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戏剧>资讯

焦晃分享心路历程:若不演戏,快乐也没有了

时间:2013年04月09日 来源:文汇报 作者:杨汶
0

 焦晃从艺60年,心得颇多

  第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艺术论坛于昨日下午在马兰花剧场举行,论坛以《戏剧理想和戏剧人生》为主题,邀请第2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特殊贡献奖得主焦晃主讲,他向听众娓娓讲述自己从艺六十年来的创作演出、心路历程。

  本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论坛为第2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系列活动之一,获得本届“白玉兰戏剧奖”的演员们与上海的艺术爱好者们参加了论坛。

  论坛上,焦晃从他的初中时代开始,讲述了自己的戏剧人生历程。当时还是个顽皮孩子的他,因为一次在班上念课文,被老师发现了他的潜力,于是推荐他去学校社团演戏。从此,焦晃踏上了戏剧之路,开始了“庄重的舞台艺术生涯”。

  高中毕业后焦晃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这些年,很多人以为我是北京演员,其实我出自上海戏剧学院。”焦晃对上戏、对上海充满感情。确实,上戏的学习生涯确定了焦晃的艺术审美准则。

  焦晃曾受教于前苏联专家叶·康·列普科普斯卡娅,至今记得第一天上课时,列普科普斯卡娅就送给学生们一堆巨大的积木,让大家展开想象做游戏。这让他感悟到:“演戏不为观众而存在,要为对手存在;就像小孩玩积木做游戏,他们是多么的真诚啊。”

  从艺六十年,焦晃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戏剧理想。“既然要干这个事,就要负责任。当年我考戏剧学院时,就有人问我什么是戏剧。几十年后,我才知道戏剧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要感召人们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世界;戏剧也是一面镜子,让人更清醒地认识生活和自己,去掉盲目性,激发自觉性。”

  因主演莎士比亚的《无事生非》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焦晃赢得了“莎剧王子”的美誉。焦晃说,他尤其钟爱莎士比亚戏剧,认为莎剧有一种特殊的形式美。2012年,焦晃再次将《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搬上舞台,论坛上,他还翻出该剧的宣传单页,朗读起亲笔写的前言。

  对于舞台,焦晃依然充满期望,年过古稀的他感慨:“在有生之年希望再演上一两个戏,若不演戏,快乐也就没有了。”

  最后,焦晃对获得本届“白玉兰戏剧奖”的年轻演员说:“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安心在舞台,希望你们能够有更多创作。”

(编辑:黄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