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年末,又到了各种“十大”“榜单”满天飞的季节。站在纪录片行业的刻度上回顾这一年,有一个里程碑式的名字总也绕不开,这就是《舌尖上的中国》 。日前,在由新浪传媒发起的2012年十大年度传媒事件的评选中,经过30位专家、学者、媒体人的投票,“ 《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纪录片热潮”位列其中;而由《新周刊》打造的“2012中国娇子新锐榜”的推选中,《舌尖上的中国》则获得推委会特别大奖。对于中国纪录片来说,似乎已经很久没有这样风光过了。
一个中心: 立足国内、放眼世界
对于中央电视台来说,《舌尖上的中国》只是2012年纪录频道打造的精品之一。《春晚》里陪伴中国观众三十载除夕的“新民俗”、《故宫100》中100个承载历史风雨的空间、《超级工程》讲的普通工程师的梦想和生活以及最近播出的《china·瓷》中作为全球化商品的青花瓷等都是纪录频道这一年的主角。在这一年,纪录频道收视份额的增长率达到了83%。
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国际表达,本土价值”为理念的纪录频道并不仅仅满足于把中国的年轻人拉回电视机前。拥有近4000万国际用户的纪录频道频频亮相国际影视节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4月的法国戛纳电视节上,央视纪录频道为国际观众带去了中国人原创的纪录片并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合作推介活动。
除此之外,央视纪录频道通过“联合摄制”的方式,与全世界电视媒体和纪录片机构合作,以参与投资、参与海外销售、分享节目版权等多种形式联合摄制纪录片。《喜马拉雅大淘金》是央视纪录频道与法国宽扎公司合作摄制,也是纪录频道成立以来完成的首部国际联合摄制作品,这部片子讲述了喜马拉雅山上的虫草采摘人的生存故事,在国外播出时取得不俗的收视率。
两次年会: 标准化制作被认可
在当前的中国纪录片行业中,央视纪录频道是实力超群的“武林盟主”。2012年,由“武林盟主”主办的两次年会中,吸引大批“武林高手”参加。
在今年9月举行的首届中国纪录片发展年会上,央视纪录频道不仅发起成立“中国纪录片发展联盟”,并就纪录片的类型化模板和标准化制作与各省市电视台进行探讨。当前,纪录频道和地方台的合作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委托制作和联合制作。今年4月,央视纪录频道与天津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五大道》在天津开机,此外,纪录频道与地方台联合制作的《大黄山》等也将陆续推出。
而在12月12日举行的首届中国纪录片行业年会上,“标准化制作”这条纪录片发展的铁律又一次得到强调。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史言在发言中说,2013年纪录频道将迎来全新的改版,改版使得频道的节目定位更加清晰,同时也要求节目的生产加速向标准化、品牌化、类型化转移。央视纪录频道将启动节目评估系统,对纪录片进行播前预估、播后评估和专家评议,为节目的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全面、系统的参考。纪录频道在此次年会上倡议成立“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优先扶持联盟内的制作机构实现快速发展。
“三高”人群: 新媒体时代能否hold住
央视纪录频道在提到《舌尖上的中国》时,总会说这部纪录片把年轻人“重新拉回电视机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纪录片被视为“小众”的艺术,其主要受众是高学历、高阶层、高收入的“三高”人群。当新媒体时代像潮水一样席卷而来时,纪录片能否hold住“三高”人群,并且抓住媒体变革所带来的机遇,由一门“小众”的艺术,慢慢变成全民的“狂欢”?
值得欣慰的是,新媒体越来越注重纪录片这片沃土,四大商业门户网站皆开播了纪录片频道。以新浪纪录片频道为例,按照历史、军事、地理、自然、人物、社会等标准对纪录片进行分类索引,并按照“播放排行榜”和“评论排行榜”为受众提供收视指南。除此之外,新浪也充分利用微博这个当前中国最火的信息交流和分享平台,在频道页面上推出“微博最火”的纪录片排行。
除了门户网站,视频分享网站也积极参与“分羹”。在爱奇艺还叫“奇艺”的时候,就已经推出纪录片频道。2012年,爱奇艺继续发力。在《舌尖上的中国》走红之后,爱奇艺率先购买,成为第一家与央视签约的《舌尖上的中国》正版网络播出平台。今年11月,纪录频道新片《环球同此凉热》发布,爱奇艺与央视纪录频道同步播出此片。不仅如此,爱奇艺还为喜欢纪录片的人群推出一款专属App——爱奇艺纪录片,支持iPad用户下载使用。
四面出击: 独立纪录片并不孤独
相对“主流”纪录片的风光,独立纪录片的身影则落寞了很多。在2012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高峰论坛上,纪录片人时间提出,纪录片的导演都是孤独的,而纪录片最重要的品格就是独立。独立纪录片的价值理应远远大于媒体纪录片。对于独立纪录片来说,新媒体时代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就价值观而言,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为尊重个体。
而11月揭晓的“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则为独立纪录片突出重围提供了一条更为稳妥的道路。在这个由凤凰视频主办的比赛中,参赛者不仅包括一些电视台和社会制作机构,同样包括一大批独立纪录片人。在凤凰网的“纪录片频道”中,也为独立纪录片开辟专栏,让更多的纪录片告别人们固有印象中的“边缘”形象,走向广泛的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