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多方力量集结绍兴柯桥 建言献策力推曲艺发展

时间:2013年11月0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董大汗

  多方力量集结绍兴柯桥 建言献策力推曲艺发展

  ——第三届中国曲艺高峰(柯桥)论坛在浙江省绍兴县柯桥镇举办

 

  10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曲协、浙江省绍兴县人民政府主办,绍兴县文广新局、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曲艺高峰(柯桥)论坛在浙江省绍兴县柯桥镇举办。来自全国各地曲协系统、高等院校、专业院团、研究机构和新闻界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曲艺创作创新的途径和方法、经营性曲艺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与曲艺、现实题材与曲艺创作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中国曲协主席姜昆为论坛发来书面讲话。他希望广大曲艺理论评论工作者充分认识曲艺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反对抬轿子、捧吹拍的庸俗作风;讲究说真话、说实话;倡导一针见血、切中时弊的评论作风,增强曲艺评论家的使命感、责任感;不断增强曲艺理论评论的创造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拓宽视野,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曲艺实践,放眼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认真研究曲艺创作的新动态、曲艺表演的新变化,从丰富的曲艺现象中提炼真知灼见,使曲艺理论评论符合曲艺发展的实际,引领曲艺创作表演的健康发展。

  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董耀鹏,浙江省文联书记处书记张均林出席,中国曲协副主席、浙江省曲协主席翁仁康,绍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伟卿等参加论坛。

  以“曲艺:自觉与自信”为主题的本届论坛设主旨发言、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三个环节。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受邀作了题为《当下文化新趋势》的主旨发言。祝静芝、孙立生、陈爽、岳永逸、周锡山、张祖健、胡磊蕾、刘雷等专家学者分别作了主题发言。此次论坛共收到论文近60篇,并评出《传承和发展地方曲艺的“绍兴样本”》《编写曲艺教材 建立学科体系》《大地与种子——从“曲艺之乡”的话题说开去》《掌握艺术本体 建立艺术自信——以“谱为框格 色在润泽”及“口传心授”为例》《城墙内外:曲艺的都市化与都市化曲艺》《关于二人转的话题》《曲艺批评的价值与尊严》《讽刺功能与剧场艺术是相声发展的根本》《曲艺的自觉与自信略论》《加强曲艺品牌建设 提升曲艺发展水平》《试论评弹流派和蒋派基础》《现代相声小剧场的优与劣》《临海词调唱腔在民族声乐教学的应用》《温州鼓词“娘娘词”考析》《浅论四川曲艺改革创新的战略性思维》等15篇优秀论文。

  据悉,中国曲艺高峰(柯桥)论坛自2009年举办第一届,2011年举办了第二届。论坛已经成为曲艺理论学术活动的重要品牌,为扩大曲艺学术交流,加强曲艺理论建设,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推动曲艺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累累硕果,作出了积极贡献。

  论坛累累硕果需善加利用

  董耀鹏   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概括这次论坛的主要成果,大致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这次论坛实现了曲协系统、高等院校、专业院团、新闻媒体和研究机构5个方面的力量的集结。二是大家在讨论中进一步深化了学术研究、理论建设及评论的重要性,曲艺理论研究在大家的心目中的位置大大提高。三是不论是老一辈,还是中青年,大家在交谈中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感觉可做的、要做的事越来越多,对在目前大好形势下的曲艺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非常好地应和了此次论坛的主题——自觉与自信,在此基础上实现自强、自省、自知和自为。四是此次论坛收到论文近60篇,这些文章质量很高,直面曲艺发展的实际,审视制约曲艺发展的症结,对曲艺艺术整体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曲种的发展策略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五是共同的责任担当让大家心贴得更近了、手拉得更紧了、肩并得更齐了,大家把各自的智慧凝聚在一起,守望相助,为曲艺发展建言献策。六是大家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期待,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同志畅所欲言,从年轻人的视角提出了很多新的想法。这些累累硕果来之不易,需要我们也值得我们善加利用。

  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今后的曲艺学术研究,我提几点思考:一是要坚持成功的做法,就中国曲协来说,一年一届的精品创作班、三年一届的全国曲艺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要坚持办下去,久久为功。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曲艺本科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为发展曲艺高等教育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三是大力推动中国曲艺网的改版升级和《曲艺》杂志的转企改制,为广大曲艺从业者提供更好的发声和推介平台。四是加大扶持力度,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择机出台切实有效的措施,发挥好曲艺艺术中心的功能,加大曲艺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力度。

  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应共存共荣

  张颐武   北京大学教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全世界的能见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我们的文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新的新动态和新的状况。去年年底有两个象征性的事件:一是莫言得诺奖,这是中国文化能见度提高的重要标志。另一个是《泰囧》的火爆行情,这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爆发性增长的重大标志。目前文化产业有“四跨”:跨平台、跨代际、跨群体和跨文化。“四跨”的结果,给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的机会其实是前所未有的,由此,中国会改变全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生态。

  今天,我们的大众和大众文化正在发生诸多新变化,这些变化值得关切。如何应对这些新的挑战和问题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首先,“80后”、“90后”的年轻人的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何认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的心理和文化状态,是当下文化建设需要正视的。其次,中等收入者的文化作用和在文化消费中的指标作用也需要得到更多关切,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要求往往在社会中形成辐射效应。再次,互联网在文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面对不断出现的网络文化新问题也是新的挑战。一方面,需要我们在文化方面有远见,成熟理性地学习,提出更远的远景,能够创造出精英群体,成熟理性文化上又能继续的精英群体。中国崛起将来会是一个中华文明的崛起,不光是一个国家的崛起。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有丰富的大众文化来安定,除了高雅文化、精英群体外,一定也要有大众文化。

  主题发言摘编

  传承和发展“绍兴样本”

  祝静芝   绍兴县副县长

  面对厚重的莲花落资源,绍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绍兴莲花落“二次创业”的目标,出台了《绍兴莲花落二次创业五年发展规划》,把绍兴莲花落作为繁荣和振兴绍兴曲艺的“牛鼻子”工程扎实推进。绍兴莲花落的传承和发展,引起了中国曲艺家协会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心,也引发了全国各地曲艺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热议。绍兴莲花落“二次创业”的实践和探索被中国曲协领导和全国曲艺界同行赞誉为传承和发展地方曲艺的“绍兴样本”。

  五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告诉我们,绍兴莲花落的传承和发展得益于人才梯队的培育和建设,莲花落人才的培育既要着眼长远,也要着手当前,而且要特别注重培育新一代(青少年)的曲艺人才和曲艺观众,只有牢牢抓实抓好莲花落的人才培育,才能实现绍兴莲花落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传承和发展既是一项具体任务,更是一个研究课题,需要开展学术研究,不断挖掘绍兴莲花落的艺术内涵,为绍兴莲花落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学术支撑和理论指导。为此,五年来,我们在绍兴莲花落的艺术研究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探索。如组织举行绍兴莲花落百年论证会,举办绍兴莲花落百年纪念大会等。

  “曲艺之乡”不是块招牌

  孙立生   山东省曲协主席 

  我心中的“曲艺之乡”,绝不是高高悬挂的一块招牌,而是一部与民俗民风唇齿相依、血肉相连,有着抹不掉的记忆、传说、故事、人物,生动且鲜活的曲艺文化史诗。由此,我把“曲艺之乡”视之为“曲艺沃土”。

  很多人将“适应”等同于“热情”,于是乎,“曲艺之乡”便成为曲艺活动“频繁”、“热闹”的代名词。而我认知里的适应,更该是一种清醒与理性,一种有益于“种子”成长的、恰到好处的适当。也就是说,要为优秀曲艺人才的发现、成长,提供一种长远的、良性循环的环境。这,似乎才是“曲艺之乡”的应有之义和发展之本。我把人才比喻为种子,认为从“艺无止境”概念延伸开来,人才是一个动词,是一个永远成长的过程。沿着这样的思路深入,我认为优秀的“种子”也有两个与之命运息息相关的关键词:争取和汲取。争取,不仅仅单指主动或热情,更认为种子在大地的怀抱里。汲取,对于“种子”成长的意义更是不容小觑。

  土地与种子无非是个形象化的符号。事业的兴衰当然还是起于人,止于人。写好“人”的文章才是曲艺成长、发展之根本。判断一种曲艺形式的兴衰,要审视它旗帜性人物的素养与境界。

  口传心授是曲艺的传家宝

  陈爽   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

  艺术自信是一种艺术形式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的优秀素质。但是,做到“自信”绝非易事,自信不是故步自封、妄自尊大的保守姿态,更不是顺应商业需要华丽包装出来的时髦姿态。

  “谱为框格,色在润泽”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观念。曲艺音乐也是“谱为框格,色在润泽”的完全实践者。曲艺音乐发展史中,尤其是鼎盛时期的近现代时期,一个个知名的演唱家同时也是曲艺音乐的创作者,比如鼓界大王刘宝全、坠子皇后乔清秀、苏州弹词大家蒋月泉,这些都说明了曲艺音乐的创作从传统上讲是表演者的责任,但同时也昭示了曲艺音乐创作的核心要求——必须由曲艺艺术的内行来担当。笔者多年的曲艺音乐教学中,由于条件所限,只能通过录音、录像、曲谱来让学生接触曲种音乐,但是教学过程中我会尽量提供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口传心授。曲艺艺术由于历史及社会原因始终不太被现代教育体系所接受,但同时,也较之其他传统音乐形式如民歌、戏曲、民间器乐更少地被西方教学思想修改与破坏。口传心授就是学校教育外一个非常宝贵的教育方式。曲艺工作者一定要看到这个宝贵的传家宝,变劣势为优势,用这个方法培养更多的表演人才和内行观众。

  让曲艺回归乡土

  岳永逸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近些年来,主流与非主流相声、二人转与二人秀的激烈论争,表明人们关于曲艺认知的混乱。作为因应新的主流意识形态建构而生的“曲艺”可以打破既有的官民、雅俗、大小传统等二元认知的桎梏,直面曲艺本身。在曲艺演绎的历史长河中,以厚厚薄薄的城墙为界,城墙内外的曲艺分别有着“媚下”和“迎上”的基本取态。这意味着乡野曲艺一直就有的都市化历程。二人转和温州鼓词在当代不同地域的红火,预示着诸多乡土艺术再度繁盛的可能,但必须首先让这些乡土艺术回归乡土。

  遗憾的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当下的曲艺发展有着急迫地要远离乡土,走向他者与外部世界的盲动。多数人热衷的是一举成名天下闻的“大”(跃进)发展。不言而喻,在曲艺原生地没有很好基础的前提下,刻意迎合他者、脱离传统、摆脱方言的改革、创新是舍本逐末的愚人做法。作为地方的文化、方言的艺术、群体的生活,任何一种曲艺的繁荣都是以充分体现其乡土味、方言味为特色。将曲艺还归地方,还归于民,而非拔苗助长式地硬生生地让曲艺进城才是繁荣曲艺更合理、更长效的做法。

  曲艺批评的价值与尊严

  胡磊蕾   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专职编剧

  毋庸讳言,当下,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曲艺批评风行泛滥。他们不认真研究作家作品,不关心群众审美需求,远离社会生活和主流文化,故作高深,故弄玄虚,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通俗的问题深奥化,沉醉于所谓“纯评论”的孤芳自赏。不讲原则、不懂艺术、不说真话的批评正在危害文艺批评的名节声誉,批评的价值取向发生了严重偏离,这种偏离反映到如经济的、政治的、利益的等等关系中又出现了批评的混乱和无序,使批评的品格和价值随之下降而遭世人诟病。

  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时期,曲艺创作和曲艺批评作为曲艺事业发展的两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建设服务,不仅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当下曲艺批评家义不容辞的职业追求。如何维护曲艺批评的尊严?评论家们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主动了解百姓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和诉求;要坚守人民的立场,坚持并掌握真善美相统一的批评标准;要说真话,做到坚守真理,实事求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曲艺的自觉与自信

  周锡山   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曲艺青年演员要有从事曲艺事业的自觉和自信,底气从哪里来?读书改变命运,从读书中来。青年曲艺演员平时有背剧本的任务,记性好,要下决心、也有能力读、背精彩的古文。中央和地方文化领导部门应该制定政策,对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给以有规划、有一定考核制度的国学基本经典和古典诗词文的欣赏、学习的培训,并以此作为他们学习的目标,而不是仅仅举办效果甚微的传授创作经验的培训班;高校应该向他们免费开放旁听课程。

  当今青年,在应试教育和数理化统治学校的情况下,文化素质低下,文艺欣赏的趣味低下,不少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自觉和自信,被电脑游戏、流行歌曲所俘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要从小培养和灌输的,人文经典的学习需要自幼必要的背诵和终身反复钻研,而正确的文艺欣赏趋向和习惯,也需要灌输。我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自小学一年级起,进行民族艺术教育,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欣赏各类高雅和通俗的民族艺术,包括曲艺艺术,中学起兼学西方的高雅艺术欣赏。在初小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基础等等。

  加强曲艺品牌建设

  张祖健   上海大学教授

  把品牌理论植入曲艺理论来,可以形成如此的认知:曲艺艺术品牌是曲艺区别于其他艺术,区别同类艺术竞争性演艺活动的识别系统;曲艺品牌代表了该艺术活动具有的艺术权益和商业权益;曲艺品牌及其权益是曲艺创演者、经营管理和传媒者与艺术欣赏者共同建构的系统;曲艺品牌扎根于曲艺忠诚观众的终身价值,并构成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品牌是促进曲艺全面发展的管理工具。曲艺品牌理论建设首先是站在实地研究基础上,开展曲艺品牌的技术理论研究,这种研究从理论建构曲艺品牌的历史原构入手,逐步分析发展中的时代解构活动,梳理曲艺在社会发展中创新重构的客观规律。

  曲艺品牌建设的第一阶段是从曲艺品牌历史原构相关分类形式中择取板块及其内部细分因子,据自身条件和可借用的社会人文资源,进行优势孵化,直至养成当事曲艺家艺术新优势。第二个阶段是曲艺家孵化新的艺术优势因子后,以这些优势因子为核心,重新安排曲艺内部结构秩序,革新或创新曲艺品牌,这是曲艺品牌在解构后的最核心阶段——重构曲艺新品牌。

 

  现代相声小剧场的优与劣

  刘雷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相声民间组织的大量出现,使得相声从业人员的数量骤增,这对于相声的传播与传承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这种繁荣的背后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声演员数量的激增难免让相声圈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使得相声队伍两极分化严重,使得媒体对于相声的导向也一度出现混乱。相声小剧场的曲目,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小剧场的相声自然需要净化,但在净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过于苛责相声,毕竟作为一门“俗”艺术,它所展现的是一种世俗文化的魅力,离开了这些“俗”相声也将无从谈起了。

  作为相声从业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首先,这就需要提高演员自身的文化理论修养,至少对相声艺术的历史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对相声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全面的认识,相声需要的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三分钟热度”式的跳跃。最后,应该对相声的未来有一个很好的规划,相声的繁荣或伪繁荣过后,到底该何去何从。除此之外,媒体也应该认真对待相声的宣传和引导,至少让大众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相声,相声的魅力是什么,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民众对于相声传统的文化自信。

  声音

  在本次论坛的分组讨论中,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从各自角度提出了很多关于曲艺创作、表演、评论、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并就如何进一步发展曲艺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在第一组中,有的人认为创作要注重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反对孤芳自赏,要积极适应社会,不要羞羞答答的;要有“非精品”意识,首先写得要像曲艺,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走向精品的趋势。有的结合自己创办青少年曲艺教育基地和教材编写的经历,呼吁理论研究者和教育者要把自己的理论成果和创作、演出结合起来,不要搞空洞的理论研究。有人建议中国曲协适当的时候举办一次以高校曲艺教育为主题的研讨会;有人认为,非遗项目要非常严肃的对待,既然是非遗项目就要原汁原味地表现非遗的价值,按照非遗法科学全面地进行保护,建议政府部门要多举办非遗保护培训班,有了数量上的保证,才有质量上的可能。有人建议对曲艺演员要有资质认定和业务考核。有人建议中国曲协对南方鼓曲和唱曲举办研讨会或搭建发声的平台,专门为地方曲种召开研讨会,把柯桥论坛的经验总结成为一种理论性的、成熟的东西拿出来给其他地方学习。有人提出曲艺演员要加强理论学习,反对有些艺术家漠视理论,呼吁曲艺应该立体化发展,要接地气、接文气,有人建议曲艺评论的声音在更大范围传播,来自基层曲艺家的声音要更响亮一些。有人提出了一些困惑,比如说应当如何应对曲艺生存的环境不断变化,如何应对在城镇化进程中曲艺丢失了很多赖以生存的环境等等。

  在第二组中,大家表示,曲艺理论研究、评论的成果要与实践接轨,不应该为研究而研究,为评论而评论,不要使理论评论研究成为一种自娱自乐的行为。曲艺理论评论要在关注曲艺市场、曲艺节目质量的同时,更要关注曲艺从业者,对接曲艺演员的素质,提升曲艺均衡发展,使得曲艺评论更接地气、更富实效,理论评论要接地气,后续工作要跟上去,在适应的前提下实现引领的实效。曲艺理论评论的思考要与真相联系,曲艺理论评论的视角要与作品挂钩,曲艺理论评论的效果要靠观众来检验,曲艺理论评论的提升要向体系化靠拢。大家表示,曲艺传承不能忽略多样性并存的意义,既不能忽略原汁原味,也不能忽略活性传承,既要重视古也要注重今。曲艺理论评论强调曲艺市场还是艺术性,是重视地域性还是重视南北交流的可行性,是强调曲艺精品还是新作,是强调呼唤政府政策支持还是靠自身实力赢得市场,是鼓励走进电视还是表彰坚守剧场,电视是制约曲艺还是扩大影响等等问题都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此外,大家还关注了曲艺高等教育,对加强曲艺学科建设提出了很多思考。还有人对如何培养青年观众提出了诸多想法。有人建议,要重视曲艺理论研究成果的储备和积累,扩大曲艺研究的视野,曲艺理论研究要关注前沿性的现象。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