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马书林水墨戏曲人物画作品展粉墨登场

时间:2013年11月13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婷

马书林水墨戏曲人物画作品展粉墨登场

国家大剧院里领略戏融于画

舞台人生 马书林

  “偶然间人似缱,在梅村边。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11月8日,漫步在国家大剧院东展厅的人们,耳畔响起昆曲《牡丹亭》中的“游园”一折,随那咿呀婉转的唱段望去,此番登场的却不单单是戏曲。“书林画戏——马书林水墨戏曲人物画作品展”展出的近80幅画作,从戏曲故事、行当与角色等多种角度融戏于画,让人们得以跟随马书林的翰墨丹青,细品缤纷多彩的国风戏韵。

  一生爱好是天然

  作为在中国戏曲人物画领域独树一帜的艺术家,马书林早年的创作却是以谨严不苟的工笔画名世。从工笔到写意,历经的过程漫长、艰辛。“对画种、画域的不断拓宽,让我逐渐发现工笔绘画的方式已满足不了对内心和客观物象的表达,似乎在大写意的绘画形态上才能找到与自己的心灵物象更贴近一些的绘画语言。”马书林如是剖白他的艺术转型。

  从艺36年,把自己的戏曲人物画专题个展办到了国家大剧院,马书林以京剧和水墨画作为切入点,融合两种艺术形式所共有的夸张、简约与诗意之美。对此,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谈到:“国家大剧院作为舞台艺术的殿堂,引进以戏曲为主题的造型艺术作品,有助于观众们对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比较。另外,同为国粹的京剧与水墨在马书林的作品中和谐交融、相得益彰,观众从中既得剧中意,亦识画中趣,定然会别有一番崭新的艺术体验。”

  马书林是画家,更是戏迷。或平直古朴、或宛转悠扬、又或激昂铿锵的戏曲令他迷醉,也促使他目视心记,挥洒、点染出一系列的戏曲人物形象和戏文情境。咫尺小幅的《霸王别姬》用笔率意本色,不求其形却取其神韵,霸王面对历史大势的悲愤,与虞姬生死离别的儿女情长,都在笔墨的不经意间跃然纸上;元气淋漓、酣畅的《国粹》《扎大靠》,着力发挥水墨的自身特性,又将其与画中人物糅合在一起,尺幅之间,大气荒率;《戏中有画、画中有戏》《杨门女将》虽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在虚实、浓淡之间,在干湿、黑白之间进行另一种探索——古典与现代,甚至是东方与西方的融合。

  书林画戏、戏写人生。画家自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生旦净丑犹如世间百态。心静得安,顺其自然。绘画亦是如此,浑然天成是一种艺术的最高境界,我更喜欢自然流露的作品。自然流露是东西方的文化交融之后,综合修养的流淌,是精神情感与审美需求最朴素的存在方式,也是我挥之不去的梦想和意象,是在无意之中的必然把握,是在物我两忘中放浪形骸之外的体验。”

  突破藩篱交融戏曲华彩

  上世纪20年代,中国画坛逐渐出现戏曲人物画这一流派,继承了古代简笔人物画的传统,笔墨简括、追求情趣。不过作品中的人物造型较为简单,也多是文人墨戏小品化的面貌。

  马书林突破传统戏曲人物画的固有藩篱,不受尺幅限制,他的戏曲人物画不仅常常是尺幅巨大,而且场面恢弘。画面繁复、形象交叠、墨色交融。在他的大尺幅作品中,常常有七八个,多时甚至有十来个人物,生旦净末、色彩浓艳。此次亮相国家大剧院的作品中,有一件由20张八尺整纸组成的巨幅作品《舞台人生》最为引人注目。这是马书林今年的最新创作,也是他个人创作历程中最大的一件国画作品。《舞台人生》由生、旦、净、丑四部分组成,画风融传统戏曲人物、民间美术造型与现代构成主义为一体,朴拙强悍、泼辣放达,一扫文人画疏淡冷逸之感。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评价说:“马书林的画,大场面、大构图以气势见长,不失精妙细节;小场面、小构图别有情趣,小中见大,均见扎实的艺术功力与修养。”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画讲求气韵生动;而中国戏曲则通过“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追求“顷刻间千秋事业,三五步行遍天下”的舞台意境,两种艺术追求的想象和形似,在写意性上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取材于戏曲的各类人物,马书林有意增强其笔墨抒发的写意空间。他的作品中,人物的脸谱更显符号程式化。忠奸善恶之辨者,并非是某出戏、某个特定人物,而是借此观照自身,道出创作者心中块垒和人生如戏之感悟。马书林说:“原作中的人物扮相、脸谱、披挂在我看来,只是进入传统戏曲的一个切口。由此进入,去找寻中国传统文化的遗韵,也将现实中的人物幻化为画中的形象。对于戏曲人物的选择,我更多是偏向侠与义,他们的狂放、纵情与飘逸,也有一番隐忍在其中。通过描绘他们,可以阐释我对生命的领悟。毕竟画画到最后,还是要回到我,回到内心。”

  “这是京剧,又不仅仅是京剧;这是绘画,好像又不仅仅是绘画。”走出国家大剧院东展厅,一位观众告诉记者,他起初还不习惯画家笔下如此大胆、夸张的形象,但一幅幅看下来,那种强烈的视觉张力与大开大合的节奏让他觉得酣畅淋漓,“有一种久违的精气神儿!”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