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时间:2013年04月29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王露璐

  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如何才能凝心聚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同志的这一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和核心,阐明了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梦与中国精神的内在关联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所指出的,实现中国梦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标志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应当看到,作为“中国梦”之核心内涵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本身就蕴含着物质丰富与精神提升的双重含义。“中国梦”不仅是物质之梦,也是精神之梦。培育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首先,国家富强不是单纯的GDP数字增长,而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毋庸置疑,物质财富的增长对国家富强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意义,但是,如果因此将其视为国家富强的唯一价值指向和判断标准,不仅会在理论上导致财富、增长、发展、富强等概念上的“精神缺失”,更会直接引发实践发展模式中的“GDP中心主义”。应当看到,“富强”这一概念不仅包含着以财富增长为主要内容的“富”,同时也包含着以竞争力提升为主要指征的“强”。因此,倡导以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实现财富的增长,倡导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同增长和全面发展,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本理念和实践路向。 

  其次,民族振兴不仅仅是在世界经济体中排序位置的上升,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加强。对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其发展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的影响力更加深刻,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正是基于对文化作用的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因此,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是实现民族振兴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和重要内容。 

  最后,人民幸福不是单纯的收入增长和物质丰裕,而是在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相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成员的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一方面来自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源于精神生活的充实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并且,在收入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的幸福感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世界的富足与和谐。应当看到,对物质财富的过度关注,对精神生活的相对忽视,以及由此引发的烦躁、焦虑、紧张、不安等精神状态,已成为影响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道德批判,正是基于这一制度不可避免地带来物役、异化等现象,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物的依赖关系”。也正是在对这一制度批判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强调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换言之,无论从社会成员的个体或整体来看,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将“人的世界回归于人自身”(马克思语),是实现人民幸福基本的逻辑前提和实践根基。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