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者的治学精神与社会抱负
《自然之美》使我们认识自然之美的规律,对推动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学术界普遍存在浮躁、甚至造假作风的今天,《自然之美》让我感到欣喜和感动。
看了严昭柱同志《自然之美》这本书,我想讲两点,一个是从《自然之美》看一个学者的治学精神,严昭柱同志从事美术文艺,这本书是他集多年研究的心得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完成的著作,现在冠以前言,从而全面地反映了严昭柱同志80年代末至今在自然之美问题上的学术成果和思想脉络。《自然之美》研究的是美学、哲学上一个相当艰难的课题,难度之大,之前没有人做过系统的研究,严昭柱同志凭借着一种攀登人文高峰的勇气和精神,严谨、扎实的学习态度,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彰显了为人类文明献身的传统和社会担当。
我常常想起我们的一个老前辈——冯友兰教授,冯先生晚年眼睛看不见了,耳朵也听不清楚了,但是他还在写著名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一群学生去拜访他,说你眼睛看不见了,耳朵听不见了,为什么还要写书?冯先生说,人类的文明就好像一笼真火,永不熄灭。为什么不灭呢?因为他们都是用自己的脑汁做燃料添加进去,才能使它不熄灭,冯先生说这是因为欲罢不能,就好像一条蚕,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也适合严昭柱同志,正是凭着这样的严谨态度,使得严昭柱同志呕心沥血撰写的《自然之美》承接前人智慧,并将其升华,其要义是树立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强调对自然之美的研究,使我们认识自然之美的规律,对推动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学术界普遍存在浮躁、甚至造假作风的今天,《自然之美》让我感到欣喜和感动。
二是从《自然之美》看一个学者的社会抱负与责任。严昭柱同志并没有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封闭在象牙塔内,而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的困惑,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反映了一个学者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反思和觉悟,其中服务于人民的宗旨是一以贯之的,严昭柱同志把办好太湖文化论坛作为实现一个学者的社会理想与抱负的平台,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因为我也是太湖文化论坛的名誉主席,所以很关注这个论坛,我注意到严昭柱同志的学术思想,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太湖文化论坛的文化态度与学术思想。特别是今年5月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年会以加强国际合作、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指出生态问题,不仅仅是科学技术问题,也是具有深刻社会性、战略性的文化问题,能不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我们能否成功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关系到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这些振聋发聩的声音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在生态方面的态度和主张,这与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相为表里、相得益彰。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经济复兴,更包括文化复兴,只有文化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崛起,中华文化才能进入民族之林。希望你们不仅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传达中国的立场,也要繁荣中华文化,为中华思想文化争取到更多的国际话语权,贡献智慧和力量,对此我充满了期待。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