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副刊>焦点新闻

1、内蒙古日报《看传统技艺 听融合故事》

时间:2023年05月25日 来源:中国副刊 作者:

  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新闻专栏参评作品推荐表 

    

栏目名称 

看传统技艺 听融合故事 

创办时间 

2021816 

原创单位 

内蒙古日报社 

刊播单位 

《内蒙古日报》 

刊播周期 

每周1 

刊播版面 

家园6版或8版 

语种 

  

主创人员 

集体(周秀芳、苏永生、韩继旺、高瑞锋) 

编辑 

高瑞锋 

   

作采 

品编 

简过 

介程 

   

《看传统技艺 听融合故事》是内蒙古日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版重点打造的一个系列策划栏目,主要报道我区各族儿女在长期交流交往交融中共同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 

该栏目从2021年见报以来,至今已连续刊发稿件30多篇。采访中,记者精心策划,选取我区各地各级具有鲜明特色的非遗技艺,采访非遗传承人,让他们讲述自己学习非遗技艺的故事,同时多渠道联系相关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每项非遗技艺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突出影响力,展现非遗时代魅力,吸引更多的人爱上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该栏目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报端和草原全媒同步刊发,并被人民网、新华网、搜狐、新浪等多家知名网站以及《呼和浩特晚报》《北方新报》等多家媒体转载,点击量累积突破上亿次。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看传统技艺 听融合故事》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用新闻专栏的固定模式,精心编辑,持续打造,突出新闻性、原创性,系列报道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高度的传播力。 

  

                                  

             
 

 

  

    

  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 

    

作品标题 

《弓开如满月  箭发似流星》 

发表日期 

2022598 

  

作品 评介 

《弓开如满月  箭发似流星》是系列报道《看传统技艺·听融合故事》之一,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蒙古族牛角弓,通过“角弓重现”“科技赋能”“文化传承”三个层次,生动真实地讲述了牛角弓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弘扬,为繁荣民族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展现了弓箭文化中顽强拼搏精神的传承。稿件标题亮眼,语言优美,内容充实,不仅具有较高新闻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采编 过程 

记者先后深入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袄太村、内蒙古师范大学,采访了蒙古族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传承人诺敏朝鲁、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副教授董杰等,挖掘曾经濒临失传的角弓制作技术,如何重新焕发光彩的故事。 

  

社会 

效果 

稿件见报后被《内蒙古日报》(蒙文版)、《北方新报》《呼和浩特晚报》等区内多家报纸转载,并被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各大新闻网站广泛转发,累计阅读量近千万。 

  上半年、下半年代表作前各附1张。 

 

 

  

    

  弓开如满月 箭发似流星 

  /本报记者 院秀琴 及庆玲 

    

  “骍骍角弓,翩其反矣。”“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角弓,伴随着《诗经》和唐诗中的词句,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弓箭是冷兵器时代的御敌利器,曾经为中华民族保家卫国而载入史册,如今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被保护和传承;曾经制作角弓的技术一度濒临失传,如今因为“守艺人”的坚持坚守,重新焕发光彩。 

    

  重现“风劲角弓鸣”的英姿 

  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发明了弓箭。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古代“六艺”。中华民族的祖先将射箭视为最佳的文武兼修之术,几千年来一直传递着“射以观德”的信念。牛角弓是中国古代弓箭的巅峰之作,中国传统复合牛角弓的发明和使用,在世界弓箭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如今,射箭运动除了竞技以外还是一项很好的锻炼身体、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 

  1959年以后,国内开始推广国际弓,传统角弓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蒙古族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传承人诺敏朝鲁告诉记者,骑马、射箭、搏克被称为蒙古族“男儿三艺”,随着一代代老手艺人的相继离世,弓箭制作技艺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断档”。 

  诺敏朝鲁的本职工作是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频道的记者。1999年夏天,他在赤峰市白音塔拉苏木举办的那达慕上采访。完成上午的工作后,他发现没有举行哈日靶,哈日靶在蒙古语中是传统射箭比赛的意思。诺敏朝鲁咨询了工作人员后得知,是在等待拿弓的老人。直到中午,终于有一位老人拉着驴车,背着一张黑色的弓,慢悠悠地来到赛场。这是一张反曲弓,是附近草原上唯一的蒙古族牛角弓,在举行哈日靶时,四五十位选手只能轮流使用这一张弓。比赛结束后,诺敏朝鲁采访了背弓的老人,制作了一个关于蒙古族牛角弓的5分钟专题片,播出后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诺敏朝鲁了解到,当时会做传统牛角弓的老艺人为数不多,这项技艺濒临失传,因此,他坚定了传承弓箭制作技艺的决心。 

  诺敏朝鲁遍访呼伦贝尔、赤峰、通辽、阿拉善、锡林郭勒、呼和浩特等地的角弓制作艺人,查阅了《天工开物》和《考工记》等史料,又听说蒙古国有老弓箭艺人知道如何制弓,便有了出国拜师学艺的想法。20057月,诺敏朝鲁在蒙古国结识了时任蒙古国民族射箭协会主席的巴图胡亚格和制弓老艺人阿·色旺,深入了解了蒙古族角弓制作技艺。两年后,诺敏朝鲁又将两位蒙古国老师请到家中,三人同吃同住23天,交流制弓心得。 

  “用弹性很好的竹子或木头作为弓胎,制作弓里的牛角一般是水牛角,或者岩羊角也可以,贴在弓外的牛筋来自春天的牛,这时候牛比较瘦,牛筋油脂少、有弹性。胶则是用鱼膘、鱼皮、猪皮、马皮等熬制的膘胶,最外面还要贴一层蛇皮或者桦树皮,防止受潮。”诺敏朝鲁说。 

  学物理出身的诺敏朝鲁有着独有的优势,他身兼木匠、铁匠,自己改良制弓工具……经过无数次的重复试验,诺敏朝鲁终于在20077月做出了他的第一张牛角弓,两年后获国家专利。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首届全民健身大会召开,哈日靶被纳入正式比赛项目,这是牛角弓在沉寂了50年后,第一次在我区体育赛场上出现。2011年,弓箭制作技艺(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科技因素赋能传统角弓 

  诺敏朝鲁的传统牛角弓制作基地位于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袄太村,制作基地开辟了一个专门的传统角弓展厅,一走进展厅,便会被墙上挂得满满当当的弓箭所震撼。“这是土耳其弓,那把是韩国弓,这个是荷兰弓……”诺敏朝鲁一脸骄傲地向记者介绍,如数家珍般讲述着他收藏的不同种类、不同地区的弓箭。 

  展厅侧面墙上的相框中封存着的一份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诺敏朝鲁告诉记者,因为牛角弓沉寂太久,许多弓箭手已经不知道如何称呼弓箭的各个部位,哈日靶也缺少统一规则,为系统梳理蒙古族传统弓箭的发展史,他在大学毕业22年后,又在2007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攻读硕士,主攻蒙古族弓箭史。经过3年研究,他完成了论文《<蒙古秘史>中关于弓箭字词的研究》,规范了牛角弓各部位的蒙汉语名称。同时,诺敏朝鲁在担任自治区哈日靶协会会长之后,组织专家制定了哈日靶比赛规则并培训了裁判员,让比赛更加规范化。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习期间,诺敏朝鲁认识了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副教授董杰,二人合作创新传统工艺,让科技因素为传统角弓赋能。 

  传统蒙古族牛角弓需要100多道工序,一个人需要耗费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张弓,而且只有一种规格。经过改良,传统牛角弓被设计成多种规格,有满足标准射箭比赛使用的,也有拉力偏小些的,适合旅游景区游客体验。同时,他们用现代生产思维定制生产传统牛角弓,在生产技术上克服了天然原料难以机械化加工的难题,引入模具化生产线,提前生产弓体部分,做成半成品,一有订单就可以批量生产,缩短交货时间。他们还制定了一套标准化生产流程,牛角该晾晒多久、弓胎需要泡多久等,都有精确规定,经过改良,现在他们一年能做200把传统牛角弓。 

  “研究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用文化遗产与科技认知的视角去观察它、提炼它,我们找到了传统与现在,还有未来的一个平衡点。”董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2019年,诺敏朝鲁开始制作主要面向中小学校的普及型训练弓,训练弓保持了传统弓的形状,采用了现代的碳素材料,10天左右的时间即可完成,生产周期更短,造价也更低廉。“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探索中的学校培训用的基础款弓,这个弓比较软,对于普及推广弓箭体育活动很有用。”诺敏朝鲁说。 

    

  把弓箭文化传承下去 

  弓箭文化是我国各个民族交往融合而成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弓箭为载体和符号的一种表现,是中国体育文化的重要支流。中国弓箭文化不仅见证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不懈奋斗,也是古代人们顽强拼搏精神的传承。 

  “把弓箭文化传承普及推广”是诺敏朝鲁新的人生目标。制作弓箭是一门古老的技艺,是个成本极高、技术含量也很高的活儿,为做弓箭,诺敏朝鲁不仅投入了时间,也曾承受了亲人、朋友和同事的不理解;为了凑足资金,他甚至卖了自家64平方米的楼房……这或许就是圆梦的代价。 

  “考虑那些没有用,我不想跟你诉苦,不想跟国家诉苦,因为它是我个人的一个人生目标,我想为国家的文化繁荣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这些事情不能等到大家理解以后再去做,在人们理解之前就要有自己的矢志不渝,就像射出去的箭一样,不会改变自己的方向。”诺敏朝鲁说。 

  所幸,一切坚持都是有意义的。“自2009年自治区首届全民健身大会把哈日靶纳入正式比赛项目之后,哈日靶曾被列入自治区全运会,骑射项目也发展成为自治区民族运动会的正规比赛项目,我们还举办过5届全区大学生专项哈日靶比赛。”诺敏朝鲁介绍,目前内蒙古师范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等院校都开设了传统射箭相关课程,锡林郭勒、鄂尔多斯等地的一些中小学也设置了射箭相关的实践活动,诺敏朝鲁正在着手编写专业的哈日靶项目教材。 

  诺敏朝鲁的坚持和坚守也感染了自己的徒弟,沉默内敛的陈恩和白音目前是通辽市科尔沁弓箭制作技艺传承人。诺敏朝鲁的儿子桑斯尔是呼和浩特市牛角弓制作技艺传承人,从小耳濡目染,对牛角弓的制作颇感兴趣,再加上大学学习的美术专业,他对弓袋、箭袋上的皮雕手工技法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心得。 

  “目前我们对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传播推广的途径有限。未来我想通过电商平台、直播等方式,在线上多元化、立体化推广和传播牛角弓制作技艺,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弓箭文化,我希望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桑斯尔说。 

  

  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 

    

作品标题 

熊熊窑火八百年 映照中华瓷文化 

发表日期 

20228158 

  

作品 评介 

该稿件是系列报道《看传统技艺 听融合故事》之一,以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800的瓷器发展史为主题,讲述了清水河县瓷文化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发展历程。通过瓷文化这个视角,展示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努力作为。 

稿件标题语句凝练,对仗工整,内涵丰富;全文语言流畅,意蕴深远,从历史与现代的角度对清水河县的瓷器发展史进行了深刻讲述,给人以历史厚重之感。 

  

采编 过程 

清水河县的瓷器发展史有800年,其辉煌的阶段对比我国其他各地的瓷器发展史也绝不逊色。记者经过前期充分准备后,来到清水河县,走近陶瓷技艺传承人,听他讲述瓷器制作过程,并亲眼见证陶瓷制作过程。通过多角度采写,这篇底蕴厚重的稿件顺利成稿并见报刊发。 

  

社会 

效果 

稿件见报后,被《内蒙古日报》(蒙文版)、《北方新报》《呼和浩特晚报》等区内多家报纸转载,并被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各大新闻网站广泛转发,累计阅读量近千万 

  上半年、下半年代表作前各附1张。 

    

  熊熊窑火八百年 映照中华瓷文化 

  /本报记者 院秀琴 

    

  “黑矾沟,出黑矾,还有著名的花大盘。火罐钵钵油灯盏,花碗、盘碟、浆米罐、酒盅、瓷砖、大磨盘……”这段曾经流行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的快板书道出了黑矾沟曾经盛产陶瓷的辉煌。 

  黑矾沟位于清水河县西南部,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隔黄河相望,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制造生产陶瓷制品的原材料——高岭土,不仅储量大,而且品位高,为清水河县陶瓷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清水河瓷艺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踏上黑矾沟的土地,散落在窑洞附近的白瓷碎片,和断裂颓败的夯土墙,仍在诉说着800多年的制瓷故事…… 

    

  瓷器述说历史 

  清水河县黑矾沟古瓷窑群,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烧造瓷器的民窑作坊遗址。黑矾沟古瓷窑群坐落在一条长约2500米的季节性河谷内,依坡而筑、坐北朝南,多为单座、双座或多座等形式,建造为圆形圆顶状,俗称馒头窑。2008年,这处古窑址被国务院“三普”办公室公布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大新发现之一。 

  “馒头窑保存完整的有25座,另有2座残缺不齐的。黑矾沟制瓷的历史,大约有800多年,这个地方的陶土特别好,有一种原料在全国是顶尖的,高级高岭土,氧化铁和氧化钛的含量是0.5%,南方地区类似陶土的铁、钛含量在1%4%之间,另外我们清水河这个泥料有一个特性,粘性塑性很强,不用配料,就一种泥土拉回来,就能做成陶瓷。”清水河县委宣传部外宣科科长李时光告诉记者。 

  据史料记载,1993年在黑矾沟村北坡上发掘过一个古墓,出土一陶罐,里面装有两具尸骨骨灰,和八个铜钱、一个铜簪的随葬品。罐口盖一四见方小石块和一白瓷盘。石片上写着:“大定十年七月初四合葬父(杜云金),母(何翠计)。孝男:杜林、杜明。”从这个白瓷罐、白盘的做工、质地、式样上看,与黑矾沟的手工白瓷一模一样。由此可以断定,黑矾沟的生产历史至少有800年,并与长期传说的杜家开辟黑矾沟不谋而合。 

  黑矾沟盛产日用白瓷,属于六大窑系中的磁州窑,产品厚重、结实,适于北方地区使用。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以瓷业为生。有四个姓氏制作陶瓷超过百年,张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940年出生于黑矾沟村的张选是第九代传承人。 

  “我的祖辈是明末清初从山西省保德县跨过偏关,走西口移民到黑矾沟村的,从杜家的手上买下了瓷窑,这里陶土细腻,黏性较大,又紧靠黄河,水运交通方便,祖辈引进了保德县陶瓷技术,开始生产陶瓷制品。产品除了满足清水河当地需要外,还远销托克托县、土左旗、包头、五原、和林、呼和浩特城区,以及大青山以北一带和甘肃、宁夏等地。”张选介绍。 

  黑矾沟的陶瓷生产规模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粗放型到精细实用型的转变过程,尤其是以张氏家族的业绩更为突出。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黑矾沟的白瓷在上世纪末,代表清水河的建材产品大批量地进入了北京“亚运村”,并出口到日韩等国。 

    

  匠心坚守不渝 

  清水河县陶瓷生产最兴旺的时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大小小的陶瓷厂不计其数,产品小到家庭生活常用的盆盆碗碗,大到高楼建筑装饰用的内外墙地砖,粗陶细瓷品种多达500多个。 

  由于生产扩大、交通、技术等原因,黑矾沟燃烧了几百年的窑火熄灭,传统馒头窑被正式废弃,陶瓷厂转移到窑沟乡,手工作坊变成了机械化生产,当时在窑沟乡一带从事陶瓷生产的有近万人,陶瓷业成为清水河县的支柱产业。 

  “随着南方瓷艺的传入,清水河瓷艺失去了市场,陶瓷厂也纷纷倒闭……”说起曾经红极一时的黑矾沟瓷艺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今年82岁的张选,脸上写满了落寞的神情。张选1957年参加工作,和陶瓷打了一辈子交道,曾担任清水河县陶瓷厂分管生产、技术的副厂长,清水河建筑陶瓷厂厂长,清水河县陶瓷总公司总经理,和清水河墙地砖厂厂长。2006年被内蒙古工艺美术学会评为内蒙古工艺美术大师(陶瓷)。 

  从黑矾沟村出来,张选带着记者来到了他位于清水河县的工作室,他熟练地将一团陶泥放在桌上反复揉搓成枣核状,同时把陶泥中多余的空气排掉,和好后放到搅轮上,靠惯性进行拉胚造型,他一手护着陶泥边缘,一手抟土塑型,不到一分钟,一只碗便呈现在眼前,再用一根细线从底部划过,碗便和剩余的泥分离。 

  完整的陶瓷制作流程不止于此。在这之前,还得经过挖泥、碾泥、脱水沉腐,紧接着就是张选演示的焖料和泥与手工拉胚的步骤,随后还要经过修胚、上釉、彩绘、装窑、烧成、出窑打纣等工序,才能装车运输,最终送到客户手中。这其中光脱木沉腐就需要68个月的时间,用煤炭烧制的过程从点火到停火累计需要33夜约70个小时,停火后还需等待自然冷却。张选说:“我现在用电窑炉烧制陶瓷,时间大大缩短了。过去用火烧需要攒够一定的数量一起烧制,现在用烤箱没有数量限制,两三个也能烧。” 

  张选介绍,彩绘环节是最考验功力的一个环节,没有应用照片喷绘技术时,碗沿上的花纹、瓷砖装饰上的迎客松、酒瓶上的商品名称等都是一笔一画画上去的,“陶瓷颜料不像我们普通颜料颜色分明,陶瓷颜料都是矿物质,看上去都差不多,都是灰色,只有经过烧制以后才能看出来到底是什么颜色,只能靠画师凭经验去品。” 

    

  非遗薪火相传 

  如今,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仍旧在使用那个年代生产的大缸、大瓮、坛坛罐罐来腌咸菜、放月饼。“传统器物和中华传统文化生活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既是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更是积淀深厚的生活经验。”呼和浩特海关退休干部王文京表示,“就拿我们中秋节吃的月饼来说,把月饼放在缸里,从头一年的八月十五放到第二年的正月、甚至三四月都没问题,还是软软的、酥酥的。要是放到冰箱冷藏里,就会变硬变干。这个大缸,到啥时候都是一件趁手的家具。” 

  时光流逝、岁月变迁,虽然年轻一代的审美在不断发生变化,晶莹剔透的骨瓷、高洁莹润的玉瓷、色彩斑斓的彩色瓷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黑矾沟生产的那些粗犷厚重、结实耐用的黑色坛子、缸、瓮却悄悄记录了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高光时刻。 

  眼下,张选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清水河瓷艺技艺传承下去。自从2017年开设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水河(陶)瓷艺个体传习所以来,每年都有中小学生、制陶制瓷爱好者慕名而来,找张选请教、开展集体教学工作。 

  “我还在研究新的技术,也带了十来个徒弟给他们免费授课,虽然不能继续开厂售卖很遗憾,但是有不少徒弟都学习这门手艺开了陶吧,让孩子们体验清水河瓷艺的制作过程,这也是一种传承。”张选告诉记者,“也许不会创造很大的经济价值,但是它是本土的一张文化名片,我们应该想办法去推广、去传承。” 

    

  2022 年每月第二周刊载作品目录 

    

月份 

       

刊登日期 

1 月 

本月未发表 

  

2 月 

《巴林石雕:国家级“非遗”的文化传承》 

2022221 

3 月 

《敲响太平鼓 舞出盛世太平 

2022317 

4 月 

本月未发表 

  

5 月 

《弓开如满月 箭发似流星 

202259 

6 月 

《布贴画:以剪代笔 妙“布”可言 

2022613 

7 月 

<高车飞碗>:技惊四座 出手不凡 

2022711 

8 月 

《民间木炭:顶尖技艺 一脉相承 

202288 

9 月 

本月未发表 

  

10 月 

《精美雕塑 祝福祖国 

2022105 

11 月 

《旧曲经典 新韵铿锵 小呱嘴登上世界大舞台 

20221129 

12 月 

《蛋雕:小蛋壳 大世界 

20221219 

  填写连续12个月每月第二周刊载的作品标题(如遇重大节假日或重大事件,顺延一周),日刊栏目填写每月第二周任意一天刊载的作品标题,动态消息集纳式栏目填报栏目名称。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