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副刊>焦点新闻

1.南方日报《南方观察》

时间:2024年05月22日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新闻专栏参评作品推荐表


栏目名称

南方观察

创办时间

2013-05-08

原创单位

南方日报社

刊播单位

南方日报

刊播周期

每周2-3期

刊播版面

评论版

语种

中文

主创

人员

丁建庭、王庆峰、刘艳辉、孙文静、杨悦、高维、张宇驰

编辑

黄常开、黄灿、金强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南方观察》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社)重点打造的言论栏目。从2013年开设至今,该栏目已走过11个年头,每周刊发2-3期,在实操中强调“站在天安门想问题,走在珠江边找感觉”,形成了“缘事而发、寓理于事、目光四射、行云流水”的独特风格。

一是在选题上深切关注新时代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国内国际时事、热点焦点问题等设置选题、阐发议论,力图从海量新闻中捕捉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并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

二是在写作上注重与政论体、时评体作区分,不追求宏大叙事,不满足就事论事,不流于俗气跟风,而是突出思辨性、观察味,考虑并回应不同观点,在平实、渐进、理性的说理中凝聚共识、传递价值。

三是在表达上善于运用群众语言、生活语言、网络语言,文风清新朴实、通俗易懂,注重通过叙述、描写表达真实、抒发真情,从细节中彰显精神,于细微处生发义理,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另外,《南方观察》鼓励评论员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创作富有现场感、真正接地气的观察评论。近年来,评论员深入广东各地以及北京、西藏、浙江、黑龙江等地开展调研,推出了不少有理论高度、思想深度、实践厚度、情感温度的精品佳作,受到广大读者的广泛好评。

《南方观察》立足大时代思考,聚焦大众关注焦点,及时发出主流声音,在纷繁复杂中举旗定向,在多元多样中凝聚共识,在众声喧哗中确立主导,不仅是一个新闻栏目,更是一个舆论阵地。

该栏目创办以来,一年一个台阶,一年比一年发稿数量多,2023年共发稿129篇,其中“青年要‘自找苦吃’”、“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等多个话题引发网络热议,《一句“我是大湾区人”:满满的骄傲,稳稳的幸福》等12篇文章获上级部门阅评表扬,《让群众在异乡更有“医靠”》《如何像用电一样使用算力》等8篇文章被人民日报评论版转载,还有80多篇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经济网、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凤凰新闻等主要新闻网站和客户端转载。

《南方观察》主动适应全媒体传播规律,不仅在南方日报纸端呈现,还同步在南方网、南方+客户端以及南方日报官方微博等第三方平台发布。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栏目文章在南方+客户端上的阅读量超200万,跟帖留言超5000条,全网阅读量突破亿次,融合传播效果好。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南方观察选题上既聚焦重大理论又关照当下现实,围绕党的创新理论、社会生活、经济民生等热点焦点问题,设置选题,阐述评论。写作形式注意避免夸夸其谈的宏大叙事,也力求规避浅薄的就事论事,突出思辨、深刻,注重说群众话、让老百姓看得懂,弘扬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公众理性思考。大量选题时效性较强,发声亮剑后起到较好的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明辨是非作用。传播方式上,注重多渠道发力,不仅在纸媒呈现,也善于运用客户端、抖快等新平台,有效扩大了传播力影响力。栏目提倡记者践行“四力”,鼓励记者深入一线走访调研,采到最真实的信息,捕捉最动人的故事,创作有现场感的好评论。栏目的多篇稿件得到充分认可,不仅被人民网、新华网等央媒转发,也被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商业网站转载。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4518

 

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

 

作品标题

《为什么说青年人要“自找苦吃”》

发表日期

2023-05-05

作品评介

“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这篇文章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前夕的回信为由头,敏锐抓住大众关注点,通过丰富生动的事例、严谨明快的语言、层层递进的说理,回答了“为什么要‘自找苦吃’”这个成长之问,先声夺人,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采编过程

在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充分肯定同学们“自找苦吃”的精气神,并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殷切期望,情深意切,意义重大。

这篇言论文章以信为媒,及时评析,回应关切。文章视野恢弘,开门见山提出“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随后由当代青年联想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岁月,提出“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幸福美好生活要靠艰苦奋斗来创造”。文章寓理于事,以岭南大地广大青年的火热实践为例,强调“‘自找苦吃’不是为了吃苦,而是要知难而进、收获成长”,最后进一步升华主题,号召新时代青年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社会效果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场上诸如“摆烂”“躺平”“内卷”的声音层出不穷,对青年人的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这篇文章以设问句为题,以与青年人谈谈心的姿态,间接回应了一些消极论调,体现了时度效要求和说理艺术。文章在南方日报见报后,第一时间在南方网、南方+客户端以及南方日报官方微博等第三方平台发布,并被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经济网、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等主要新闻网站和客户端转载,当天还登上微博热搜榜,读者反响热烈。

 

 

 

为什么说青年人要“自找苦吃”

 

“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充分肯定同学们“自找苦吃”的精气神,并对新时代青年提出殷切期望。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翻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他们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谱写下一曲曲壮美的青春礼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今天,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时代使命,必须抓住难得机遇,锤炼意志本领,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翻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一个过“五关”的故事——1969年,15岁的习近平下乡来到梁家河,成为一名知青。他不怕吃苦、不惧困难,主动融入老百姓,与大家一起生活、劳动,先后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为乡亲们眼中什么活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的好后生。事实证明,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幸福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靠艰苦奋斗来创造。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但也绝非风平浪静下的马到成功,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必须保持艰苦奋斗、敢于“自找苦吃”。

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长。“自找苦吃”不是为了吃苦,而是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磨炼意志、收获成长。在科技创新最前沿,平均年龄33.8岁的南网数字集团“伏羲”芯片研发及应用团队,成功研发出我国首颗国产指令架构电力专用芯片“伏羲”,推动我国电力工控领域核心芯片从“进口通用”向“自主专用”转变;在大湾区建设大舞台,粤港澳三地青年扎根湾区,在这里学习交流、创新创业,以实际行动彰显青年担当,与国家前途同向、与民族命运同行;在乡村振兴第一线,两年来有约5000名大学生奔赴粤东粤西粤北偏远地区,2万名高素质青年农民“领头雁”返乡创业……岭南大地生机勃勃,广大青年踊跃投身急难险重一线,不怕苦、不畏难,在火热的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精气神。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奋进新时代新征程,广东正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迫切需要广大南粤青年挺膺担当、勇挑重担,自觉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制造业当家、科技自立自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广大南粤青年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艰难困苦的地方、在矛盾突出的工作上、在基层一线的摸爬滚打中,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捧几次“烫手山芋”、多钻群众“矛盾窝”,不断向书本学习、向群众请教、向基层问计,在“自找苦吃”中锤炼本领、提升能力,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奔赴光荣与梦想的远征,新时代青年更须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

 

作品标题

《如何弥合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

发表日期

2023-12-28

作品评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关系”,引发了广泛讨论。这篇文章回应了大众关切,深入分析了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温差”形成的原因,通过客观、冷静、理性的分析论证,揭示了辩证看待经济发展的双重视角,推导出具有说服力的判断,并且提出了弥合“温差”的具体建议,对于齐心协力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采编过程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形势,备受关注,不同声音也有很多。这篇文章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与客观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开宗明义指出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存在“温差”,重点论证了为什么会产生“温差”、如何弥合“温差”。

文章首先分析了宏观数据的综合性与微观感受的局部性存在结构性差异,经济发展态势与个体现实感受之间存在差异,引导公众既要从宏观数据中判断经济发展整体状况和趋势,也要重视微观个体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和真实感受,既不能因整体向好就忽视了个体困难,也不能因个体困难就误判了整体向好。文章最后指出,“温差”折射的正是经济发展的堵塞点,也是解决经济难题的切入点,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社会效果

    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不仅要深刻洞察宏观数据反映的时与势,还要敏锐感知微观个体的冷与暖。这篇文章释疑解惑,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提出让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同频共振”,让人们的感受与经济数据逐渐“同温”。文章分析透彻、回应关切,被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广泛转载,并在微博、B站等引起网友热议,许多读者评论“写到了心坎里”“终于搞清楚了”。

 

 

如何弥合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关系。

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理想状态当然是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保持一致,但现实往往存在一定差异。比如,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价格指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宏观经济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回升向好,但在一些人对微观经济的感觉中,似乎感受并不突出,甚至会觉得不太好,信心不足。今年7月,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就表示,要正确认识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全面、辩证、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理性看待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

宏观数据反映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微观感受反映个体对经济发展的局部感性认识。之所以出现“温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宏观数据的综合性与微观感受的局部性存在结构性差异。例如,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物价总体变化的宏观指标,它代表了整个经济体的价格水平,但并不能反映每个居民的具体消费情况和感受。而在微观层面,个体的消费习惯、收入水平、就业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对宏观数据的感受。因此,即使宏观数据显示物价水平比较稳定,但具体到个人,可能会感受到物价上涨的程度有所不同。另外,统计样本的选择和代表性、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方法,都会影响人们对最后统计出来的宏观数据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如果统计样本没有充分覆盖各个地区和群体,或者数据收集和处理存在误差,那么宏观数据的反映就可能不够准确或全面,从而与微观感受产生差异。

与此同时,“温差”也存在经济发展态势与个体现实感受之间的差异。今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疫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回升向好态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宏观数据也反映了这一趋势。但也要看到,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这也是很多微观主体面临的现实问题,感觉自然不会很好,可能是“阵阵寒意”。加之政策效力的传导、消费潜能的释放等都需要时间,微观主体的感受还会出现一定的滞后性。

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其实是提供了客观看待经济发展的双重视角。解读宏观数据时,既要从中判断经济发展整体状况和趋势,也要正视其局限性,避免对其过度解读或误判。同时,也要重视微观个体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和真实感受。只有将这两个层面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正确认识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关注宏观数据的总体趋势和微观层面的具体情况,以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和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弥合“温差”。同时,也要增强信心和底气,保持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在政策实施上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在政策效果评价上注重有效性、增强获得感。共同唱响经济光明论,不仅要深刻洞察宏观数据反映的时与势,还要敏锐感知微观个体的冷与暖,既不能因整体向好就忽视了个体困难,也不能因个体困难就误判了整体向好。

从一定意义上说,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折射的正是经济发展的堵塞点,也正是解决经济难题的切入点。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工作,既是为了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也是为了提振微观主体的信心和底气,从而让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同频共振”,让人们的感受与经济数据逐渐“同温”。

 

 

 

2023年每月第二周刊载作品目录

月份

作品标题

刊载日期

01月份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2023-01-04

02月份

“解剖麻雀”须避免三种误区

2023-02-08

03月份

从机构改革看大国宏图

2023-03-09

04月份

在比学赶超中书写县域振兴新篇章

2023-04-07

05月份

学思想,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

2023-05-09

06月份

推动海洋经济向纵深发展

2023-06-07

07月份

“轨道上的大湾区”未来可期

2023-07-06

08月份

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被冠以“中国”

2023-08-08

09月份

为什么需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3-09-12

10月份

为何要大力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

2023-10-12

11月份

正视广东县域投资竞争力差距

2023-11-09

12月份

“一行一局一会”最新发声传递什么信号

2023-12-06

 

填写连续12个月每月第二周刊播的作品标题(如遇重大节假日或重大事件,顺延一周),日刊栏目填写每月第二周任意一天刊播的作品标题,动态消息集纳式栏目填报栏目名称。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