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歌手成为 导师的“群演”
上周五,湖南卫视选秀节目《中国最强音》曲终人散。曾一鸣的夺冠并未让这档过程曲折的选秀在结尾处“一鸣惊人”,时隔一天之后,节目引发的话题迅速被接档播出的《快乐男声》和竞争对手《中国梦之声》覆盖。《中国最强音》的“强势”在比赛过程中被逐渐消磨,在结尾处戛然而止,没有余音。
一档音乐选秀的余音应该是留下精良的制作供观众回味,推出优秀的学员供歌迷消费,但这两点都有意无意被“最强音”忽略。这档选秀本拥有一流的版权——在英美火翻了天的《X-factor》;最佳的播出时机——无缝接档创造收视高峰的《我是歌手》;充足的资金——单是一个广告商就砸了5个亿;顶级的导师阵容——陈奕迅、章子怡、罗大佑、郑钧。节目组还发明出史上最为复杂最为考验人性的赛制——逆袭赛、冠军战,然而一切的资源整合之后,并未打造出“最强的歌手”,而是“最强的真人秀”:海选中,剪辑出来的导师郑钧和陈奕迅的语言分歧贯穿了节目始终;12强车轮大战,导师章子怡和罗大佑的矛盾逐步升级,让缺乏晋级悬念的比赛看点十足……但与之相反的是,这档节目主打因素——音乐,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放大,无论是老歌新唱,还是导师们标榜的“最强原创”没有让人留下太多印象,而本该成为节目主角的学员们自始至终也面目模糊,像是陪跑的群众演员。戏份最多的曾一鸣在夺冠时刻隔空“感谢那英”的情节,哪里像是“最佳男主角”的获奖感言,分明是“护主心切”在为女神章子怡“报仇”。
整整3个月,暴露在聚光灯下,听导师们言语评判,受观众们随意挑剔,任最复杂的赛制刁难折磨,经历了这些磨难的年轻人图的当然不是在电视荧屏上露一小脸。在国外,选秀中脱颖而出的选手会有专业的音乐人为之量身打造星路。比如《X-factor》英国版的冠军获得与索尼音乐签约的机会,同时节目组还提供500万英镑奖金用于他的唱片录制和市场营销费用;美国版的冠军更加实惠,500万美元全部归冠军所有,冠军单曲的录制、宣传费用以及拍摄音乐录像带的费用都不会包含在这笔奖金里,即便你以后在音乐上毫无建树,这笔奖金至少可以改变你的生活。《美国偶像》和《THE VIOCE》虽然奖金数额差别不小,但背后都有成熟的音乐团队为其保驾护航。正因为如此,这些选秀的获胜者才可以把自己唱片卖到双白金销量乃至成为各种音乐大奖的常客。
反观国内,始于“超女”的8年选秀大战,虽然也推出了李宇春、张靓颖等成功案例,但大多数选秀冠军毕业之日就是失业之时。时下十几档选秀节目,每家都有星光熠熠的导师团,但真正能为学员们传道授业解惑者只有寥寥几人,多数导师只会在镜头下和他们师徒情深,节目之后,迅速与之相忘于江湖。节目之后,他们的前途少人规划,有些人迅速成为白丁,有些则浪迹其他秀场,继续追梦。
让有梦想的年轻人能够继续留在舞台上锤炼自己而不是树倒猢狲散,显然是中国音乐和选秀节目可持续发展中普遍缺失的一环。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