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画精品走进毛里求斯
白光 李爱国
时至今日,中国画的表现题材早已迈出国境,竞相呈现异域的风土人情。作品汲取传统没骨画法,辅之西画光影层次之所长,精心刻画了非洲女性独具特征的五官,造型结构严谨,线条变化丰富,色彩淡雅明快,将人物的双眸注入了东方美学的神韵,令人回味。
“走进东非——当代中国画精品展”展览现场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当中国当代水墨画与马克·吐温笔下的“天堂原乡”毛里求斯“亲密接触”时,那种根植于两种不同文化特质的审美体验奇妙地融合了。
走进东非,是“中国美术世界行”的一个梦想。毛里求斯,以其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被世人高度赞誉。作为我国政府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从1988年揭幕到现在,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两国文化交流大戏。
7月下旬,由中国美协、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馆、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荣宝斋共同主办的“走进东非——当代中国画精品展”在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毛里求斯副总统莫妮克·奥珊·贝勒波、毛里求斯大法官杨钦俊、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李立、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以及来自美国、法国等国家的驻毛大使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中国与非洲远隔千山万水,但文化上的交融源远流长。中毛两国建交以来,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两国文化合作成效显著。这次画展,无疑是对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回顾,同时也是两国文化艺术交流的新阶段的开始。”李立说。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吴长江介绍道,自两个月前“中国美术世界行”在西非国家科特迪瓦举办的“走进西非——当代中国画精品展”,实现了中国美协历史上首次到访非洲西部国家后,本展是中国美协第二次同非洲东部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我们希望借助中国文化中心这一富有亲和力的交流平台,使中国美术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充分展现自身的风采和神韵。”
据了解,此次展览,共展出刘大为、吴长江、龙瑞、谢志高等33位中国当代美术名家的近40件精品力作,涉及中国画的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展出的人物画中,刘大为的《吉祥草原》呈现出藏族牧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赞美了少数民族同胞的纯朴和勤劳,昭示着藏族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吉祥如意的美好含义;杜滋龄的作品《春满高原》描绘了藏族同胞在春回大地的草原上放牧劳作的生活图景,他在中国画传统技法基础上借鉴速写入画,用洒脱的写意笔触描绘出人物的安详与宁静;吴长江的《牧牛图》则用简洁凌厉的线条和浓重的墨色,捕捉到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牦牛与人的生存关系,描绘出了高原生灵的厚重体重以及坚忍不拔的气质,透露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内涵。
所展山水画中,龙瑞的《江畔人物》笔力自由雄健,气象博大而笔式精妙,既有丘壑、江面的雄奇绵长,也有点景细处的生动怡人,摹写出偏居江畔的渔家与天地共生共荣的和谐景象,体现出不凡的气度和意境;崔晓东的《山中晓绿初经雨》撷取辽阔伥远的经营构图,采用独具个性的皴擦和积墨法,略施淡彩,层层皴染,令画面轻松明澈,不仅描绘出雨后初晴、水汽丰沛、绿意盎然的迷人山景,还表现了山中人家临水而居的恬淡和释然。
工笔花鸟画的参展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也很具代表性。苏百钧的《昆明黑龙潭写生》所呈现的花鸟形象工致细丽,设色洁净素雅,以清新的笔法描摹出超然淡泊的生命意境;姚舜熙《荷香》截取了荷花最具形式美感的局部,主观地进行重新组合和穿插,形成强烈的韵律感。用色简洁单纯,却又能在成片的花叶中渲染统一色调,开创了工笔重彩花鸟画的现代意识建构。
刘大为在谈及这次展览时表示,这些作品主题生动、风格多样、思想深刻,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意趣和当代社会生活,具有诸多水墨创新和探索,大跨度、多视角地呈现出中国美术家们对传统水墨艺术的探索、研究和思考。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当代美术家们一方面在把握形式感、时代性之上追求艺术语言的纯粹性,积极探索表达方式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则在不断挖掘和关注表现中国文化的深层精神品格,注重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同时在对待东西方美术融合方面也更显明辨和理智,从而使得今天的中国画在形式上更具现代观念,意识、思想内涵上更加丰富与包容,精神上更加注重突出鲜明个性。作品所传达出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以及对人类生存境遇的终极关怀,也使该展具备了明确的精神指向和文化价值。
“要想世界人民能欣赏并喜欢中国水墨画,首先要让他们了解水墨画,并有计划地将当代高水平的水墨画作品推向世界,在国际有重要影响力的展览上展示水墨画。”刘大为说。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中国美协5年来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美术交流,并逐渐形成涉外品牌项目“中国美术世界行”,迄今为止已在8个国家的20余座城市举办了中国美术作品展,足迹横跨欧亚非大陆。在实施过程中,中国美协与世界各国主动建立并始终保持着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葡萄牙、科特迪瓦等国都曾与中国美协共同举办美术展览。开幕式结束后,李立大使、刘大为陪同毛里求斯嘉宾逐一欣赏佳作,当地媒体给予展览高度关注。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