一、隔八相生截然两法,而力辨古来牵合为一之非”来概括《律吕正声》的主要理论,并说《律吕正声》具有“援引浩繁,其说甚辨”的特点,是“笃志研思之作”,“维桢《序》述其欲比孔子自卫反鲁,使雅颂得所”。

  现在看来,王邦直的《律吕正声》是一部律吕正论著作。他追根求本,援引浩繁,集历代研究之精粹提出了一套律学理论,且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学意义方面。尽管如此,王邦直的《律吕正声》对于廓清历代律吕之争大有裨益。他的研究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他的研究方法为律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他的研究成果是令人瞩目的。这些对于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承、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系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潍坊学院院长)

生命的咏叹——王氏并邦直公生平解略

 王修训

  我们王氏家族当前居住在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小庄社区。据《王氏族谱》记载,我祖王邦直一支王氏,是汉谏议大夫王吉的后裔。我二世祖王伯举,洪武中期在广东任按察使,以清廉著称。王邦直的祖父王佐,明成化举人,于弘治三年(1490年)任山西忻州学正。王邦直的父亲王镐是贡生,嘉靖二十年(1541年)任河北漷县训导,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任临县训导,经常变卖家产充作公用,受到民众拥戴,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卒于任上,监察御史蓝田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王氏家族与即墨望族黄氏有着姻亲关系,到了王邦直孙辈王馝,家境贫寒,黄氏将即墨驯虎山前的小庄园赠于王馝,王馝就在小庄园定居下来,形成村庄,后人就把小庄园改称小庄村。现在小庄村王姓有800多人,都是王邦直的后代。

  八世祖王邦直,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自幼受教于父亲。著名乡贤杨文敬作有《东溟先生传》,称赞他“颖敏绝伦,髻年试童子科,学使者奇其文,拢而冠诸庠,仕称高等矣!”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王邦直以岁贡生任盐山县县丞。于是,他便就减轻农民负担、打击邪恶势力、机构改革、加强军队建设等等问题列举十事,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嘉靖皇帝看过奏疏后予以赞赏和肯定。但由于个别奸佞小人嫉妒他的正直和才气,便编织了“越职言事”的罪名将其罢黜。回归故里后,他继续律历学理论的研究,经过30多年的生命咏叹,最终完成了律历学界公认的鸿篇巨制《律吕正声》。

  据了解,1999年前后,山东音乐界的刘新海、张桂林、王守伦等几位专家交谈中谈起了著名学者“渔洋山人”王渔洋清代史略笔记《池北偶谈》中的“王邦直”一篇,大家遂激起了浓烈的兴趣,之后便在首届国内外流行音乐歌手大赛之际同时开启了对律历学家王邦直的研究,并陆续申报了《探究一代律学宗师——王邦直》青岛市、山东省艺术学科重点课题。之后潍坊学院又申报了《一代律学宗师——王邦直》省级社科课题和《王邦直律学思想研究》国家级社科课题。他们是就王邦直之事与我王氏联系最早的一批专家学者。同时我们小庄社区也抓住机遇,深入挖掘了王邦直的历史文化资料,成立了青岛王邦直创意文化产业园和青岛城阳邦直文化园,影印《律吕正声》60卷及很多宣传资料。2011年5月,根据王氏族人对王邦直画像的回忆,复原了王邦直像并雕塑了王邦直铜像,同时还召开了由山东省音协和社科联领导们参加的研讨会。2011年11月,“王邦直与《律吕正声》”被列入城阳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5月22日,由青岛市城阳区文化局、惜福镇街道办事处主办,小庄社区、青岛城阳邦直文化园承办的“纪念一代律学宗师——王邦直诞辰499周年暨王邦直铜像揭幕仪式”在小庄社区成功举办。从此,小庄社区高举着文化立村、文化兴村的大旗,阔步迈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康庄大道上。2013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乘盛会东风,我们举办了王邦直诞辰50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推动了王邦直律学思想研究和社区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孔圣人说:“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我的八世祖王邦直,他的名字和他的做人一样,为国为民,刚正不阿。他的律历学理论,在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的引领和研究中,也会像流箭一样,扎扎实实、一往无前、长久深入地发展起来!

  (作者系王邦直后人、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小庄社区党支部书记)

  散记王氏并邦直先生

 刘新海

  “‘王’脉”浩浩,根深枝茂。喜与王守伦先生共研“一代律学宗师——王邦直”国家级社科课题项目,自此便与“汉谏议子阳苗裔琅琊嫡派王氏守信”的子脉有了一些“纠结”。“‘王’脉”兴盛,坊间称诵。历史繁延至今,纵观《律吕正声》及《王氏族谱》的谱系、谱表、谱牒,从中不难看出,王氏部族不仅有着数以众计的赫官显贵、文帮贤达,更有着“力毫无私、事尽心竭”的一群群王氏后人。尤《四库全书》中载对浩浩“‘王’脉”第八世王邦直“如欲比其为孔子自卫返鲁,使雅颂得所”并“‘徐万且氏治太初历第一’,而子鱼追配于千载之后”的至高评誉,实为令人叹然。还有王邦直励胆谏言、震惊朝野的《十疏》壮举,更加让人为其刚直不阿、热忱与民的胸怀和《律吕正声》的思想性、科学性所感染和感动。不久的将来,在这里奉你所观的与其说是对王氏遗脉的寻踪,倒不如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探源以及新一代王氏族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赤诚奉献更为准确。

  至此,我最想要说的一句话便是为自豪的王氏族人自豪!

  (作者系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作曲家、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本版所刊文章系“一代律学宗师——王邦直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部分发言,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