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艺人徐阳的作品为何不愁销路
个性化设计与限量销售让剪纸文化产业找到了一条出路。图为徐阳的剪纸作品。
笔者见到徐阳时,他正在位于京城百工坊内的剪纸店铺里招呼几位挑选剪纸的顾客。20平方米左右的店铺四周挂满了各色剪纸。徐阳是北京民间工艺美术师,自幼喜爱绘画,1977年开始学习剪纸手艺,曾以剪纸作品《赛龙舟》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他的作品《双喜在民间》以每幅1.2万元的价格共销售出11幅。作为“北京剪纸”项目的传承人之一,徐阳为剪纸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新思路。
个性化设计与限量销售
剪纸除了单纯作为纸质装饰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作用——作为花样运用在服饰、器具上。徐阳将这一功能进行了普及,他曾设计了一枚玉章图样,同心圆内画着剪纸的图样,同心圆外写着标字,既富有中华元素,又不失现代简约。据了解,徐阳的工作坊内承接的订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传统剪纸上进行图样创新,但仍然走传统剪纸的路线;另一种是个性化设计。他指着一张福字剪纸说:“传统剪纸讲究吉祥、社会性和民俗性,这张福字剪纸里,包含葡萄、蝶恋花、年年有余等五种意象,体现了人们对于福字的五种寓意。是在原来单纯福字剪纸上进行的创新,丰富了福字的内涵。”
传统剪纸多为写意图画,而现代剪纸又增添了写实图样。笔者在采访时,看到徐阳的办公桌前放着老虎伍兹的剪纸肖像设计图。一幅个性化设计的肖像剪纸作品可以卖到数千元。徐阳做的另一幅较大的丝绸剪纸作品,价格在1万元以上。徐阳介绍,这些个性化设计剪纸作品很多都是限量的,一般数量在10幅以下。个性化设计和限量销售模式使得徐阳的剪纸作品既满足了消费人群的需要,又能维持工作坊自身的发展。
“个性化设计扩大了剪纸的应用范围,它们可以在服装、器具上作为装饰底样。个性化设计的盈利较剪纸零售或者批发要多,因为个性化设计的价值重点体现在创意上。”徐阳说。
传承与经营两手抓
虽然徐阳的剪纸作品不愁销路,但是剪纸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也困扰着他。“现在剪纸文化产业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侵权问题。花费时间与精力做的设计被盗取,在外面卖几毛钱一张,这非常打击设计者创新的积极性。”徐阳讲到这里显得很无奈。他刚刚与一个地方的民俗博览会打了一场官司,该博览会在未得到授权的情况下用了他的剪纸作品《高跷》。虽然这场官司胜诉了,但打官司既耗费时间又耗费精力,徐阳认为这无法真正解决侵权问题。
谈起剪纸工艺的传承,徐阳很自豪地指着墙上贴着的他去清华大学办讲座的剪报。“我经常会应邀到一些学校去做讲座。” 徐阳通过这种方式向大众普及剪纸知识,激发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对剪纸的兴趣。徐阳现在带了3个徒弟,有的来自美术学院,有的已经工作。但他们长期跟着徐阳学习剪纸设计与制作技艺,徐阳则将他们当做未来的传承人进行培养。
徐阳说,传统剪纸题材的花样非常有限,不进行适当的创新,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剪纸作品的销量自然不好。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只有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创新,融合现代社会的社会性和民俗性,剪纸艺术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他在传授弟子剪纸技艺时,会将创新理念潜移默化地教给他们。他现在的最大愿望就是能将剪纸手艺以及精神传承下去,让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现代化潮流中继续流传下去。
(编辑:竹子)
共1页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