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拍片不只有大片一条路可走
在过去一周的时间里,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板块悄然创造了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数字——200余家国内外电影公司及机构参展,超过800家中外公司及机构参与相关活动,3000多位业内人士全程参与,电影市场签约成交总额高达87.31亿元……与此同时,除《狼图腾》《藏地密码》《皇城北京》等中外合拍片在本届电影节上签约成功外,《太极侠》等已经制作完成的合拍片也在电影节中陆续进入观众的视野。我们不难发现,高商业性、高投资、高技术含量已成为电影节中签约合拍片的共同特点。合拍片,似乎与大制作划上了等号。
然而,来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一项最新统计数据,或许能为我们的合拍片战略提个醒。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城市影院电影票房收入52.48亿元,其中国产片36.15亿元,约占69%,而进口片只占约31%。中美电影新政实施后,国内电影界曾被“狼来了”的恐慌情绪所笼罩,而2012年国产片失守票房收入半壁江山的事实,更是让许多业内人士惊恐于“好莱虎”的凶猛恐怖。
在一片哀鸿遍野声中,我们却渐渐欣喜地发现,好莱坞大片并非常胜将军,国产电影也不一定非要靠保护才能生存。2011年《失恋33天》连挫《铁甲钢拳》《猩球崛起》;今年《西游·降魔篇》战胜《霍比特人》,《北京遇上西雅图》击败《虎胆龙威5》,都是国产电影有能力抗衡好莱坞大片的明证。笔者相信,创造了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纪录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即便与好莱坞强敌狭路相逢,也绝不会败下阵来。如果说《泰囧》走对了类型的路子,《西游·降魔篇》走对了概念的路子,那么《北京遇上西雅图》就是依靠题材取胜。而精准的类型、富有创意的概念和接地气的题材,正是中小成本电影抗衡高概念大片的最有效武器。
正如陈可辛导演在本届电影节“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上所言,“曾几何时,中国的观众只想在电影院里看大片,但《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等影片的成功证明这样的情况正在改变”。《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们的票房高企,与《血滴子》《忠烈杨家将》等大制作影片的票房惨淡形成鲜明对比,印证了中国电影市场正在远离“唯大片独尊”的时代——只要有足够的优质产品供应,中小成本电影同样能够取得票房佳绩。
面对正在发生改变的中国电影市场,我们的合拍战略也势必要进行调整。资金与技术无疑是好莱坞的最大优势之一,中美合拍片走大制作的路线也的确是无可厚非的选择。但除了好莱坞,我们也应该将目光投注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其他国家。欧洲丰富的艺术电影制作资源,能否为我国日渐枯萎的文艺片创作注入活力?各具特色的日韩电影,能否为我国电影类型的丰富作出贡献?而伊朗、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第三世界国家优质的电影经验,又能否为我们所用?
数据是最能说明问题的:2012年,中澳合拍的中等成本灾难片《大海啸之鲨口逃生》斩获近1.6亿元票房;《晚秋》和《危险关系》两部中韩合拍的文艺片也都取得超过6000万元票房;相反,2010年在北美取得票房佳绩的合拍片《功夫梦》,国内的票房成绩却相当惨淡。上述的一切都在说明:我们的合拍片,不是只有大片一条路可走。希望在来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板块中,看到更多类型的合拍片诞生。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