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篆刻刀法遐想

时间:2013年05月29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洪 亮

  我刻印,刀一触石便有感觉,这种感觉是从心底里流出来的。刻刀在印面上刻,刀石砥砺间石屑崩裂发出“咯咯”的有节奏的声响,印面上便出现了刀刻的痕迹。其实这痕迹是心灵的律动,通过刀在石面上记录下来的心迹。我刻印时与刀、与石处在一种密切的交流状态中,这种交流越是默契,越能将我内心深处美的意识与无意识的美一同流露出来。于是,常常会给我带来对刀法的无尽遐想,也促使我不断地深入思索刀法的神奇。

  刻印,说白了就是手拿着刻刀,在石头上刻划。喜爱刻划,是人的天性,只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天性被改造成为社会性,只有少数人喜爱刻划的天性得以保持。尽管大部分人受教育后,蒙蔽了喜欢刻划的天性,但他们意识深处,仍然对其葆有认同性。这就是为什么从事篆刻艺术的人群很小,但篆刻艺术具有广泛的认同性的原因。

  早在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们就留下众多的原始刻划,那些在原始陶器、岩画上的刻划,天真烂漫。篆刻艺术在元代文人的参与下较快地发展起来,并建立起“印宗秦汉”的篆刻观念。明清印人在元代印人的篆刻观念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提出“印从书出”的观念,也就是朱简所说:“刀法者,所以传笔法也”、“使刀如使笔,不易之法也”。明清篆刻艺术在“印宗秦汉”和“印从书出”观念的指导下,创造出明清篆刻流派的辉煌,并对当代篆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果我们对“印从书出”的篆刻观念及其指导下的篆刻创作作一透视的话,就会明白,这是篆刻艺术借助书法艺术既有成果为参照系而得以发展的观念。

  徐坚《印戋说》谈到:“作印之秘,先章法,次刀法,刀法以传章法也,而刀法更难于章法。章法,形也;刀法,神也。形可以摹,神不可摹。”他指出了刀法表现印之神。但刀法如何来表现印之神?徐坚只答:“不可言喻,难以力取,古人论诗,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正谓此也。”可见,对这个问题他并没有进一步深入下去。本文试从刀法表意性的角度来讨论。

  明清时期的印论家把篆刻刀法说得神乎其神,有“十三法”、“十九法”、“三十二法”等等。他们把刀法和刀法的艺术表现混为一谈。刀法的艺术表现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刀法最本质的方法。我们如果把刀法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归纳起来,其本质方法则是“刻”。刻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冲刀、切刀”两法。可以说所有的刀法艺术表现都是从冲刀、切刀两种方法中变化而来的。

  篆刻刀法不仅仅是一种技,更是一种艺。技的成分,如:冲刀、切刀、单刀、双刀等,须要技术保证才能实现。但是,篆刻家使用刀法进行创作的本质是他们在自我的审美追求指导下的审美表达。如果把刀法一味地理解为技,从技的层面去表现,那么,就成了刻字匠。篆刻家把刀法作为篆刻艺术语言进行创作,刀法语言所表达出来的篆刻作品的意境就是篆刻艺术中的艺。

  刀法的三要素是:“稳、准、力”。这是篆刻刀法中对技的基本要求。所谓“稳、准、力”,即:执刀要稳,落刀要准,运刀要有力。当然,“稳、准、力”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的。其中,稳、准是前提,是要求作者执刀入石要正确把握角度、速度,使刀刻的点线产生力度。力是关键,篆刻作品生命力的显现,全在于刀法中力的显现。力源于身心、运于手指、发于锋刃。“善刻印者,必善用锋刃”、“善用锋者,裁顿为法”。在刻印过程中,冲刀或切刀无论刻朱、刻白,或者向线、背线,运刀用锋都要有起伏、转折、轻重、快慢等变化,目的是将力受于点、线之上,含于点、线之中,使点、线显现出各种表意的力感。正确把握刀法,是篆刻创作的基础。

  篆刻刀法是篆刻创作中的重要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能给人以无穷的文化遐想。表述某种刀法的爽利、秀逸、苍茫、雄浑,实质上就是对刀法语言流露出来的精神内涵的文化性表述。


(编辑:单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