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因时变化 潇洒出尘——读方志恩的书法国画新作

时间:2013年05月29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杨悦浦

  

方志恩书法作品

  方志恩作品显示出一种隽秀清雅的格调。也许是家乡青山丽水孕育出方志恩一种“天然”基质,在锻造自我艺术风格时,这种基质会有机地应和。这种风格在他的行书中有突出的体现,劲拔而绵和、圆齐而润泽,气之舒展、自然流贯、多彩多姿,富于亲和力。

  从形式因素上看,我很看重方志恩讲求“线”的质量。文字是用线条按照特定的美感形式、规则组合起来的,字体中的笔划形状即是各种变化了的线条,长短不同、形态各异,成为精炼的美感符号。线条的质量提升着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准。方志恩常年练习书写,应当说就是在不断地磨练书写线条之品格,做到中规中矩,各极其致。在结字上,主动探索各种笔画线条之间精到而和谐的关系,诸如疏密、虚实、偏正等均布置有度,雅逸清新。而且在运行中讲求线条的动势,或轻重缓急、或回环转折,都能做到云行水流、游刃有余,使字体张扬着一种灵峻之态。特别是在线条的力度上,显现出方志恩之指腕肘力、功夫精到、大拙少巧,已趋老健。

  方志恩书法的一个精神诉求,体现在“活”气上。

  中国的书法得益于摹习承传,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保持着完整的文化风貌,如古人所云“下笔有由,翰不虚发”,如此的奋斗衍进,书家才不会远离这一中华民族古老艺术的主脉。古人说:“临摹最易,神气难得。”一些书者尽管有相当功力,但缺少自我个性,没有个性就必然缺少生气。

  方志恩在书法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深知泥古的危害,要求自己在创作中既能“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又要析“合”能“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求自己的个性。方志恩秉承古法故能悠游笔端,而自我创造则可顿添生致。他的书法作品线条很“活”,有一种生命的律动,突显出一种可见、可感的精神风貌。

  个性的形成,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对客观世界和自我主观世界不断地认识。方志恩说:“深入生活,书法就在生活中。”他善于从普遍规律中寻找特殊规律,特殊规律寓于普遍规律之中。他说:“小字、小作品讲究的是精,要字字精、笔笔精、处处精,经得起反复把玩品味,方为上品。”这如工厂的产品,要求工人每个螺丝都要拧紧,都要到位,整体才能完美地正常运转。招牌、匾额等大字,把握的是整个结构浑然一气,对局部细节可不必斤斤计较,他讲究的是一种风度,或亲切、或威严、或文雅、或庄重,最忌粗鲁。

  进而,我也很同意方志恩说的:“写字作画,技巧为用,思想为上。”其实,在书画作品上所展现的思想,无非是表现的情感、气质、意蕴、艺术价值等。这些内涵大致也可用一个“意”字来概括。古人说“意在笔先”的“意”,我以为并不单纯是指写字的笔画结构安排,也应当包含书家从书写之先、书写之过程直至完成的各个阶段,把精神性的旨趣贯穿其中。

  庄子说:“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又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不可言传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子强调的是内在的、精神的东西,从而使审美在创作中更有实质性的意义。所以中国的书画艺术,总是要强调“意”。方志恩以松、竹、梅、兰为题材的作品,水墨写意为主,多不设色,重在充分显示其笔墨的功力与技巧,追求禅宗的思想和意趣。显然,他继承了元人墨花墨禽的文人画传统,讲究用笔用墨的情趣,既有遒劲骨力,又见墨韵风神;既注重诗、文、书、画融为一体的书卷气,又强调象外之趣、画外之情。风格趋向于小写意画风,落墨为格、下笔成形,动之于兴、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形具而神生,呈现出浑朴温润的格调。重要的是,他是借传统的笔墨样式抒情寄怀,以花鸟为媒介来寄托对人生的追求,从自然中悟道理。画面中渗入和蕴含了时代的精神和内涵,他关心的不止于绘画本身,更在于加强花鸟画的象征意义和抒情养性功能。

  方志恩的艺术不是断裂式的生造,因而绝少所谓轰动性的殊奇之作,他坚持在扎扎实实的传统基础上,一步一步地从中开发、突破。此举绝非易事,其艰辛可想而知。然选择此路,务须功底扎实、学养深厚,且诚笃专一、锲而不舍。倘然,终将蒂落渠成、金石为开,更何有某些时髦者昙花一现之虑耶!


(编辑:单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