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戴着花翎 舞出英气

时间:2013年12月18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乔宗玉

戴着花翎 舞出英气

——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帆知·季忆》古典舞演出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虽然1982年已经设有舞蹈专业,但正式成立舞蹈系是2002年,在舞蹈教育领域称得上一支年轻的队伍。今冬,该系08级中国舞班毕业汇报《帆知·季忆》在京演出,观者如云,过道上都站满了人。观众除了专家、师生、家长,更多是舞蹈爱好者。可见,在舞台艺术领域,舞蹈艺术的受众是最广泛的,它最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帆知·季忆》分两个篇章,第一篇章介绍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训练项目、中国民族民间舞(汉族、少数民族);第二篇章着重展示六段独创舞蹈。古典舞基础训练项目中,北戏舞蹈系结合了自身戏曲的优势,当姑娘们戴着花翎在舞台上迅速旋转、大跳时,一股英气喷薄而出,那是戏曲里常见的“穆桂英”、“杨八姐”这类女英雄们的形象!

  汉族民间舞中,舞蹈系的学生们主要展示了东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等北方汉族舞蹈。看山东胶州秧歌嫚扭步组合时,姑娘们一大幅度扭胯,笔者便想到,这其实还是有北方游牧民族舞蹈奔放、性感的元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黄河文明起源地的中国北方常年战乱,游牧民族屡次南侵,与汉族不断融合,其文化基因留在汉族血脉里,便成了上党梆子、秧歌这类胡人气息浓郁的艺术形式,也不失为“美谈”。

  相对于“胡化”不够彻底的秧歌,少数民族舞蹈无疑要热烈、痛快得多。维吾尔族塞乃姆风格组合勾勒出天山风情;蒙古族顶碗组合描画出草原美景;藏族热八鼓组合凸显藏地神秘;朝鲜族安旦组合,那一排排穿着淡绿衣饰或者淡粉衣饰的朝鲜族姑娘柔曼起舞,舒雅娴静,令笔者想到朝鲜民谣《阿里郎》中那等待情郎归来的痴心少女……

  舞蹈《巾帼红》《秦王点兵》展现了中国少女、少男的沙场英姿,《江三木咯》赞美佤族少年英雄,笔者个人最欣赏的仍是北戏获奖舞蹈——《胡弦曼丝路》《喜水》《黄河随想》。《胡旋曼丝路》,西域风格的乐曲中,琵琶女们跳着“敦煌”风的舞蹈,千娇百媚,万种风情,那千年的佛窟黄沙、那飞扬的丝路花雨宛若扑鼻而来;《喜水》带有傣族风情,三个傣家女身姿妙曼,青春动人,笔者的脑海中,不禁蹦出了“伤痕文学”《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中那个在傣寨原本性格沉郁、穿上筒裙后变得和傣家姑娘一样快乐自信的汉族女知青李纯;《黄河随想》波澜壮阔,昭显出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蓬勃向上的气势。

  演出结束时,学生翻唱的刘若英那首《知道不知道》在剧场中响起,同学们叫着各自的名字,点“到”。“我们毕业了!”当学生们激动地呐喊时,我们都会回想起自己的毕业时光,心底涌起一丝忧伤……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