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以音乐剧确立城市文化气质
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需要历史的积淀与培育,也仰仗于当下的呵护与升华。这体现出了一个城市的发展眼光,也昭示着一个城市未来的吸引力与号召力。2007年,东莞市提出,计划用20年时间,将东莞打造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音乐剧之都”,使之成为东莞城市文化新品牌、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力、城市形象传播新载体。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东莞建立了两个音乐剧创作生产基地:与北京松雷公司合作建立了东莞(塘厦)音乐剧创作生产基地,成立了东莞塘厦松雷音乐剧剧团有限公司和东莞塘厦松雷音乐剧剧团;与北京保利公司合作创建了东莞保利文化艺术创作基地,成立了东莞保利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和东莞保利三宝演艺团,为繁荣音乐剧创作搭建了发展平台,由此推动东莞音乐剧从赞助“贴牌”走向自主“原创”。
同时,东莞市举办了三届音乐剧节。每两年一届,成为国内唯一举办音乐剧节的城市。东莞邀请国内外经典音乐剧目参与展演,创办了音乐剧剧目“莞香奖”,举办了中国音乐剧发展高峰论坛,有效提升了音乐剧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东莞还以玉兰大剧院为载体,积极引进《猫》《图兰朵》《金沙》等国内外优秀音乐剧来东莞演出,并由政府对音乐剧演出的票价进行补贴,使东莞观众能够以广深1/2、上海1/3的票价在家门口欣赏到同类演出,至今已经引进了国内外40多部音乐剧在东莞上演;还组织音乐剧免费演出,举办音乐剧知识讲座,有效地培育了音乐剧的观众和市场,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最为重要的是,东莞探索形成了音乐剧生产和营销的东莞“五合一模式”。短短几年时间,我们探索建立了音乐剧生产营销的“东莞模式”,即“政府扶持、指标监管、企业承办、项目办团、院线营销”。其中“政府扶持”主要包括政府免费提供排练场地及设施设备、补贴剧目参赛费用、奖励获奖作品、扶持剧目创作等;“指标监管”,是指政府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要求创作基地在一段时间内必须完成的作品数量、演出场次、作品质量等;“企业承办”,是指在政府扶持的基础上,由松雷、保利等公司具体负责创作基地的资金投入、生产营销、运作管理并自负盈亏;“项目办团”,就是围绕音乐剧创作项目招聘演员、组建艺术团队,项目完成后团队自然解体;“院线营销”则是通过北京保利影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所掌控的国内舞台艺术院线系统和覆盖全国的票务网络体系,按市场规律组织营销,把东莞原创音乐剧作品不断推向全国、推向海外。
6年来,东莞创编推出6部音乐剧:《蝶》《爱上邓丽君》《三毛流浪记》《王牌游戏》《钢的琴》《妈妈再爱我一次》,共完成国内外商业巡演471场,观众上座率83.34%。今年11月还将推出一部长征题材的音乐剧。东莞已然成为原创音乐剧的高产地。
音乐剧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更多的东莞人可以在家门口欣赏到高雅艺术,“过一个有文化的周末”正在成为东莞人的时尚追求。而且建设“音乐剧之都”还发展了新兴文化产业,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19亿元,比2011年增长13.21%。更为关键的是重塑和优化了东莞的城市形象,确立并提升了东莞的文化气质,增强了东莞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过去,提到东莞,人们往往认为文化发展滞后。但近年来通过打造“音乐剧之都”,则向外界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东莞——它还是正在兴起的、每天绽放新精彩的“文化名城”,从而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东莞。
东莞建设“音乐剧之都”的实践表明,一个城市需要确立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着力发展自己的“拳头产品”,打造一个文化发展的“引擎”,再以一带面,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整体跃进。同时,城市的文化建设要在普及、惠民的“量”和“面”上下力气,更要注重文化建设的“质”和“优”。发展优秀、先进的文化,对于营造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有助于提升市民的艺术素养,改善市民的精神面貌,最终内化于这个城市的气质,涵养这个城市的灵魂。
(作者为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