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后,“限娱令”这剂猛药正式施用,也许还加上了点“末日论”的催化剂,各家卫视走得颇为小心,各辟蹊径。可喜可贺,综艺节目的“镣铐之舞”跳得并不难看,甚至还花样翻新,给观众以惊喜。回首2012年的电视综艺节目,有变,有不变,有惊喜,有感动,更多的是对“娱乐”的重新思考和定位。
王牌节目稳中求变
近年来,在电视业内逐渐形成了“得综艺者得天下”的定律。在卫视的版图上,无论是第一集团军,还是其他的方面军,无一例外都扛起了综艺大旗。各家卫视倾尽多年之力打造本台王牌节目,在“晚黄金时间娱乐节目每周不能超过两档”的狠条规下,卫视掌门人纷纷使出弃卒保车之手段。内部优胜劣汰之后,这些王牌节目如愿保留下来,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等。
这招稳棋走得颇为顺利,以上王牌节目也持续占领收视高地。其中,相亲节目更是火热荧屏又一年,《非诚勿扰》平均保持3.0以上的收视率,虽与开播之初相比有所下滑,但盛极之后步入平稳期,这也是电视节目发展的良好态势。其实,早在2010年相亲节目蜂拥而上、被中央媒体炮轰之时,就有人预言相亲节目将“自然死亡”。所幸,这些舆论围剿给电视人敲响了警钟,开始把“服务性”置于“娱乐性”之前,摒弃低俗、过激的言论,从细节处创新创优,如去年10月《非诚勿扰》改版升级,新增爆灯环节,再添看点。
另外,《快乐大本营》作为一棵综艺常青树,也并非天生具有固若金汤的本事,而是在不断探索中调整、扩充节目,丰富表现形式,如今年与西班牙王牌节目《蚂蚁山》强强联手重磅推出《“啊啊啊啊”科学实验站》。稳中求变,这些王牌节目各自持有“杀手锏”,并且不断更新对“娱乐”的思考,走出了一条绿色娱乐之路。
新办节目体现文化品位
虽然“限娱令”引发诸多口水,但稍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知道,“限娱令”并非娱乐界的“文化大革命”。“它的真正目的并不是阻止电视台娱乐,而是想以整顿的名义刺激新的娱乐内容出来。”一位电视人这样说。事实证明,“限娱令”并没有像有些人断言的“弊大于利”,甚至恰恰相反,由于激发了创新动力,催生出了《歌声传奇》、《我爱我的祖国》、《谢天谢地你来啦》等一批好看的综艺节目。中国综艺节目借助“限”字所寻求的新突破,让我们看到了整个电视节目生态的新变化。
迥异于前年综艺节目“相亲风”“婚姻潮”的同质化风波,2012年的荧屏因一些新节目的诞生而呈现百花齐放之势。当摒弃为娱乐而娱乐而以娱乐为手段来呈现“公益”“怀旧”等主题时,电视综艺节目似乎打开了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门。《红星闪闪》将爱心公益糅入娱乐表演,体现人文关怀;《歌声传奇》展示几代传承的经典好歌,弘扬优秀音乐文化;《我爱我的祖国》最令人玩味,这个毫无疑问当属综艺节目,却罕见地起了个红色主旋律名称,通过明星和家乡团一起现场答题,勾起人们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
这些“限娱令”下应运而生的综艺节目虽有机智讨巧之嫌,但其不俗的收视率和美誉度也让人们看到了改善电视生态环境的信心。正如一位电视人所思索的那样,“如何能把一档娱乐节目做到不用娱乐化的思维去简化思想,而是用有趣的电视表达来传播我们自己的主流价值观”,谁都想看一场“有营养”的视觉盛宴,而不单单是浅层娱乐。当然,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普遍面临“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短命困境,如何逃脱“各领风骚一两年”的宿命,这些新办节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优质娱乐”初露端倪
去年中秋之夜,被推向巅峰的《中国好声音》在全民狂欢中落下帷幕,“破5”——神话一般的收视率让其成为2012年的荧屏奇迹,也预示中国电视综艺大片时代的来临。当电影早已进入动辄投资过亿元的大片时代、精英也弃电视而去之时,如果电视还停留在拍脑袋赚点小钱的作坊时代,无异于自掘坟墓。惊醒且有担当的电视人早有此担忧,于是2012年的夏天,全民共赏了《中国好声音》这部“综艺大片”。
综艺大片,首先是大制作。《中国好声音》高价买入国外版权,作为灵魂道具的导师座椅专从英国空运而来,每把造价高达80万元;4位导师均为国内一流歌手;从音响团队到舞美设计都是国内外顶级团队,每场录制设12个机位,录制1000分钟素材只用80分钟……
综艺大片,还要有大气场。投资3亿元拍了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投资1.5亿元拍了部“一个女演员的战国”,电影大片时代早就宣告了虚掷千金、投机取巧的下场。《中国好声音》被誉为“无关乎相貌、身份、动机,只关乎好声音的节目”,营造的是大气场,传递的是正能量,看完整个节目,感觉是参加了一场水准极高、极具气质的小型演唱会,而不是看了一场搞笑的、东拉西扯的口水秀。
当这几个“国字头”综艺节目裹挟重金而来、又裹挟重金载誉而去时,我们看到了“优质娱乐”的力量,中国电视也自此迎来综艺大片时代。
由“抄袭”走向“引进节目模式”
以往,中国电视界存在一条“抄袭”链条,“内地抄港台,港台抄日本,日本抄欧美”。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引进模式节目已成为颇为流行的节目研发路径。相比国产原创电视综艺节目,这些“进口”版在情节创意、舞台调度、拍摄手法上更加丰富。可以说,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已经从新世纪之初的自制、“山寨”逐渐走向了“节目模式引进”阶段。
当然,照猫画虎倒真成了“虎”,《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无疑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好声音》源自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它不仅是一个简单模式的引入,更是一套娴熟管理操作系统的引入、一个成熟制作流程的引入。据悉,《中国好声音》节目组还请来荷兰原版节目团队做幕后指导。
鉴于原版节目的极大成功,引进者干脆奉上“拿来主义”。譬如《中国好声音》不仅沿袭了原版的“盲选”“擂台赛”“直播秀”的节目赛制,甚至导师配比、宣传片头、旋转座椅等都与原版节目无异。同样从国外引进的《中国达人秀》与原版《英国达人》的相似度高达90%。这不禁让人想起今年艾美奖颁奖礼上,主持人吉米·凯莫介绍艾美奖时的调侃:“艾美奖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娱乐媒体,也是中国人所复制不来的。”
当“中国制造”行销全球时,“中国创造”在哪里?“拿来主义”并非坏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将世界性的表达方式与中国本土的文化内容有机结合,提升自身原创力,才能制作出打上“中国创造”烙印的“中国好节目”。从“愚”乐到娱乐,从“小成本”娱乐到“精英大片”娱乐,期待中国综艺节目早日实现“引进”娱乐到“自主”娱乐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