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凝聚深情的纪念音乐会——听纪念马思聪、江定仙百年诞辰音乐会有感
近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办了一场纪念马思聪、江定仙百年诞辰独唱合唱音乐会,由北京育英·贝满老校友合唱团主办。
提起马思聪、江定仙,年龄稍大些的人都有着深深的记忆,他们是中国音乐界的伟大前辈,是后代无数音乐家的师长、楷模和偶像。马思聪出生在广东海丰,是我国最有成就的老一辈作曲家、小提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早年留学海外,是小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作曲家毕能蓬的学生。上世纪30年代回国后,先后筹建并主持了广州音乐学院、中华交响乐团、广州乐团音乐系和香港音乐学院的工作。抗战胜利后,历任中央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及国立北平艺专音乐系教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持筹建了中央音乐学院并出任首任院长,还担任过中国音协副主席。江定仙出生在湖北武汉,早年入上海国立音专随黄自学习作曲,1937年任上海话剧院乐团指挥和作曲,1940年在重庆国立音乐学院任钢琴教师,后任理论作曲系主任。1961年至1984年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两位音乐巨匠今年同为百岁诞辰,这对于中国音乐界来说,的确是一个既不寻常又颇具纪念意义的时刻。纪念马思聪、江定仙百年诞辰音乐会的倡议者,是曾经与两位音乐家共同工作过的德高望重的老指挥家黄飞立教授。黄教授是马思聪和江定仙的同事和挚友,他们曾一起为新中国的音乐事业呕心沥血,共同创立了中央音乐学院这个国家级最高音乐学府。如今,马思聪和江定仙已经故去,而95岁高龄的黄飞立依然健在。此次黄教授不仅亲自倡议,还不顾亲人故去的痛苦和年迈身体的不便,毅然担任了音乐会的总策划和音乐指导,并花费大量精力为合唱团排练。他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所有音乐会的参演人员和工作人员。
本场音乐会以独唱、合唱为主体。演出中,育英·贝满老校友合唱团首先登场,他们在指挥家温钰泽的指挥下,演唱了江定仙的三首合唱作品《南乡子》《呦呦鹿鸣》《孙总理纪念歌》。这个合唱团的成员均来自育英·贝满中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毕业的老校友,其中既有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也有老资格的专业音乐家。当晚他们的演唱非常认真,声音整齐、层次清晰不说,音乐感觉亦细腻流畅。听得出来,这些老校友都是用发自内心的情感来演唱的,几首歌下来,人们就对他们刮目相看了。
总政歌舞团的青年男中音歌唱家刘旋接下来登场,他将江定仙的三首独唱歌曲《棉花》《碧血》《采桑子》演唱得中规中矩,亲切的感觉令人舒畅。女中音歌唱家刘珊是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教授,也是育英·贝满老校友合唱团的荣誉团员。当晚她两次登场,首先演唱了马思聪的《李白诗六首》之“长相思”,再次上场又演唱了马思聪的《雨后集》《苦味之杯》。刘珊的演唱字正腔圆,声音浑厚,音乐中的相思情感、自然气息和清苦滋味,被她表现得浓郁、自然。
江桥是江定仙的次女,也是育英·贝满老校友合唱团的成员。当晚她展示了歌唱之外的另一番技艺,登台表演了钢琴独奏,曲目是她父亲创作的《甘肃行》组曲之二“花儿”和《摇篮曲》。江桥的演奏轻柔细腻,音乐中不仅有着婉转的西北民歌韵味,还有着隐隐的伤感情绪,或许其中夹杂了女儿对父亲的无比眷恋之情吧。
女高音歌唱家王秀芬也是育英·贝满老校友合唱团的荣誉团员,当晚这位总政歌舞团的老歌唱家演唱了马思聪的《热碧亚之歌》三首。王秀芬以开阔而抒情的声音,将马思聪的《热碧亚之歌》三首演唱得鲜活、亲切,其中新疆民族风味的韵律表现得尤为清晰和自然。
音乐会的重头戏是最后一个曲目——《祖国大合唱》,这是马思聪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部歌颂祖国、赞美祖国的大型声乐作品。这首大合唱很有气势,作曲技法亦十分娴熟,四个乐章四种情调,但彼此间却有着丰富的有机联系,音乐整体上体现出叙述性、抒情性和戏剧性的包容特点,而形式上则类似于西方康塔塔、安魂曲等大型声乐套曲。育英·贝满老校友合唱团当晚演唱得最好的作品就是这首《祖国大合唱》。60人的合唱团显示出了相当强的音乐张力,声部的穿插游离亦表现得十分顺畅,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面貌十分突出。《祖国大合唱》具有相当难度,而对于一个非专业的合唱团来说,能够驾驭和完成它,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担任领唱的男高音歌唱家金永哲是中国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授,也是育英·贝满老校友合唱团的荣誉团员,他以高亢的声音和坚定的气势完成了领唱,其表现令现场的听众颇为感慨。
纪念马思聪、江定仙百年诞辰独唱合唱音乐会的重要之处并不在于表演水平的高低,而在于其意义的非凡和重大。马思聪和江定仙是我国音乐界的伟大先驱,作为他们的后辈,我们有责任永远怀念他们、敬仰他们、学习他们,这就是这场纪念音乐会的真正意义。
(编辑:竹子)
· | 马思聪的作品越来越被世人珍视 |
· | 他的作品越来越被世人珍视——马思聪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侧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