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环太平洋》:歌颂人类的团队精神

时间:2013年08月02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德温·方熙

电影《环太平洋》剧照

  人类曾经作为猎物而存在,在我们的脑海深处依然存在着被捕杀时的潜在记忆的投射,追捕者无论是力量还是体型都比我们强大得多。今天我们处在食物链的顶端,该轮到其他物种作为弱小的食物了,但人类的自以为是破坏了自然秩序。所以,即使我们已经对媒体有关鲨鱼食人的报道漠不关心,但是依然会为龙卷风、地震还有海啸等天灾的到来惶恐不已。它们警示我们,不管人类的技术和智慧多么发达,依然追不上大自然的强风。

  巨型怪兽作为大自然的代表出现在我们的文艺作品中,在它们面前我们就像是食物链中的蚂蚁一般柔弱,这些巨型怪兽却像自然灾害一般势不可挡、无坚不摧,人类只能勉强苟活。但是,再好的怪兽故事的结尾,人类又总是能够找到继续生存的方法,总是能够在与怪兽的抗争中取得制动权。我们知道如何抗击如同飓风的怪物,我们知道如何取得最后的胜利。《环太平洋》讲述了一段壮烈坎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故事。

  在近未来,巨型怪兽开始从太平洋神秘未知的海沟里爬出来,它们在沿海城市登陆,常规的重型武器对它们毫无损伤,每一次怪兽重回大海总是会留下一片荒芜的废墟。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一项名为“机甲猎人”的反击计划应运而生,用无论是大小还是破坏力都可与怪兽相抗衡的战斗机甲来对抗这些来自深海的威胁,并最终逆转了局势,赢得了短暂的胜利。于是新的局面出现了,虽然不断有怪兽爬出海平面,但是每次都遭遇战斗机甲的阻击,看来人类即将迎来全胜。但随后局势发生了改变,怪兽袭击的频率和规模不断扩大,“机甲猎人”计划开始出现力不从心的局面,最终怪兽彻底逆袭。新的世界格局出现了,即“环太平洋”格局,人类在史上最超现实的战斗中失败,并选择了“破罐子破摔”,任由地球沦陷。他们在沿海修建了巨大的高墙,认为理论上能够阻止巨型怪兽的侵入,消极的抵抗方式无法夺回损失的大片海域,高墙内国界模糊,乱作一团,高墙外的广袤大洋则任由怪兽肆虐。

  主角贝克特代表着人类阵营,他曾经是“机甲猎人”飞行员中的精英,在一次驾驶机甲“危险流浪者”抗击怪兽的战斗中惨遭失败,机甲不仅被摧毁,还失去了自己的驾驶搭档——亲哥哥杨希。驾驶机甲需要两名飞行员,二人必须将自己的神经彼此结合以换取强大的脑电波来驱动机甲,并协调配合、共同操纵机甲抗击怪兽。但是,贝克特自从在阿拉斯加的战斗中失去哥哥后,变得一蹶不振,打算作为一名工人熬过余生。怪兽的袭击依然猖獗,这时贝克特被老上司斯达克召回,斯达克希望贝克特能够接受最后的任务。人类发现了怪兽出现的巢穴——位于太平洋深处的空间裂缝,斯达克需要贝克特回来再度驾驶“危险流浪者”。当然事情并不简单,人类已经自甘示弱,“机甲猎人”计划如今只剩下了个烂摊子,曾经大批量产的机甲如今也只剩下了4台,如果硬要摧毁空间裂缝,斯达克等人就必须凭借仅有的4台机甲实现绝地反击。

  这便是《环太平洋》前15分钟的内容,接下来是一段激烈高昂的史诗。它展现了以诸位“机甲猎人”飞行员为代表的人类如何携手共渡难关,走向胜利。吉尔莫·德尔·托罗构建了一个自打《星球大战》之后就很少在大银幕上见到的迷人世界,有关太平洋周边地区的展示具有相当的真实感。《环太平洋》作为一部标准的现代大片,其中的机甲和怪兽在银幕上栩栩如生。尤其是发生在黑夜的对决,不仅不会因为光线的原因而显得模糊,浓重的夜色还为生死一搏抹上了一层悲壮的情绪。在香港的一战,可谓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动作戏,两个庞然大物穿梭在布满霓虹灯的建筑群中,雨水从深邃的夜空倾泻而下,看得我心跳加速。这部电影让我重获了自己第一次看哥斯拉爬出海面与雷哈里森的骷髅士兵时的激动心情。吉尔莫·德尔·托罗和编剧特拉维斯·比彻姆塑造了一批伟大的角色,不管是俄罗斯、中国、美国还是澳洲的“机甲猎人”飞行员都因鲜明的个性和造型而让我铭记于心。我曾经质疑查理·汉纳姆的表演,但看过电影后发现他骨子里有种自我放逐的无谓和哀伤,十分符合角色的性格。至于菊地凛子,则完美运用了她的国籍身份,在和查理·汉纳姆的碰撞中擦出了不少戏剧的火花。吉尔莫·德尔·托罗通过《环太平洋》歌颂了人类的团队精神,并告诫了人类:只要携起手来,是能够改变自然的,起码有了一试的资本。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