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王西京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作品《黄河,母亲河》捐赠仪式暨座谈会在京成功举办

时间:2013年11月0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黄河,母亲河 王西京 372cm×1800cm 2013年

  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国家画院 人民大会堂事务管理局 陕西省委宣传部 时间:2013.10.19上午 地点:人民大会堂陕西厅 学术主持:邵大箴 尚辉

座谈会现场

  王西京,1946年8月生于陕西西安,现任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中国画院院长、西安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西北大学、云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一级美术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获“中国时代先锋人物”、“第四届中国改革十大最具影响力新锐人物”、“陕西省红旗人物”、“陕西省行业领军人物”、“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四十多年来,他曾在国内外报纸、杂志发表作品5000余幅,先后出版作品集、论文集等60余种。曾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英国、法国、泰国、韩国及香港、台湾、澳门、深圳、大连、北京、广州、郑州、合肥等国家和地区及城市举办画展三十多次,被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艺术院校聘为客座教授。

  王西京在2000年荣获日本政府“国际阿卡得密奖”和“教育文化勋章”;2002年荣获汉城国际书画大展“国际贡献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运动”特奥金质奖;2003年获日、中、韩“国际美术节大展”金奖;2005年获“法国国际美术沙龙展”特别奖。

  应中共中央办公厅、人民大会堂事务管理局的邀请,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画家王西京历时9个多月创作的巨幅主题山水画《黄河,母亲河》(372cm×1800cm),于8月底完成,9月初运送抵京,陈列于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10月19日上午9点,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人民大会堂事务管理局、陕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王西京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巨幅作品《黄河,母亲河》捐赠仪式暨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陕西厅举行。本次座谈会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邵大箴和《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主持。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发来贺信,对座谈会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局长严沛为王西京颁发了作品收藏证书。40多位文化部门领导、著名美术理论家和画家,50多家媒体出席了座谈会。与会专家就《黄河,母亲河》的主题意蕴、时代气息、切入方式、突破创新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评析和热烈讨论,一致认为该作品代表着王西京艺术探索的新阶段和新风貌。本报特刊发座谈会发言纪要,以飨读者。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人民大会堂我来过很多次,看过很多作品,觉得王西京的《黄河,母亲河》陈列在金色大厅里,它的气势和氛围,它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它带给人们的艺术感染力,都是强烈而鲜明的,所以说这幅作品非常特殊,可以说是王西京最近几年艺术创作的里程碑,同时也为我们讨论厅堂绘画如何与建筑环境相结合、相融合,主题内容如何与艺术语言形成有机整体等各方面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有两条母亲河,一个是长江,一个是黄河,一南一北。王西京的《黄河,母亲河》是宏大叙事的山水画巨作,是黄钟大吕般的盛世强音,体现了为母亲河高歌的大手笔,画出了中华文化的根脉魂魄,画出了中华儿女的自强不息,画出了中华文明与时代精神的交相辉映,抒发了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而歌唱的胸怀。

  李树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的画气势和气魄都很大,非常壮观。选择壶口瀑布这一段来表现黄河,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黄河那么长,究竟画什么,选择这个地方我觉得很有代表性,因为黄河本身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集中表现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和瑰丽气象,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画中有种奔腾向前的气势,与我们的时代非常契合,艺术表现非常成功。

  刘曦林(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研究员):首先祝贺王西京《黄河,母亲河》美术创作工程的成功。这幅力作从西京到北京,陈列在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里。画家首先考虑的是多层面的整体关系,因而《黄河,母亲河》首先是大型厅堂绘画、大型环境艺术创作的代表性作品。王西京把这幅力作捐赠给人民大会堂,高风亮节,令人钦服,当然这也是这张画最好的归宿,希望有关方面妥善保存和维护,因为他捐赠的是历时半年之久、呕心沥血的巅峰之作。

  马鸿增(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新中国成立以来,厅堂艺术(殿堂艺术)成为专门画种,很有研究价值。我觉得王西京的作品完全符合我个人对厅堂绘画的审美要求。金色大厅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它的作品应该代表国家形象。王西京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人,他创作这幅画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其必然性的。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王西京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画家之一。回顾他的艺术实践,我以为他确实是一位中国当代主流美术的代表画家,无论是早期作品,还是今天的《黄河,母亲河》,都在主流美术的实践领域走在时代前列。他的作品中体现着对民族精神的讴歌,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站在他的新作《黄河,母亲河》前面,我们从横亘千年的大河主题中,感受到强烈的时代精神印记,感受到强烈的个性风格,时代气息非常浓厚。

  王镛(《中华书画家》杂志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西京的新作既画出了黄河的气势,也画出了黄河的特色;既画出了民族精神,也凸显自身个性。构图和山石的排布以横向为主,画面非常开阔,我觉得这种处理方式最适合象征母亲河宽阔而温暖的胸怀,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我们以前看王西京的人物画,譬如早期的代表作《远去的足音》,笔墨非常凝重,有一种心系天下的忧患意识,这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他这幅作品的个性正好与表现民族精神融汇得非常完美,成为一幅震撼人心的作品。

  徐虹(中国美术馆资深研究员):进入金色大厅看到王西京的新作,确实非常震撼人心,因为大厅里主要是花鸟画和画山的作品,以静态美为主。在这样一个廊柱、吊灯和地毯的硬线条结构的厅里,水的汹涌澎湃使金色大厅具备了一种音乐感、流动感和富有生气的力量。从整体上来说,我觉得这幅作品所呈现的视觉感觉是以现代美为代表的山水画的典型。

  陈醉(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特殊的文化概念和符号,恐怕无论在文学、绘画或音乐领域,黄河这两个字,或者有关元素的出现,所有炎黄子孙都会眼睛湿润,心潮澎湃。王西京的《黄河,母亲河》非常感人,非常震撼,他画的黄河壶口不完全是壶口,他融入了炎黄子孙对黄河精神的理解和感悟,画得非常好。画黄河题材,水平不够的画家容易画出行画,行画与杰作之间的微妙区别就在于精神提炼,看王西京这幅作品,使我们得到了震撼,陈列在金色大厅非常合适。

  孙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这张画我看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雄浑博大,形神兼备”。这样画黄河,能够表现一种苍茫、雄浑、厚重、奔流万里的感觉,全世界恐怕只有黄河有这么大的气派,但是集中体现这种精神的,大概只有壶口。大家都很关注壶口,画壶口的人非常多,但能像《黄河,母亲河》一样陈列在金色大厅,让大家为之动容,还是不容易的。雄浑博大,不只是选择得好,坚凝的岩石、奔腾的水流、云雾和气势都画出来了,我觉得是很典型、也很典范的一件作品。时代发展了,民族的精神更加昂扬,所以有《黄河,母亲河》这样的作品来表现,正是应运而生。

  刘勃舒(中国美协顾问):看了王西京的画非常高兴,感觉极为震撼。这幅画突破了好多东西。在他的画中,色彩极为丰富,黄河之水感觉像有感情似的,要画出这种感觉是很难的,今天能做到这一点的画家不多。

  杨力舟(中国美协顾问、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这幅画我看了以后十分震撼,主要谈两点。这幅新作对于王西京来说的确是艺术创作的里程碑,因为过去他给大家的印象一直都是一个杰出的人物画家,山水画比较少。第二,他的作品陈列在人民大会堂非常相称。我们常常不能忘记傅抱石、关山月他们画的《江山如此多娇》,实际还有一张画是《万里长城》,不过宣传得很少,应该说也非常好。今天又增加一张《黄河,母亲河》,我觉得王西京给美术界争光了。我也感谢人民大会堂能够给王西京这么一个平台,可见他们是伯乐。

  王西京是长安精神、黄土精神、黄河精神培养成就的一个陕西画家,业务成就在全国是非常瞩目的,名气很大,甚至及于海外。在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都为中国画的发展创造了新的面貌,显示出了杰出的才能。在事业上,王西京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开拓者,他创建了西安国画院。他担任美协主席之后,陕西美术事业繁荣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是一个很称职的领军人物。

  梁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西京这幅力作是根据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来创作的作品,所以我想首先这不是一件单纯的艺术作品,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形象工程,如果说中国美术馆是学术界的专业展厅,人民大会堂也是我们一个展示国家形象的展厅,人民大会堂里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是我们几十年来的经典,迄今为止无人超越,我想除了它的艺术表现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江山如此多娇》体现了时代的气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为人民大会堂绘画是非常难的,它是一种综合性工程,是一种环境艺术,必须要根据厅堂环境,根据它的实用功能来决定最后效果。人民大会堂的画,有一些基本要求是必须要遵循的,作品必须要大气,必须要有相当的分量,在其他场合觉得好的作品在这儿很可能就不行,就不符合这种追求,这是非常有难度的艺术创作。所以在人民大会堂里画什么,如何画,要达到何种效果,都是非常重要的。我想王西京这张作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体现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气势,体现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气象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把黄河这样一个既有历史气势又有现代气派的题材画得这么丰润、一往无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体现了我们对中国梦的追求,达到了金色大厅的画作所应该达到的艺术效果。

  很多优点专家们都讲过了,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陈醉刚才提出假如他用中国传统的水墨来表现是否更好,我想这是可以探讨的问题。在这个场合里面,用丙烯来画而且要考虑到金色大厅的功能甚至要考虑到保存的条件,在中国美术馆里我们有非常专业的保存条件,但是在这里,可能人流有时候会非常密集,又有很强烈的灯光,在这种特殊场合,丙烯可能会更适合一点。但是如何把丙烯跟中国元素结合,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就像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一样,我们还有很多课题要做,王西京用丙烯进行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一种实验。我想这种实验也给当代中国画家在一个都市化的时代,如何用中国画元素来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适应环境艺术的综合要求带来了很多启示。如果我们把中国画纳入环境艺术,放到这样一个特殊场合来考虑的话,当代中国画很可能就不是以前国画家画山水来卧游,来满足自己的个性和趣味,或者文人雅集,几个同道来欣赏的小情调。王西京的这幅新作,他的探索和实验也给当今中国画家、给中国画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他的经验值得重视。

  李一(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美术观察》杂志主编):为一件作品开一次座谈会的情况比较少,特别是在人民大会堂来开这种座谈会就更少了。王西京的作品是一张重要的作品,这次座谈会也是一次很有特点、很有意义的座谈会。在金色大厅挂《黄河,母亲河》之前是挂了一幅书法作品,这幅书法作品写的是《中华赋》,是用行书写的,尺幅和王西京的新作一样大,写得很好,但感觉用“二王”的书风来写,虽然内容和形式都很好,但是感觉稍微弱了一点,秀气的一面多了一些,缺少厚重感。这次换成了王西京的这幅黄钟大吕般沉雄的作品,更适合人民大会堂这个环境,更适合金色大厅的环境,这种作品的意境和金色大厅的环境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了。我们国家在走向盛世,应该有黄钟大吕之作,特别是在人民大会堂应该有体现中国走向复兴、走向盛世的代表作,王西京的作品,感觉到适逢其会、适得其所、欢欣鼓舞。

  程征(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王西京跟我是西安美术学院的同学,以我的理解,他起初是抱着做一位画家的理想开始他的奋斗历程的,这几十年里他这个理想实现得很精彩,但是近十几年来,我感觉到用画家这个概念已经很难界定王西京的身份了,特别是他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又担任了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之后,思想、眼界和追求都有质的提升,现在他考虑的已经不只是画家怎么表现自我的问题。他任陕西省美协主席后,一系列的举措作为,是一个只关心自己创作的画家不可能完成的。他提出了“长安精神”的概念,他越来越感受到“长安精神”是以汉唐雄风为代表的,“长安精神”与当今中华民族复兴应该也可以对接起来。看他画的黄河,可以感觉到排山倒海的气势。显然他在追寻一种美学的崇高。这幅作品在当今出现,在一个人物画家笔下创作出来,没有一种崇高的追求显然是不可能的。

  夏硕琦(中国美协资深编审、《美术》杂志前主编):我们一直在呼唤民族气派,呼唤时代力作,呼唤精神性和正能量,王西京以他的这幅力作做出了令人感动的回应。这幅画很充分地强调了各种因素对比中的统一与和谐,比如虚实关系,山石之间奔腾的河流,气势浩荡,是一种虚与实的结合。另外在构图上,上部的地平线用得非常到位,地平线有宁静的心理作用,后面气势恢弘,排山倒海,形成了动与静的统一和谐。体量巨大的同时又要做到丰富充实,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单纯,王西京成功的方面是既充实、丰富而又单纯。王西京传承了宋人的格物精神,对要表达的对象细心观察体味,把握并表现出它的规律。这幅新作再次表明写实与写意的结合是艺术走向成功的一条阳光大道。

  赵力忠(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委员):以壶口瀑布来表现黄河的作品很多,但一般来说,画壶口往往是得其形,把形放在前面了,而弱其势,势画不出来,也有的得其势,失其象,少数个别的也有的在象上有所成功,但是却缺其韵。看了王西京的画后,我觉得这四点他做得比较好。且不说形,因为现在经过专业美术教育的人在形象把握上一般都比较容易解决。在势上,因为壶口是在黄河前面好几里宽的河面,在壶口一下挤压,人看的位置附近没有高地方,还是比较平视的地方,所以这个势要通过想象,通过精神感悟,把自己升高来看这个势。王西京作画,我觉得他更多的成功在于象,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往往都是正面看壶口瀑布跌落的阶段,都重点表现这一块,为它这种震撼所震动。对于水跌落下来以后再往下面走,这一段人们注意得较少,实际上体现黄河壶口瀑布气象的恰恰是在跌落以后,再往下面几十米的地方。举个例子,一个球,你用大力弹下去,后面才能弹得高。如果是平地上滚动,就不会弹起来,正因为黄河壶口瀑布的落差和前面能量的涌动,所以在下面几十米以后翻滚起了水汽云雾和烟云,过去画壶口瀑布的人不太注意,而王西京注意到了。他用画幅1/4的面积表现这一块,既表现了它的云雾和气象,同时从构图上来说也适当给这块留出了空当,为他的题跋闪开了位置,余音绕梁,留下了悠长的回味。

  刘龙庭(人民美术出版总社编审):这幅巨作陈列在金色大厅和其他地方是不同的,因为人民大会堂是我们国家的象征,黄河也是我们的象征,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标志。前些年看了西京的《春潮》,感觉他的画气魄很大,站在时代的高度,立意不凡。绘画要讲调子,黄河是黄色调,这幅《黄河,母亲河》陈列在金色大厅里,与环境浑然一体,这样它的格调就在一般作品之上了,完满地抒发了画家的内心情感和对民族精神的讴歌颂赞。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这幅力作得到了理论家的一致好评,我觉得这首先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因。当代中国最强烈的愿望是和平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强国,因此我们需要有一种能够弘扬正能量、宏大、崇高的作品,《黄河,母亲河》在这种语境下应运而生,这就是天时。地利也非常重要,所有艺术家都梦想能把作品陈列和保存在金色大厅。人和就是刚才大家很多的肯定和赞美。天时地利人和一件都不缺,这是非常难得的。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看了王先生的画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大画面、大气魄、一种宏大的精神,在这方面的王先生的努力是非常成功的。传统山水画中山和水是对比关系,山往往是主体,山是画实了,水往往虚化,山高水长等等都这么相应处理。但我发现在王西京的画面上,他把这个关系倒过来了,水是主体,他把虚的东西画充实了,让它散发出一种内在的光辉。他把山的主体和制约性因素隐藏起来了,让水的性格充分展现出来,让人充分感受到水的力量和气势,展现出了水的包容性和独立性,这是非常成功的。我认为王西京通过有限的画面展开了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包孕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点在图像阅读和内在含义的延伸上非常重要。

  王志纯(北京画院资深研究员):我是先看到了画作的印刷品和邵大箴的文章,在现场看了原作,有几点很突出的感受,一是作品的气势,再就是它的力度,还有一个是整体感。这幅画作陈列在金色大厅确实气势恢弘,雄浑壮美,和环境非常协调。画作的力度我觉得不仅来自画面整体,布面丙烯的那种整体效果,再就是他的方形用笔的力度,那种黑白对比、色彩对比,色彩对比的那种强度,各种形式因素加在一起,形成了力量感,这是我的突出感受。

  我觉得有两点非常值得研究,一是大河的象征意义,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也是这幅作品很丰富的精神内涵。再就是作品的学术意义,这确实是一幅大作、一幅力作、一幅具有时代性的作品。在美术馆开研讨会的时候谈到,一个画家总得有几张巨作,能够代表他的阶段性创作,才能在美术史上占有自己的位置。这个作品就是王西京的巨作,既代表了他过去的成就,又有新的探索。因此,王西京和他的这幅作品在当代中国画坛的学术意义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陈彦(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西京是陕西的重量级艺术家,也是陕西美协的主席,陕西文艺界的标志性人物。他热爱陕西,扎根陕西,三秦大地的风土人情孕育了他,他也不遗余力地描绘着美丽的三秦大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充满了历史感和民族性。王西京新作巨大的象征性更是不言而喻,它的内涵十分博大,是一部黄钟大吕式的作品。中国众多艺术门类走到今天,确实需要深切地呼唤代表国家形象的艺术大作。王西京的这幅黄河作品,正是我们一直呼唤的表现国家形象的一部大作。

  王西京(著名画家、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2012年11月份十八大以后,接到了中央办公厅的创作任务,其实我心里非常纠结。金色大厅代表着国家形象,这幅作品也应该是体现时代精神的标志性作品。为人民大会堂创作是很神圣的事情,这不只是个人的事情,可以说是国家所赋予我们当代美术工作者的重大命题。这幅作品创作过程中,采纳了艺术界很多朋友很好的建议。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当代美术人给共和国64周年的集体献礼。

  这次创作对我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探索和自我超越的过程,同时也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是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为今后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今后我还会沿着这个路子继续探索创新,为民族、为国家、为时代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

  尚辉(《美术》杂志执行主编):《黄河,母亲河》的成功源于中国画、西画与厅堂艺术的深度融合,在中西古今的贯通方面达到了自身的高度,达到了一种辩证统一,所以才有这么激动人心的效果。今天美术界提出了要塑造国家形象,而王西京正是以他的巨制《黄河,母亲河》深刻而准确地阐释了美术中的国家形象。


(编辑: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