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四川——叮当谐剧专场”演出及研讨会成功举办
展谐剧风采 扬蜀粹风韵
叮当与恩师李伯清(左)、沈伐(右)
叮当等表演小品《都有病》
叮当等表演谐剧《麻将人生》
叮当表演谐剧《川军张三娃》
叮当表演谐剧《弱势群体》
叮当表演谐剧《弱势群体》
11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四川省文联、四川省文化厅主办,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承办的“说唱四川——叮当谐剧专场”演出在成都锦城艺术宫精彩呈现。中国曲协主席姜昆,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董耀鹏,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蒋东生,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陈黔鲁、李兵,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窦维平,四川省曲协主席林戈尔等领导观看了演出。
作为四川曲艺界“说唱四川”系列活动之一的本次专场演出,也是四川曲艺界继“2011四川谐剧展演专场”之后推出的第二台四川谐剧专场演出。叮当的两位师傅:四川谐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沈伐和散打评书著名表演艺术家李伯清倾情参与,除亲自排导节目外,还以主持人的身份在整个演出中串场。
叮当作为四川知名度较高的喜剧明星、笑星,集创作、演出、主持于一身,他以第三代谐剧传承人的身份扛起四川谐剧这面大旗。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李蓉表示,策划组织此次专场演出是为了鼓励更多具备一定潜质的青年曲艺演员追寻自己的艺术之梦,促进本土曲艺人才、曲艺佳作脱颖而出,凸显以叮当为代表的优秀曲艺演员的引领作用,促进四川曲艺的普及推广、传承创新、繁荣发展。
这次专场演出虽以叮当命名,实际上是四川曲艺人的集体力作,从剧本的征集、创作、修改,到节目编排,都倾注了四川曲艺人的一腔热情。演出节目中既有涉及“川军”的厚重历史题材,又有关注现实、关注民生、贴近百姓的话题,其中《麻将人生》的姐妹篇《弱势群体》继续谐剧创作的创新探索之路,引领四川谐剧的创演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11月21日,还举行了“说唱四川——叮当谐剧专场”研讨会。姜昆、董耀鹏、常祥霖、陈黔鲁、李蓉、陈淳、沈伐、李伯清、李远强、关大心、严西秀、原建邦等领导和专家学者、艺术家齐聚一堂,围绕本次专场演出及叮当的谐剧表演展开了深入研讨。会上,沈伐和李伯清对他们的弟子叮当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叮当继续勤奋学习,真正掌握谐剧艺术的根本特点,凝聚热爱谐剧的力量,与时俱进,为谐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创新,为谐剧永远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他们眼中,与叮当并不仅仅是师徒的关系,而是凝聚着两代曲艺人共同的梦想。
发言选登
姜昆(中国曲协主席)
叮当的专场演出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华民族艺术的生生不息。曲艺艺术能够发展到今天,从来不是保守的,不是闭塞的,而是不断创新的。年轻人具有更加新颖的表达方式,如果将传统与现代方式结合,就能将曲艺推向一个新高度,因此应该大量汲取新的元素、新的观念,不能固守传统。过去没有谐剧,但在王永梭和一大批四川曲艺人共同努力下,不断创立了谐剧,而且不断地创新走到今天。把曲艺舞台做大,把曲艺影响做大,把曲艺队伍做大,这就是大曲艺的思想。演出的成功验证了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曲艺改革发展方向没有错。令我更加欣喜的是,这次演出看到沈伐、李伯清两位大师级的人物能够甘当绿叶,共同来扶持一位年轻人,这为全国的曲艺人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在当下这个人心浮躁的环境下,四川曲艺人敢坚持本我,做一场谐剧专场演出,走正路,树新风,宣扬正能量,把讽刺做到淋漓尽致,说明四川曲艺人有胆识、有魄力、敢做事,值得全国曲艺人学习。
董耀鹏(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叮当专场演出的成功,是整个团队的成功,也是整个四川曲艺的成功。托举一个新秀很难,尤其是在曲艺界。借此机会谈几点个人感受:首先,曲艺创作要有“问题意识”。曲艺发展两千年的历史,从汉朝一直走过来,确实曲艺资料很多,很浩瀚,但我们也面临很多的问题,但总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其次,曲艺创作要有针对性,即“观众意识”。曲艺作品只有接地气,才有底气,才聚人气。再者,曲艺创作要有学习意识。过去曲艺底子相对薄弱,这是事实,应该面对,现在像叮当这样的年轻一代已经不是这样了,谁选择了学习,谁就选择了进步,选择了未来,我们要有学习的风气,向师傅们学,向同行们学,向别的姊妹艺术学,要创作就要学习、研究,我们现在就需要能够研究、创作、表演的通才。最后,曲艺工作者要有担当意识,就是要坚持、坚守、坚定,曲艺出一个名人,出一个大家很难,十年可以培养一个秀才,但十年绝对培养不了一个艺人,特别是曲艺人。
常祥霖(中国曲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曲艺的发展要尊重艺术家,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目前的曲艺分类有待科学化,要在主流文化的曲艺、市井文化的曲艺和农村文化的曲艺等各个方面激活曲艺创作。以谐剧为代表的四川曲艺在近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希望四川以及全国曲艺工作者都能够在浮华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做艺术的心。专场演出让我们感到,面对市场的选择,有这样多才多艺的年青一代,是曲艺的幸事。希望叮当他们这一代好好继承优秀的传统。《川军张三娃》这个节目,严西秀老师对谐剧观念的理解进行大胆突破,谐剧写出这种题材到了一定高度,这次演出是一种综合实力的体现,我个人感到特别兴奋。希望叮当继承传统,敬畏经典,创造属于叮当的谐剧艺术。
李祥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通过这次演出,我看到了两个“快乐”。一是“快乐”叮当。叮当是快乐的寻梦者,他通过曲艺寻找到自我人生价值,获得了实现梦想的快乐;叮当是快乐的表演者,他通过尝试不同的舞台表演形式,体验到了艺术创造的快乐;叮当是快乐的行中人,作为行中人,希望他为曲艺发展担当社会责任,希望他从“小我”梦想实现走向“大我”事业追求,从而获得更多快乐。二是“快乐”曲艺。在我看来,快乐是曲艺这门艺术的根本属性,这快乐,可以是小桥流水式的,可以是激昂慷慨式的,也可以是诙谐幽默式的。由于这种快乐本性,所以曲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所在,但创新不是随意为之,创新的前提是要吃透传统,只有传统根基坚实了,创新才能获得成功。
关大心(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导演)
在各种艺术的冲击下,如今创新是一个大难题,因此出一个新形式是很难的,我们应该对新形式和新人给予支持和鼓励,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不要横加指责,这对曲艺发展百害无一利。一个新人的出现,必然会有诸多不足,但如果我们给予其充分的支持,也许他就是个人才,反之,曲艺新人新作会越来越少,那曲艺又如何继承与发展?另外,曲艺演员应该增加自己的台词基础和形体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表演更加主动,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看到叮当这代年轻人今天的成长,我很高兴。专场演出中的每个作品都是新的,《麻将人生》《川军张三娃》《弱势群体》是不是谐剧?它们成功与否?观众自有评断。
严西秀(国家一级编剧)
“一人独演,独演一人”是谐剧的“铁律”,近80年来没有突破。在这一“铁律”的规定下,无论第一代还是第二代“谐剧人”,都产生过许多优秀的作品,装点了谐剧的灿烂星空。但“一人独演,独演一人”只是谐剧呈现的艺术样式,而非它的本质特征。谐剧的本质特征是虚拟交流。是演员扮演特定角色,与并不呈现的人物进行虚拟交流。通过演员“心中有”的表演,让观众达到“确实有”的效果。虚拟交流,在中国戏曲传统中并不少见,马鞭就是马,木桨就是船,没有楼梯可上楼,那是山、那是河、那是一片树林……角色说有就有,观众不会怀疑。但谐剧的虚拟交流则更进了一步,把直接交流的角色全都虚拟了。这才是谐剧的特色,更是谐剧的魅力。
金乃凡(国家一级编剧)
这次演出确实让我很振奋。强大的主创阵容,众星捧月,推出叮当这样一个新人,我觉得叮当真是不负众望,具有超强的表现能力。曲艺来自民间,但是我觉得曲艺不要承载太多的导向。现在一提到导向,雷同的东西、撞车的东西全部来了,这次演出的剧场效果的确不错,那是炸了场子了,这么多年来,我没有看到过舞台艺术有这么大的魅力。这次专场演出怎么走向群众,走向民间,是下个阶段该思考完成的事情。
吴泽地(四川省曲艺家协会理事)
这次欣赏了由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四川曲艺研究院承办的“说唱四川——叮当谐剧专场”,看到以叮当为代表的谐剧新生代,在老一辈谐剧人智慧结晶的传递和精心培养下,脱颖而出,甚感欣慰。四川谐剧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以这次专场为契机,我建议四川曲艺以点带面,均衡有序地进一步发展诸多曲种。秉承优秀的巴蜀文化,吸收我国各地传统文化精髓,创造性、科学性地使四川曲艺更上一层楼。
相关链接
四川谐剧是四川曲苑中一个新兴且特色独具的曲种,由谐剧大师王永梭于1939年首创。创始人王永梭先生继《卖膏药》后,又陆续创作演出了《扒手》《黄巡官》《赶汽车》《开会》《喝酒》等20余个谐剧作品,在国内影响广泛,确立了谐剧在曲艺百花园中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王永梭又创作演出了《在火车上》《打百分》《结婚》《自来水龙头》等新剧目。改革开放以后,谐剧艺术得到极大的普及和发展,创作上以包德宾、严西秀为代表,表演上涌现出沈伐、涂太中、李永玲等一批优秀谐剧演员,他们创作演出的《这孩子像谁》《霉不醒》《我表个态》《零点七》等,多次走进央视,给全国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其特点是采用幽默风趣的四川方言,“亦庄亦谐”,置严肃的主题于轻松活泼的笑料之中,被誉称为“一人上场、满台生辉”。
面对昔日的辉煌,四川谐剧也有尴尬。从19世纪末起,创作人才缺乏,作品不能推陈出新,第三代谐剧演员青黄不接,让四川谐剧在全国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小。为了传承和发展四川谐剧,中国曲协专门在四川开办谐剧培训班,培育选拔谐剧新人。
在中国曲协、四川省文联的关心下,在四川曲艺界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4月,一场以“展谐剧风采,扬蜀粹风韵”为主题的四川谐剧专场展演在成都举办。演出汇集了沈伐、涂太中、叮当、钟燕平、冯稚岚、王磊、矮冬瓜、徐崧、高木木、金琳玉等老中青少四代谐剧演员,用一个个新创的节目展现了谐剧风采。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