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国纪录片 “行规”初立

时间:2012年12月14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首届中国纪录片制作行业年会13日落幕,与会者认为

  中国纪录片 “行规”初立

  12月13日,首届中国纪录片制作行业年会在北京落幕。100多家制作机构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与制作机构如何深入合作的议题。作为国内最大的纪录片播出平台,央视纪录频道自2011年1月1日开播以来,对行业资源整合、行业标准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

  题材

  改变内容狭隘现状,按照观众需求“供货”

  长期以来,国内的纪录片市场欠缺基本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导致制作机构在投资制作纪录片时面临骨干团队少、优秀人才少、资金投入低、节目品质低等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考古探索类、自然动物类、科技军事类和社会技术类的纪录片收视需求是最大的,其次才是人文地理类和历史档案类。然而,中国纪录片市场的节目供应情况却与观众需求背道而驰。

  “中国的纪录片中,自然题材类纪录片的数量少,制作团队也少,社会题材类纪录片数量多,但质量明显不高,一是投入成本低无法保证节目质量,二是行业对社会类节目的选题和理解还比较狭隘。”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

  2011年7月15日,纪录频道启动了“活力中国”邀请招标活动,以“社会类现实题材”为选题范畴。纪录频道投入资金超过1000万元,面向社会制作机构委托定制100集现实类纪录片,吸引了51家社会制作机构参与,31家机构投标,收到42份投标文件。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节目委托制作的形式,推动整个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包括选题标准、形态标准、技术标准和价格标准。”刘文说。

  2012年3月,首批“活力中国”社会类现实题材纪录片开始在纪录频道播出,至今已经播出42集,人物类纪录片《早安小丑鱼》、财经类纪录片《我是老李》、时尚类纪录片《“独狼”的新生》、科学纪录片《愤怒》等作品给观众带来了新的纪录片观赏体验。

  标准

  制作思路转变,以市场和频道定位为先

  自2011年开播以来,纪录频道已与300余家社会制作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截至目前,社会制作机构在纪录频道累计播出成品节目215部1500多集,共计50000分钟,占纪录频道开播以来节目首播总量的1/3。

  “在委托制作的情况下,纪录频道是买家,制作机制是卖家,在市场上,卖家就得考虑买家的需求。”中央新影集团总裁助理张力说,过去不少纪录片创作者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作品,未必符合市场、频道和观众的需求,如今“制作机构的思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宣传味浓的不要,行业味浓的不要,说教味的不要,没人味的不要,拖拉冗长的不要,没故事的不要,缺历史观的不要,画面凄惨的不要……”张力如此总结央视纪录频道的标准。依照有人物、有故事的叙事方式,一些制作机构制定了叙事模板。“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录频道的标准确立了,整个行业的标准也就确立起来了。”

  市场

  需求信号诱人,“不赚钱无收视”铁律渐破

  在中国纪录片行业,一直存在三条认知:纪录片一不赚钱、二无收视、三没有核心竞争力。然而,通过央视纪录频道与制作机构的广泛合作,所谓铁律正在逐步被打破。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纪录频道节目收视份额排名前50的制作单位里,社会制作机构占66%。

  有业内人士表示,“每天24小时双语全球播出,每天首播节目长达6小时,纪录频道的吞吐量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它释放出的市场需求信号非常诱人!”目前,很多省市电视台正在积极组建纪录片的部门和纪录片工作室,很多流失的人才也重新回归。

  “委托制作的意义不仅仅是制播分离。对于国内纪录片工作者而言,大家真的不用都挤破脑袋去抢那些已经在缩小、实际上竞争无比激烈的国际资金了。”中视远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制片人韩轶说。

  “国际纪录片市场有一些最新发展,比如戏剧再现、现场直播、主持人介入、真人秀等多元化的表达方式,特种摄影、特技动画等技术手段,这些趋势和要求已经成为央视纪录频道原创纪录片的标准,并逐步成为播出要求。”刘文说。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