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音乐>资讯

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谈作曲生写歌曲:用作曲的本领服务社会也养活自己 

时间:2013年03月2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作曲家杜鸣心讲了一件小事:“在中国音乐学院搞比赛期间,某天进行得比较晚,院里派人送我回家,我以为开车的是中国音乐学院的司机,我看他很年轻,就问你是谁啊,你是司机吗?他说不是。我说你是同学吗?他说:‘是啊,我是作曲系的同学。’我问他,车是学校的还是自己的,他说是自己的。我说,你自己的车是什么牌子的?他说是本田。我说,啊,那二三十万呢,是家里给买的吗?他说:‘不是,是我自己在外面创作的收入买的车。’”从这个侧面杜鸣心感到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学的质量还是非常高的,是很有成效的,它教给同学一种本领,能让他到社会上去创业发展,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有经济上的回报。于是引出了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一番用作曲本领养活自己、服务社会的话题。

  现在对于一个成功作曲家的评价标准大多都集中在是否拿了国际大奖,或者写了很好的交响音乐。但是在彭志敏看来,“如果能用作曲的手段为社会服务,使自己得到生存和发展,这样的作曲家就是成功的。”因此在作曲的教学上,他特别提出要注重几个问题,一是重题材的选择。在“中国之声”作曲比赛进入决赛的作品中,学生组西洋音乐作品,一共只有5首,有3首的名字分别叫《秋歌》《秋雁》《孤月》,听起来是悲凉之声,真是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意思。还有民乐组别里的作品叫《天禅》,还有《道》,这个叫出仕之声。这都是很玄乎的题目。作曲老师在这方面比学生有经验,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比较适度地选择题材,表达情绪。其次,对作曲学生的培养,要重歌曲。我们的学生能不能很好地写一首歌,让专业的老师认可,让大众百姓觉得好听、能唱,这很重要。事实上,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弱。彭志敏说:“我所接触到的音乐圈之外的人,他们认为学音乐就是写歌和唱歌,一般提问题就是问,你们写了哪些歌。作为搞音乐的,我也很委屈,但是冷静想来的确是个事。所以我说成才成功,应该用作曲这个方法为社会服务,用作曲为自己提供生存。无论学院之间有哪些差异,人才培养目标有什么不同,写歌的能力是应该具备的。”第三,是重旋律。旋律是音乐能传开去的非常重要的元素。彭志敏用广东一道美味脆皮乳猪做比喻,他说:“它之所以美味就是因为这层皮,旋律过去说是音乐的灵魂,也有点夸张,用比较专业的说法是,旋律是和声的表层。脆皮是那个美味的表层,旋律就相当于脆皮乳猪里面的脆皮。作曲系的学生,大学毕业的前提就应该是要有一首歌曲是大家认可的。没有这个能力,你基本的谋生手段就差一点。要使自己的旋律能让别人记住,这样才能传播。所以在作曲的基础训练过程中,就要加强旋律声部的学习。哈佛大学的校训是,走进哈佛是为了获得知识,走出哈佛是为了服务社会和人民。在这一点上,值得作曲系的学生学习。”

(编辑:单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