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翻新警匪类型的“胆大妄为”之作
《风暴》海报
现在在网上随意点开一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警匪片,基本上看了开头笔者就失去耐心了:简单粗暴的剧情、漫画化的表演方式、大同小异的场景、吆五喝六的对白、万年不变的景地,有时连自己都纳闷,这就是我中学时代废寝忘食跷课装病哭爹喊娘也要看的香港录像么?
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香港电影如果还拿这种录像厅时代的货色来进攻内地市场,基本是毫无胜算的,香港警匪片早就到了不得不改弦更张的地步。当然,除了杜琪峰这类作者色彩浓厚的导演一直我行我素之外,其他香港主流导演也一直在求新求变以求增强香港警匪片的卖相、延长其寿命。从《龙虎风云》到《无间道》,从《高度戒备》到《暗花》,从《窃听风云》到《寒战》,文化水平不高、商业经验却极为丰富的警匪片导演们,一直没有放弃对这个类型的摸索和拓展。《风暴》就是这个序列中,最新的一部。
虽然同为安乐影业江志强出品,片中都有刘德华,但与《寒战》办公室谍战式的警匪格局不同,《风暴》将战场重新拉回了香港街头,将忠奸之间的唇枪舌剑复原为真刀真枪的弹雨之下,而且一路追加火药当量,不仅重现警匪街头互射的传统场面,还差点将整个香港炸上天。而跟《寒战》保持一致的是,《风暴》同样在追问警察执法的正当性和香港法制的局限性问题,如此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精英式设定,与当年英国治理下的香港警匪片文本中英雄基本都是拒绝循规蹈矩的冒失警察(参见《龙虎风云》和《辣手神探》中的周润发形象)、只有枪杆子才能维护终极正义的市民式设定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风暴》最让人瞩目(也可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编导竟公然对执法一方进行了善恶转换的电影试验。刘德华饰演的一号男主角,疾恶如仇的香港警察,在影片中段被悍匪惨无人道的暴行激发出“正义之恶”,成为为了维护终极正义而不择手段的“恐怖天使”。这种对善恶一线、人性复杂的探讨,上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是《无间道》,编导袁锦麟显然知晓要想创新警匪片,唯一的出路是在人性上做文章,具体讲,是在人性的扭曲上做文章。这样做,才有可能将传统英雄主义简单的善恶对立、正邪交战往人性交锋、天人交战做纵深推进。不得不说,他这种翻新警匪类型片的“胆大妄为”值得赞赏。
整体而言,《风暴》基本完成了拿警匪类型做人性论题的任务,略显不足的是,人物转变有些突然,剧情前后略嫌断裂,魅力反派无疾而终。不过,这种“突然”并非指前面缺少铺垫(刘德华开头“存天理灭人欲”的一句,“我不管这个犯罪的王八是发小、朋友、同学,还是我老妈,我都会毫不犹豫将其捉拿归案”是最明显的铺垫),而是指文本未能平滑臻善,可能会导致部分观众消化不良。毕竟对绝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他们不一定都是《蝙蝠侠:黑暗骑士》的粉丝,更无法对哥谭检察官哈维·丹特这样的人物如数家珍,因此很难预料到,自家人拍的电影竟会突然冒出这样一位“致敬者”。因此就这一点而言,片方在营销上,映前大肆散布刘德华这次演了个反派的消息,是明智之举。
林家栋这条故事线,保持了难得的有始有终,本来以为他会和小学同学吕Sir一起来个终极兄弟大对决,没想到剧情急转直下,让人始料未及,其结局更是一唱三叹,提升了整部影片的情感层次和主题力度,还为男主角刘德华这个人物带来最终的救赎,可谓片中不多见的神来之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传统香港警匪片中的末日情结和宿命色彩进行了提升和修改。所谓“97情结”,实乃香港人心头某种不安、黑色、宿命、绝望的悲剧情结,它是香港浮城、弹丸之地建埠以来就挥之不去的社会阴霾,“97情结”只不过是其“时新”的表现之一罢了。1998年的警匪片《暗花》将这种宿命色彩阐述得淋漓尽致,让人心头打战。《风暴》故事的一头一尾,依然用带有宿命色彩的撞车来包装,从情节而言,至少在两个层面得以成立:真是意外情况、更大的幕后boss在下棋。在主题而言,其包含的意味也比较丰富,带有依稀的宗教色彩:人必须要为自己的过错赎罪、善恶终有报(如片中冼色丽的死)、命运才是一切的主宰等等。如果说过去香港影片的宿命色彩多为看不到希望的黑色渊薮的话,《风暴》则试图在宗教和救赎层面给出解释和微明的希望——人在做,天在看,要想得救,必先赎罪——片中大量的俯瞰航拍镜头,似乎印证了洞察一切的上帝视点的存在。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