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走向生活的摄影 提出问题的影像

时间:2013年10月2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宋志鹏

9月19日,第13届中国国际平遥摄影大展如期拉开了帷幕,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古城平遥,像往年的这个时节一样,再次被天南海北的摄影人蜂拥而进,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2013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现场

  9月19日,第13届中国国际平遥摄影大展如期拉开了帷幕,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古城平遥,像往年的这个时节一样,再次被天南海北的摄影人蜂拥而进,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平遥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格局,使得“摄影江湖”的味道更可感可触。

  今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主题是“走向生活的影像”,并引申出3个问题:摄影如何改变我们观察和表现世界的方式,生活如何进入摄影并改变摄影的内涵与外延,摄影与商业消费结合后如何影响我们。

  走向生活的影像,是对摄影神秘性的一次剥离。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展览追求大画幅的视觉冲击力,却忽略了摄影本应具有的心灵冲击力。“走向生活的影像”,也是对去年大展主题“回归·超越”的回响,乃至答案。

  诚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主题的阐释所言,在这个手机像素都达到了4000万的全民拍摄时代,摄影的神秘性被彻底祛魅。但“影像走向生活”,就是不假思索地把镜头对准生活的柴米油盐、犄角旮旯一阵狂拍么?问题显然没有这么简单。走向生活的影像并不是以摄影的方式再现生活的表面,而是追问:“我们现在过的是一种怎么样的生活?我们现在过的生活还能如何变得更好?”

  我们现在过的生活,是愈加方便、愈加快捷的生活,但方便快捷的城市生活背后,却是偏远地区资源被耗尽、矿山被削平、地貌被改变、生态被破坏的严峻现实。本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评委会大奖得主杜子,正是以冷峻、清晰、超大体量的景观系列摄影《瘢痕》,向我们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已经付出和依然在付出的巨大代价。杜子介绍说,这组作品除了拍摄过程异常艰难以外,他的每张照片都是由至少200张高分辨率的数码文件拼贴而成,每张照片像素高达十几亿甚至三四十亿。他就是要用惊人的细节呈现不合理景观的存在,从这个层面来说,杜子的摄影语言和输出形式是与他“蓄谋已久”的摄影题材高度契合的。

  除此之外,四月风摄影网组织的“日常困境”系列群展,更是集合了诸多年龄段的摄影师,用摄影的方式追问各自生活中的困境。他们使摄影超越了长期以来愉悦视网膜的低级审美,成为了引发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对现实进行深入思考的媒介利器。来自辽宁的摄影师邱红枫的作品《超越真实的海岸》,以塔吊、巨轮和不远处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构筑了一幅幅“超真实”的人类向蓝色海岸势不可挡的“斗天战地图”,作品场景和视野的宏大,引发了观者内心一种强烈的不安:我们的海岸线就该被这样开发么?

  光学性能优异的镜头、超高像素的CCD或者CMOS、强大的图像处理芯片……这一切使得从诞生之初就以客观记录对象表面细节见长的摄影,如今更加如虎添翼,从时间之流中精心框取的生活切片,以令人震撼的细节和清晰度,逼迫着我们对那些挂在展墙上凝固的生活瞬间,给予日常生活中未曾有过的静观和深思。的确,摄影做不到绝对的客观和全面,但当我们面对这一张张人类文明史上从未有过的人作用于自然、攫取于自然的震撼图片,谁又能说服自己这一切未曾发生乃至发生了也不必大惊小怪呢?

  摄影走进生活,走进的不仅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和周遭,同时也应该走进生活在当下的人们的心灵秘境。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自我,都渴望淋漓尽致的表达和平等真挚的沟通,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毕竟谁也没有义务一定要接受某人的表达,并且保证能够听得进、看得懂。因此,在把摄影当做一种艺术的手段和媒介表达自我感受和个人想法的时候,一定要理性地扪心自问:个人的深切感受,是不是生活于这个时代的个体亟待言说又尚未以艺术的方式加以巧妙呈现的呢?千万不要想当然地以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任何的主观感受都未必能让所有人感同身受、翘首企盼。

  本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邀请的国际超现实主义摄影师罗杰·拜伦,无疑是纯粹建构自己的影像艺术同时又可以游刃有余地吸引大众眼球的顶尖高手。他利用人类潜意识对于墙角幽闭禁锢的联想、对于肮脏既排斥又迷恋的悖谬以及对于特定形态的线条神经质般的情感投射,导演了一个又一个看似静默无声但又邪戾四溢的黑白影像世界。无数的摄影师和爱好者们,对这些拍于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影像惊叹不已,而这些影像之所以能够跨越时间、文化背景的阻隔,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摄影师深知:无论我们的种族、生活和所处的时代多么不同,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和形而上的神秘,是值得摄影也适合摄影永远探索的。

  表达观念和探索心灵,一直是年轻摄影师最为热衷的,但反观高校摄影专业学生们的作品不难发现:虽然他们的摄影装备和相关技术(摄影、构图、曝光、数字后期等)十分精良,但在用影像向生活提问和用影像表达自我这两个方面,还稍显稚嫩。在平遥的土仓高校作品展区,我们可以轻易看到“头戴防毒面具,控诉空气污染;脚踏干裂大地,呼吁节水环保”这样简单、生硬的图解式观念摄影。

  透过历经十三载风雨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我们不难发现,摄影终于走出了雪月风花、画意唯美的低层次审美需求,摄影可以记录、可以表达还可以思考,越来越多的摄影师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虽然穿透万花筒般绚丽迷人的生活表象很难,但这种智识思辨的乐趣,已经让人们热血沸腾、跃跃欲试了。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