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说相声的遇到不会听相声的了
相声虽火爆,行家却更少,怎么回事?让我说,这是——
不会说相声的遇到不会听相声的了
与电视和网络比较起来,相声这门艺术,更适合在小剧场展示和发挥。一个高水平的“现挂”,通常是不可复制、不能再现的,论其效果,要比设计好的“包袱”来得更强烈,即兴的“神来之笔”,对演员和观众都是一种享受。
现在相声队伍中良莠不齐,青年相声演员中有的学相声时间不长,不按相声规律、规矩说,但他们也有粉丝,也有剧场效果,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说,这是不会说相声的遇到不会听相声的了。
嘻哈包袱铺演出现场
北京现有相声小剧场20余家,每周都有固定演出,如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星夜相声会馆、德云社、嘻哈包袱铺等,有的还开了“分号”,相声市场遍地开花、方兴未艾的盛况,实属空前。
小剧场相声的兴起,折射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安定,人民丰衣足食,老百姓对文化生活和“笑”的需求日益增加,宽松的社会环境也为相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说明,小剧场演出,更符合相声艺术的表现规律和观众的欣赏情趣。演员与观众互动,使现场气氛融合热烈,而一个高水平的“现挂”,通常是不可复制、不能再现的,论其效果,要比设计好的“包袱”来得更强烈,即兴的“神来之笔”,对演员和观众都是一种享受。
现在,相声不仅火在了小剧场,不少省市的广播电台都有“每日相声”的栏目,电视上,相声演员频频出镜,各种规模的相声大赛,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相声界“收徒拜师”的盛事,虽不是月月有,但确实是年年都有,真是好一派繁荣景象。
然而,相声界的一位老前辈,在谈到前不久举办的一次相声大赛时却显得忧心忡忡,说现在的相声,让他感到“堪虑”。对此,我颇有同感,老先生的“堪虑”并非多虑。
先说电视相声。相声通过电视传媒,走进千家万户,扩大了这门艺术的受众面,演员的知名度迅速得到提升,这是积极的一面;可相声毕竟是剧场艺术,而且是小剧场艺术,为了不把话说绝对,我要说,与电视和网络比较起来,相声这门艺术,更适合在小剧场展示和发挥。
早期的相声演出,并没有主持人报幕,演员说什么段子,往往也不固定,通常是先用“垫话儿”探路,然后再“把点开活”,内容和语言,少有限制,表演当中,即兴发挥的成分较大,所以,演出又叫“使活”;现在相声上了电视,不仅时长受限,段子内容也要审查,台词固定,不能也不宜现场发挥,不是“使活”,而是“使死”,相声最值钱的东西受到了制约,演员的才华和水平得不到充分展示,录制现场的观众自然不能随意互动,可乐的地方不多,但效果“还行”,因为现场有人带着“领掌”。在家看电视的朋友,倒是可以品头论足,随意褒贬,可这不叫参与,因为你是在电视机前“望箱子”——看着别人听相声,严格地说仅仅是位旁观者。
说到前不久举行的那次大赛,我感觉到我们的导演对相声知之甚少。那次比赛,我和相声界两位同仁被请去“出题”,说到相声《夜行记》,一位导演(应该是副导演)说没听过;我又提到《找堂会》和《卖挂票》,他也说没听过。也许有朋友会说:没听过这几段相声就不能参与组织相声比赛了吗?请看比赛现场的一个小小错误,我们赛前曾出了几道辙韵题,以测验选手这方面的知识和纠错能力,可在比赛现场,屏幕上打出来的却是“仄韵题”三个字,作为特邀嘉宾,我正在现场,急忙找到副导演说,字幕打错了,应该是“辙韵题”,车字旁的“辙”,这位副导演满脸狐疑看着我说,不是“合仄押韵”吗?我说是“合辙押韵”,他还不信,我说,要不你问问在座的评委,或者你问问薛宝琨,他是大学教授。
后来这字儿改过来了——这件事有当时的录相为证。我还想说说两位主持人,其实也是导演的事,首先两位主持人不会穿大褂,一位还是带掐腰的“中性”大褂。要命的是,两位主持人千方百计要把自己弄成是“说相声的”,明明不懂不会,却偏要往这边靠,语言和动作容易夸张,内行看是出洋相,他们却可能以为这就是相声。我无意贬损两位主持人,他们主持别的节目其实是很优秀的,也可以主持相声节目,不如就规规矩矩地主持,发挥优长,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说相声的过去被看作是“下九流”,可作为一门艺术,相声又很“娇嫩”,虽然有嘴就能说,可差一点儿又不行,我的话也许有点儿偏激,但相声真的很难。前几天在京北一所大学里举办了一次曲艺大赛,在发奖的示范演出中,一位评委老师带着一个学生说了一段《改行》,底是花脸演员改行卖西瓜,有四句唱,最后一句白是:“你们吃呀!”这时捧哏的只须说一个字:“吃!”逗哏的说:“都吓跑了!”——搁谁也得这么说,死词儿,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改动。可那天捧哏的那位学生最后一句没说那个必说的“吃”字,而是说了好几个字,观众还没听清楚,效果自然不用说了,“包袱”肯定不响。
还是在这次比赛上,说的是恋爱的内容,女方要求对方给她买房买车,外加七块儿臭豆腐……我听了很惊愕!胡说八道不是相声!作者不应这样写,演员也不应该这样说,可他们却以为这就是“包袱”!看来,相声令人堪虑堪忧,不是危言耸听。
曾经有人跟我探讨过,说现在相声队伍中良莠不齐,青年相声演员中真有不少不错的,条件好的,也有悟性,一看就是好苗子;可也有的学相声时间不长,不按相声规律、规矩说,有的也根本不叫相声,但他们也有粉丝,也有剧场效果,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说,这是不会说相声的遇到不会听相声的了,虽然令人忧虑,但现状就是这样,相声门坎儿低,有胆子就敢上台,而且是撒手不由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谁来约束他们,又没有这方面的法规,这部分人怎么发展还真不好说。头两天我跟魏文华(天津相声名家)谈起这个话题,我说:“也许再过十年八年,您就成了不会说相声的了。”她说:“我看悬。”
感谢北京曲协,适时的召开了“北京相声传承发展研究会”,说到传承,不能不提拜师收徒。应该说这种传承方式符合相声学与教的艺术规律,收徒、拜师、摆知,都是好手,无可厚非,但有两点值得研究,一是拜师以后,师父并不教,徒弟也不学,这样的师徒关系还有没有存在的意义?二是有些“收徒者”,自己尚且不知相声为何物,却竟也收了不止一个徒弟,这就越发的令人堪忧了。
说了很多,都是问题,但这决不是说我们相声界一团糟糕,不是的。因为各级主管部门和相声圈内的有识之士大有人在,能规规矩矩说传统经典段子和新创优秀作品的老中青相声艺术家大有人在,维护相声本真,捍卫相声尊严的勇士大有人在,我们有正确的导向,积极的呼声,广泛的认知和规范的准确,更重要的是,我们有适于相声成长的良田沃土,喜爱相声的广大观众,他们明世理,懂艺术,适者生存的规律和优胜劣汰的法则,在他们中间或通过他们得到体现,有了这些,我们有理由对相声的前景充满信心!
人民热爱相声,百姓需要相声。每一位有良知的相声工作者,切切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把握时代脉搏,了解百姓心声,与时俱进,薪火传承,让相声艺术在继承中发展,在前进中创新,用我们的辛勤劳动,让人民笑口常开!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