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长安风格就是中国风格——对话陕西国画院院长范桦

时间:2013年12月04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一百多年以来,西方强势文化不断冲击着中国画创作以及中国画教育理念、教育体系。这种受冲击的状况,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文化与中国画创作的良性发展。因此找回属于中国人的艺术精神,确立自我的文化主体,呼唤中国绘画精神,追根溯源就愈显重要。

  时间:2013年8月27日

  地点:陕西国画院

  被采访人:陕西国画院院长范桦

  采访人:陕西国画院张立

  问:最近,您在媒体上提出长安风格就是中国风格,这个提法很新,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判断?

  答: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长安13朝古都的底蕴,中国最辉煌的周、秦、汉、唐所形成的中国文化精神,是我们任何朝代包括当代都无法取代的。

  二、两个在中国绘画史上,决定中国画风格的代表人物都产生于长安,一个是唐代的画家王维,一个是宋代的画家范宽。

  王维,在蓝田辋川成就了中国画水墨为上、圆融淡定、天人合一的中国画语言,实现了中国画在艺术精神与个体上的自觉,确立了中国画独立于世界的艺术精神与审美风格。

  范宽,生于铜川耀县,以道家的“物化”意境和照金山水景物为依托,创造了真正能寄托生命精神的中国山水画意境,以其返璞归真,雄强浑厚,峰峦高峻,气势逼人的山水作品被誉为中国山水第一画,他也被世界公认为一千年来对人类最有影响的百位人物之一。《溪山行旅图》代表了中国人崇尚自然区别于西方以人为主体的审美。

  问:长安画派的出现对新中国美术的影响很大,您如何看待长安画派的艺术思想与中国画传统精神的关系?

  答:20世纪的60年代,以石鲁等人为代表的西安美术团体,在北京等地组织了一次巡回展,他们以表现黄土高原古朴倔强为特征的山水画和表现勤劳淳朴的陕北农民形象的人物画,在中国画坛引起轰动,美术界称之为“长安画派”。

  以石鲁为代表的长安画派,代表了当代中国画的长安崛起,“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承接了中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尚意精神。

  问:当代中国画如何传承与发展?

  答:“擎起这把香火”,追根溯源,寻回中国文化精神正脉。回望长安,陕西国画院作为专业的中国画研究单位,有责任擎起这把香火,展望后三十年是青年画家的世界,寄托希望于青年。扶持与培养好青年画家是画院的责任与担当,任重而道远。

  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前辈和我们这一代的艺术家在青少年时期都有着艺术营养的不良,甚至先天不足,所以我认为当代中国画的辉煌将寄托于青年一代的画家们。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今山西祁县)人,开元九年中进士。王维40岁左右在长安置辋川别业,遂隐居于辋川。王维能诗善画,精通音律,笃信佛教。被宗为中国山水画史上南宗的立派大家。王维的山水画以水墨为主,这种诗情、尚意的山水画风是儒、释、道精神的体现,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他开创了中国水墨山水画和文人画的先河。

  范宽,字中立,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移居终南山、太华山,“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范宽受道家思想影响,作品多取材于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画面有“如行夜山”的沉郁效果,表现山势的险峻雄强。范宽的画,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高远构图突出雄伟的气势,山麓则密林丛生,他的画突出的特征是雄强深厚,峻重老苍,深沉健壮。代表作《溪山行旅图》纵206.3cm,横103.3cm,绢本,浅设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董其昌谓《溪山行旅图》宋画第一,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谓:“关陕之士,惟摹范宽。”范宽对北宋山水画发展影响极大,这种沉郁苍茫、雄强浑厚、深沉健壮的画风,也成了北宋时期北派山水画的基本性格和美学特征。范宽亲近自然的美学思想与西方以人为主体的文化形成相对的一个高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里程碑。

  陕西国画院

  1981年,在长安画派代表人物石鲁等人的努力之下,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陕西国画院,为陕西省文化厅直属文化事业单位之一。长安画派代表人物方济众任首任院长,何海霞、罗铭任副院长。新成立的陕西国画院,荟萃了当时长安画坛的重要画家,以其艺术造诣、学术地位,与中国画研究院、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江苏省国画院被誉为全国五大画院。陕西国画院以“出作品、出人才、出经验”为办院宗旨,坚持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理念。30多年来,陕西国画院在方济众、苗重安、张立柱、范桦等几任院长的带领下,全院画家潜心创作,坚守学术,以开放而包容的姿态,在全国中国画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硕果,涌现出崔振宽、王有政、张振学、郭全忠、赵益超、张明堂等全国著名画家,可谓名家辈出,在全国美展连续多年获得重要奖项,成为全国画坛备受关注的学术群体。

  近年来,陕西国画院在院长范桦、书记邢庆仁、副院长杨光利等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贯彻落实党中央“文化强国”伟大战略目标,提出“学术为立院之本,国学乃国画之源”的办院思想,注重中国画传统的传承与研究,积极吸纳画坛青年才俊,完善画院基础设施的职能部门,注重学术建设,鼓励学术研究,给已有30年历史的画院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活力。建立了泾川创作基地、延安魏塔写生基地,北京创研基地,并主办了“华山中国画论坛”等一系列产生重大反响的学术活动。薪火相传,继往开来,陕西国画院正在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艺海洗心录

□ 范 桦

  遇 梦

  “天爷爷甭下咧,打下麦子忙罢咧”……

  记得小时候,不管是烈日炎炎的麦收,抑或是红叶遍山的秋季,但若下雨,我都会光着脚丫站在炕头,趴着窗子使劲喊。等我耍累了,肚子饥了,我的视线便会穿过雨幕,从远处那群忙碌的身影中,试图分辨出我父母羸弱而倔强的身影。然当我送目远眺,远处总是苍山如洗,寂林无声,所有乡亲们都静默如物,似乎已和群山大地融为一体……

  蓝田是我的故乡,辋川则是我的老家。在这个风景秀丽的所在,唐代大诗人、大画家王维先生曾在这里结庐,半官半隐的居住在我家附近。在这个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的山居小村,他一边享受着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一边以禅意诗情入画境,开创出至今影响深远的中国文人画派。值得汗颜的是,少年时候,我虽然有幸与这位先贤大师为邻,但却对其绘画风格所知甚少,更不知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之评价。似乎在那个时候,因为受限于父老乡亲平日里的口传心授。我内心只坚定的认为,我要像王维一样画画,或许只有画画才能使我出人头地,才能因此摆脱父辈所遭受的苦难,最终才能去大城市里过体面的生活。

  实际这便是我当初学画的真实动机。

  自从心中藏下这个梦,我无日不盼望它成为现实。闲暇的时候,我倾听林中的风鸣鸟啼,或头顶明月脚踏清风徜徉在王维故居门前,在与这位先贤大师进行无言交流的同时,也顺便播种或灌溉自己的梦想。是乃若干年后,在夹杂着乡音的问答中,我终于如愿以偿走出大山,走进美院,继而走进社会,最终一路奔波走到了今天。

  感谢苦难,它提醒我什么时刻都应保持住淳朴与善良。

  感谢辋川,它使我在追逐痴爱的同时并没有迷失方向。

  追 梦

  是的,我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歇。

  因为小时候生长在农村,物质贫乏亦属常理,父母除了给孩子温饱及爱以外,没有能力给我提供任何额外的教育辅助。基于此种现状,幼年的我几乎就没有受过系统的绘画教育,更别说亲身体验过笔与宣纸触擦纠缠的快感。这既是物质的匮乏,更是精神的苍白,它使我在求学的道路上付出了异于常人的艰辛。但是平心而论,即便这样严峻的事实并没有让我对画家梦有所止步,反而让我愈挫愈勇。这使我不得不感激王维先生,他竟然给我的灵魂无形地潜藏进一些坚硬、高贵的东西,这些自由或者沉默的种子将使我终生受益。

  美院的教育,专业的培训,以及导师们的精心培育,让我逐渐拥有了理性表达的能力。而得益于专业知识的积累,我开始分辨或研判我未来的发展思路,并最终将传统国画创作作为我重点治学的对象。因为众所周知,西洋画重形似,中国画重神韵,而作为一个专业画家,在形似上做到惟妙惟肖并不太难,而国画领域想要做到神采与气韵俱佳,则正如宋代大画家李唐所说“云里山川雾里滩,看似容易画却难”。这需要画家运用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最终使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故而我作画喜欢一气呵成,追求简约、生动感,将平民生活化的那种最本真、质朴的东西纳入到画中。而这些形态各异的泼墨山水作品,不仅寄托着我对故乡的痴爱与感恩,还昭示出传统文脉的回溯与仰望。因为人所共知,国画隐伏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和文化,更是一个国度的灵魂与性格。

  梦依然还在!

  我莫名的坚信:王维先生以及辋川故乡从来没有遗弃我,一直在暗夜里呼唤着我的灵性,继而在我的绘画生命里跳舞飞动。他的眼睛烁烁生辉,站在未知而神秘的殿堂微笑看我——那是个生与死交汇,虚假战栗真诚欢笑的美丽地方。那里是智者睿思居住的天堂。我感觉到他的胸怀就如乡情般温暖,他把我从蒙昧中唤醒,告诫我在心灵种下善良的种子,以便后人看到真诚的花朵。也正是有了他们的眷顾与激励,我才能鼓起勇气将这条荆棘丛生的探索之路继续走下去。

  捉 梦

  为了稳健行走,我一直试图保持平衡。

  为了收获丰收,我一直在播种与灌溉。

  我从没有感到自己有绘画的天赋,也从没意识到辋川的童年生活与秦腔声韵会给予我取之不尽的绘画灵感。只是近几年偶尔翻阅起我的陈旧画稿,我竟然惊讶的发现:在我习画的初期,似乎已透露或暗示着我未来的发展方向。——那是一些25年前我考美院时的素描习作。这些作品所流露出来的绘画语境,泼墨的感觉竟然与今天的画风一脉相承。辋川诗性和吼秦腔一样的一挥而就。是的,我离开辋川快30年了,那是我童年、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小时不觉得辋川好,但辋川早已融入我的血脉。辋川烟雨让我耳濡目染许多年,时常感觉她是陕西的江南。辋川地势起伏平缓,是秦岭里面的一个川道,诗情画意本身就有。尽管当时不理解,但从小就一直感受着她的意韵。在意不在意,你画里面都已经有了那种感觉。所以说,我天生不是写实的,因为辋川这个符号本身就带有诗情画意。为什么能在这里作诗、画画?一方面是人的修养,另外一方面,辋川山水本身就有一种意境。因为绘画之道,其实就是每位画人的性灵自写。千皴万染和疏离简笔都是那个不差毫厘的你,恰如细胞DNA的全息映像。外形内感,智者自鉴。

  筑 梦

  从我上大学前6年算起至今,直到如今担任国画院院长,掐指一算,30余年从艺岁月真乃匆匆如一梦矣。

  古云,三十而立。回首30年的苦苦寻求,曾自以为门户已立,不与人同。时代风格与个性语言似别前人。当然,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我对生活的理解,更有赖于我对前贤成法的揣摩与参悟,最终才能捕获住泼墨语境,笔、墨、形、质、意、境,畅情达意,一挥而就。当然,在获得某种收获的同时,我也清醒的知道自己的不足。譬如作品是否紧跟时代精神?个性语境的独特或有多少?如此种种,我自有知。继而唯愿明心澄怀,以感悟时代;学识博见,以提高笔墨语境。因为绘画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对自然与生命体验的另类倾诉。

  我无法预想我的绘画未来。因为诗性内涵是国画的境界。所以我只能决心本着“不畏今人讥,惟恐后生笑”崇高艺术准则,在今后的艺术征程中做出更大的努力,并将所有作品尽数付与时间和命运,以便接受时代的检验。

  大美无言,实际如此甚好!

  范 桦

  陕西蓝田人,中共党员。陕西国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画院中国画名家工作室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画师。198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分配到西安中国画院工作。1998年以来被评为西安市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西安市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西安市文史系统德艺双馨先进个人等。1989年,作品《孕育大地》入选全国第七届美展;1990年,作品《高山流水》入选全国林业美展;1998年,作品《高泉》入选全国山水画大展。1987年赴日本举办画展,1990年赴中国香港、新加坡举办画展,1991年在西安举办画展,1999年赴日本举办画展,2001年赴美国举办画展并讲学。出版有《范桦画集》《范桦国画集》《范桦赴香港作品选》《范桦赴美作品选》《范桦国画专题电视》(3部)。作品先后被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毛主席纪念堂、中国美术馆、京西宾馆等收藏。  

经幡飘扬 青藏吉祥

清风高原归驮声

青藏高原

北国有佳木

荒原苍苍

潇潇秋意接天边

辋川图


(编辑: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