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打工四年后还是要做“打鼓匠”——记常德鼓书艺人肖伍

时间:2013年11月29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董大汗

  在前不久举行的湖南常德鼓书进京学术观摩展演上,来自湖南临澧县的一位民间鼓书说唱艺人肖伍给首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别看他年纪不大,但从艺之路却是颇为曲折。肖伍出身一个贫困家庭,16岁初中毕业后,因父母多病,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他辍学走入社会,做过小工,卖过鸡蛋,给人摆过渡。19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肖伍经过合口镇一家茶馆,里面咚咚的鼓声顿时引起了他的兴趣。走进茶馆一看,原来正在表演打鼓说唱。“我记得当时茶馆门面挂着一块牌子,写着节目的名称和表演者姓名。走进茶馆一看那场面,里面挤得满满当当,足有200多人,台上一位年轻师傅叫邵丹,手拿两根鼓槌,打着一面鼓,略带沙哑的嗓音,浑厚但又不失委婉,正动情地唱着《吴汉杀妻》。他把吴汉冲进房中,大义灭亲、疾恶如仇,要杀妻子,而又对妻子不舍的那种矛盾心理演绎得淋漓尽致,让我禁不住泪流满面。就在那时我暗下决心,要拜他为师,做一个打鼓匠。后来托人介绍,邵丹师傅收下了我。”肖伍回忆道。

  拜师后的肖伍就开始从背十二字公文,把鼓打活、打好,从学长腔等基本功练起。不入门时,不知其难,入门后肖伍才知道,看似简单的打鼓匠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肖伍介绍说,孝鼓最早是一种丧葬文化,是湘北地区老人过世后,一种孝堂陪伴亡灵的说唱形式,上半夜听书的人多,徒弟因功夫浅,留不住听众,是不能上场的,只等下半夜听众少了,才让徒弟上场练兵,出师后他选择了最锻炼艺人的茶馆去说唱。在肖伍所在的城镇都有曲艺茶社,一年四季对外开放,每场三个小时,唱得好,听众就会再来,唱得不好,听众就不买账,只能立马走人,因此茶馆老板对大鼓艺人是最挑剔的。22岁那年,肖伍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出去找茶馆演唱,由于初出茅庐,没有影响,茶馆老板都不愿接受他,跑了好几天,遇到了和师傅关系最好的郭师傅,他把自己的场子让给肖伍,可不幸的是,第一场肖伍就演砸了,一百五六十人的茶馆听众,不一会儿就走得一个也不剩。“当时我感到无地自容,心里难受极了。可是郭师傅安慰我说从事我们这一行,不能怕丢面子,并写了一张条子,介绍我到湖北南坪茶馆去演唱。”

  这次,肖伍汲取此前失败的教训,演出前做了精心准备,终于取得了成功,而且在这里一连演了两个半月。慢慢地,肖伍的知识不断丰富,经验也足了。可是,正当肖伍对自己的事业满怀憧憬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1996年肖伍带着新婚的妻子告别了说唱舞台,随着打工的浪潮南下打工,在长达4年的日子里,肖伍内心深处始终放不下的是鼓曲说唱情结,无数次梦到茶馆舞台和那些热情的听众。28岁那年,对打鼓说书充满热情的肖伍终于说服妻子,毅然回到老家重操旧业。不过,肖伍回到家并没有急着登台,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离开舞台这么久,应该给自己充电,于是便一边阅读多部长篇历史书籍,一边广泛地拜师求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满腔热情和不断的学习与实践,肖伍的表演水平不断提高,并在多个比赛中获得佳绩。他先后获得常德市第二届、第三届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银奖和金奖,获得第四届湖南省艺术节“三湘群星奖”、戏剧曲艺类金奖,获得全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学术交流展演银奖等等。回顾自己的从艺之路,令肖伍感触最深的就是艺无止境。“虽说打鼓说唱是一门草根艺术,但和其他艺术一样,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特别是对我们这些民间艺人来说,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在艺术修为上难免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很多知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细心地领悟。”说到今后的打算,肖伍告诉记者,他会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技艺,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去回报社会,成为一个百姓喜爱的打鼓匠,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打鼓说唱这门草根艺术登上大雅之堂,与此同时,他也会向前辈们那样对自己的后辈倾囊相助,让打鼓说唱这门艺术一代代传承下去。


(编辑: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