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音乐>资讯

音乐会降低票价的空间在哪里

时间:2013年04月10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张佳林
0

  一段时间以来,“音乐会票价太高”成为人们广泛议论的话题,许多人认为数百元乃至上千元一张的票价,是阻碍老百姓欣赏“高雅音乐”的重要原因。的确,现在花上50元就能看一场电影,有时候还会更便宜。而欣赏一场古典音乐会或歌剧通常要花费一二百元,比较理想的座位甚至400元以上。那么音乐会票价为何偏高,有没有降低票价的空间呢?

  笔者尝试着算了一笔肯定不严谨但也许能说明些问题的账,一部国产电影的投资金额从数百万元到上亿元都有,以中等偏低的3000万元投资为例(如《人再囧途之泰囧》),假设该片总观影人数为240万,那么每张票40元,靠票房投资方就能按比例收回成本。而《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实际观影人数超过2500万,这当然是一个意外,但是可以说明,电影票价定在40元到80元,高票房电影有足够的盈利空间。

  在国内一部歌剧的投资从几十万元到上千万元不等,还是以中等偏低的300万元投资为例,假设一轮演出的实际购票观众为3000人——如果不包括单位包场,这已经是一个相当乐观的数字——那么每张票价定在1000元才能与投资额持平。可能没有人对“爆满”的歌剧院里,真正自费购票观众的比例做过统计,但是一部投资上百万元的歌剧只卖出数百张票并不算奇怪。因此,如果没有国家拨款或企业赞助,实际上现在歌剧120元至1200元的票价注定会赔钱,除非这版歌剧制作能够像《西施》、《赵氏孤儿》那样每年都有数轮演出,才有可能在数年后收回成本,但这样的情况在国内并不多见。

  歌剧是“高雅音乐”中的大制作,我们再来看成本相对较低的音乐会。如今在北京,制作一场中高规格音乐会的费用从数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其成本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音乐家的演出费和差旅费。比如从欧洲请一支一流交响乐团,仅机票和酒店食宿花费至少就要上百万元,再加上乐团和指挥的演出费、场地租金、平面制作、媒体宣传等,投资不比歌剧小,而票房还未必比歌剧好。因此如果没有企业赞助,仅靠票房收回成本极其困难,票价自然也就不会低。而像“打开艺术之门”“周末音乐会”等系列音乐会之所以能够把票价维持在百元以内,是因为担纲的音乐家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本地,基本没有交通和食宿费用。参加这些公益性质音乐会的音乐家,收取的费用基本只是一个“辛苦费”,比起平时商演的出场费要低很多。另外,这些音乐会使用的场地又是主办方自己的“地盘儿”,无需场租,再加上或多或少的企业赞助,只要每场票房平均能够有几万元,整个系列就不赔钱。因此音乐会票价的高低,是和它的成本密切相关的。如果想要降低票价,肯定就要想办法降低成本,想办法引入企业赞助或者出售冠名权等。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完全靠票房来维持古典音乐市场运转的,政府补贴、企业资助是绝大多数歌剧院、交响乐团经费来源的大头。在国内,“非直属”音乐院团很难得到巨额的资金支持。很多企业对于赞助文艺演出更看重的是广告效应,对于受众面小、植入广告困难的古典音乐会,缺少像国外企业那样的兴趣与热情。另外,音乐家“高额出场费”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单方面“漫天要价”那么简单,音乐家是否参加一场演出,主要从3个方面考虑:对曲目和内容的兴趣、对自身事业发展的意义及经济收入,三者有其一能够满足即可。因此如果演出的内容、规格都不是音乐家感兴趣的,要价高也是合理的。

  虽然乐队或音乐家的高出场费以及高接待费是可以理解的,那么由此拉高票价就合理吗?目前,我国音乐会市场还处于培养观众的阶段,需要通过低票价来吸引观众。其实,音乐会票价还是有一些降低的空间,但是需要相关部门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比如减免税收,剧场方面给予场租优惠等,演出承办方也可通过低票价、多场次来实现收支平衡。

  另外,有意思的是,平时总抱怨音乐会票价太高的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来或极少听音乐会的。很多人就算20元一张的公益音乐会门票都不愿买,只有免费的演出他们才会来看热闹。他们喜欢的并不是音乐,而是任何免费的东西。而那些经常花数百元购票看音乐会的观众,也并非腰缠万贯的音乐爱好者,他们很少抱怨票价太高,因为他们知道这票为什么值这个价格,他们只不过把别人买名包、喝名酒、吃大餐的钱用来买音乐会的门票和唱片。笔者很少听过有人抱怨流行歌手演唱会最低280元最高1980元的票价太高——是粉丝多贵都值得。而古典音乐在国内承载的“使命”和承担的“任务”太多、太重,不管喜不喜欢,大家都时不时关注、呼吁、惋惜它一下,“深明大义”地要求那些真正在付出时间、精力、风险去制作音乐会的人,拿出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却很少有人能够尊重市场规律、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考虑一下。

(编辑:单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