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追寻“中国精神”的歌剧探索

时间:2013年07月10日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程 竹

追寻“中国精神”的歌剧探索   ——中国歌剧舞剧院推出歌剧《苏武》的背后

  近日,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创排的大型民族原创歌剧《苏武》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作为国字号艺术院团重点推出的新作,该剧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过程备受关注。

  精心塑造鲜活的苏武

  时光闪回,宏大的场面、斑驳的古城墙、起伏跌宕的情节,在光与影的交织中,一部辉煌的史诗在舞台上缓缓书写。

  “要让每个人心中的苏武化作中国歌剧舞台上的鲜活形象实属不易。”歌剧《苏武》导演陈子度深有感慨地说,“歌剧《苏武》力图打破传统表述方式,以历史剧的庄重与传奇剧的曲折相统一、思想的风骨与异域的风情相统一、歌剧的规格和规范与舞台元素多样化表现手段相统一为创作宗旨。”

  谈及创作歌剧《苏武》的初衷,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林文增坦言:“作为国家级的艺术院团要有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创作新剧目时应该选择弘扬高尚情怀的素材和主题。苏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高尚气节、家国情怀值得现代人学习。同时,创排《苏武》还兼具了强化歌剧本体、打造人才团队的目的。”

  厚重而不笨重,古朴而不陈旧。为了突出戏剧性和人物角色的思想内涵,这部歌剧以交响乐为主体,吸纳并融汇了歌剧、音乐剧、清唱剧、情景剧等适合音乐表现和情景表演的元素,营造出了一种特殊的历史厚重感。无论是大气悲壮的《我的名字叫苏武》,还是深具家国情怀的《我是一架风筝》等咏叹调,都力图从不同侧面刻画出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19年持节不屈最终回归故土的心路历程。在艺术表现上,整场演出通过多种舞台调度、灯光变化,展现出苏武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和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青年演员成中坚力量

  为了确保歌剧《苏武》演出成功,剧院主创人员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精通歌剧音乐的专业干部李小祥寸步不离“战场”;负责“里应外合”的副导演朱亚林有空就到排练厅督战;苏武的扮演者毋攀为了这次苦战,曾经悄悄地驻扎在练琴房里,吃透了《苏武》全部乐谱,将歌剧中的鼓点与音乐的节点起承转合、纵横交错了然心中。

  当距离首演还有4个小时,演员们身上还穿着厚厚的演出服,一遍遍地反复走台,没有一个人离开……

  在中国歌剧面临人才困境的时候,中国歌剧舞剧院能拥有众多的青年力量,很是难得。这得益于剧院十几年来开展的人才培养计划。每次创排新剧目,剧院都公开选拔角色,从舞台历练、形象气质、性格特点以及伦理思想等方面实施青年演员定向培养,从而为剧院培养了一大批中坚力量。

  探索民族化之路

  “这些年中国歌剧创作虽然风格、题材多样,但并未出现一部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作品。”一位歌剧爱好者说。据统计,我国现有原创歌剧100多部,数量不可谓少,不过真正叫得响、有影响力的作品却是屈指可数。“如今贴近大众、贴近生活,能引起人们心理和情感共鸣的剧目越来越少了。”有观众反映。

  “我们现在很多歌剧的创演者往往不顾欣赏对象、根植的土壤和大众的喜好,一味地往‘高精尖’上拔,往‘洋大全’上靠,这就使歌剧有意或无意地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朱亚林认为,歌剧作为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给中国的创作者最直接的课题就是:应该借鉴什么、舍弃什么?如果取舍不当,就会造成形式和内容严重脱节,就会因非洋非中、不伦不类而脱离大众。

  陈子度也直言,首演后褒贬之声都有,从谢幕的第二天起他和朱亚林就开始了修改整排工作。“我们深知,一出戏不可能推出来就是精品。”陈子度说,艺术创作的一个关键前提是给谁看,这部作品反复筹划,剧本先后六易其稿,力图打破传统表述方式,以“归零”的心态找到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思想含量,实现突破创新。

  从今年5月起,中国歌剧舞剧院持续发力、新作连连。歌剧《苏武》已被列入由文化部主办的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民族歌剧《鸿雁》、舞剧《孔子》等已进入全面创作阶段,将陆续呈现给观众。中国歌剧舞剧院将尽全力将这几部作品打造成具有中国精神、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编辑: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