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重庆市歌剧院原创歌剧《钓鱼城》获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颁发的“金孔雀大奖”综合大奖以及编剧、作曲、导演、舞美、灯光、表演和组织所有单项奖。该剧还曾荣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等。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自2001年成立以来,从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角度,在全国范围内为最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剧目进行评价和颁奖,《钓鱼城》是第11个“金孔雀大奖”剧目。歌剧《钓鱼城》因其“以战成和、以和为天”的思想价值和在编剧、音乐、导演、表演方面所体现的较高艺术品质获得了戏剧专家们充分的肯定。
少数民族题材的新突破
《钓鱼城》以700多年前的历史上的钓鱼城之战为背景,讲述了重庆钓鱼城下蒙古大军与南宋军民经过惨烈战争和强烈内心矛盾后,最终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钓鱼城》不是简单记述战争,而是更多地彰显了人性,超越了战争和忠义概念,追求的是民族融合和对生命的尊重。重庆歌剧院院长刘光宇介绍:“过去对战争题材没有这样的解读。以前提到钓鱼城的历史,就是侵略与被侵略。怎么代表这个时代?”歌剧《钓鱼城》摈弃了旧观念,其具有时代感的立意让全剧活了起来。
“这个戏在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因素的拿捏上是很准确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长谭志湘评价说,“这个题材大家非常关注,也是历史上非常重大的事件,但是很难表现,而《钓鱼城》站在大的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塑造了两个民族性格中可贵的品质,共同塑造了伟大中华民族的形象。比如汉族守将王立,在钓鱼城坚守了36年,他坚毅、勇敢、有韧性,是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表现;蒙古族的可汗忽必烈能够放弃屠城复仇,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襟怀。这种对人性化的思考有现实意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是具有进步性的。”
《钓鱼城》构思难,怎么样处理战与降、蒙与汉、敌对双方心理变化,这要求该剧剧本既尊重历史,又有艺术的概括。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秦华生认为,“这部戏贵在从几位真实的历史人物的身上,通过他们独特的身份、个性和每位人物在战争中起的作用来反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包容宽厚的民族理念。”
用西洋大歌剧演绎民族题材
用西洋歌剧形式演出中国题材是难度非常大的,既要有大歌剧的气势,又有如何民族化表现的问题存在。” 谭志湘评价《钓鱼城》“把王立、熊尔夫人、忽必烈、蒙哥这些形象塑造在舞台上被大家接受是很不容易的,在西洋歌剧上也是一个突破”。
作曲家景建树同样认为,“《钓鱼城》的出现是近年来歌剧上的一个重大收获。无论是元素的选择,还是具体的技术手段都是非常恰如其分的。音乐咏叹调,音乐间奏曲,风格的把握和音乐语言的运用都是非常恰当的。”
刘光宇说:“《钓鱼城》中的音乐汲取了大量民族民间素材,其中有王立演唱的《满江红》旋律、忽必烈唱出的蒙古长调,以及熊尔夫人演唱的姜白石古曲。”
艺术上多方面的成就
该剧的成功,不仅由于它的选材,而且在艺术上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和质量。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秘书长李悦说:“该剧充分运用了歌剧特有的艺术手段独唱、对唱、重唱、合唱,或宣叙或咏叹。蒙军和宋军合唱不仅表现了残酷战争的氛围,也把人民心中盼望和平的心理宣泄出来。此外还给人视觉的震撼,舞台可以360度旋转。转台很好地把城外和城里在战争状态下的氛围表现出来了。”
这部戏的导演王晓鹰还运用了多重时空的艺术手法,比如王立、忽必烈、王立母出现在同一场景,三人隔空对唱还有重唱。多重时空的艺术手法在这部戏中起了非常好的作用。秦华生说:“舞台上跨越时空的处理,观众能够感受到剧中的惊心动魄,能够打动在场的观众,同时使观众产生历史性的沉思、人性的思考。”
国家京剧院导演李学忠说:“《钓鱼城》是重大的历史题材,有地域性、民族性,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景建树建议《钓鱼城》进一步精益求精,“作曲家除了善于运用蒙、川音乐,还要有对蒙、川方言的学习和把握,这样使自己能够熟练地掌握当地民族音乐的神韵和语言的魅力。西洋歌剧提供了朗诵调骨干脉络,二度创作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使朗诵调的语言更符合剧情的语气、感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