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他的镜头为了绿色中国——记青海省摄协副主席葛玉修

时间:2012年08月03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王国强
W020120803390629875202.jpg

42年来,他把青海当故乡,用绿色引领生命的方向,执著追求,无怨无悔,为这片净土热土奉献了热血青春和真情痴爱。

  42年来,他把青海当故乡,用绿色引领生命的方向,执著追求,无怨无悔,为这片净土热土奉献了热血青春和真情痴爱。17年来,他用镜头语言和文字作品记录着野生动物的美丽,用心灵呐喊和实际行动呵护着濒危动物的生命,风餐露宿、踏遍青山,演绎着青海高原的天地大美,拓展着人与自然的天地大爱。

  他就是葛玉修,一个在青海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个在全国知识界、环保界、摄影界、动植物学术界声名显赫的人物。

  那一串串闪亮的美誉

  他是“青海湖鸟王”、“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青海环保志士”、“大美青海宣传员”、“感动青海人物”、“奥运火炬手”……

  2012年6月12日,绿色中国2010-2011年度人物评审结果揭晓,三百余名候选人仅遴选出9名个人和一个单位。葛玉修不负众望,跻身于汇集了白岩松、韩红、陈光标等炙手可热名人的十大人物名单,位居第二名,成为青海省首位获取这一殊荣的绿色英雄!

  葛玉修是青海银监局纪委书记,可他除了公职以外还有数不胜数的各种头衔——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青海金融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华对角羚保护站荣誉站长、“青海青”网站站长、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特聘教授……更有举不胜举的荣誉称号——“青海湖鸟王”、“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青海环保志士”、“大美青海宣传员”、“感动青海人物”、“奥运火炬手”……

  其实,他还有一个特殊的雅号——“青海名片”。这些年来,若问最能代表青海的人物是谁,在千万人心目中呼之欲出的那个名字就是“葛玉修”。他行色匆匆地穿行于祖国的辽阔大地,无论走到何处,代表的都是青海,宣传的都是高原,呼吁的都是环保,关注的都是生命,追求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每一个头衔、称号的取得,都是他心血和汗水的凝结,都是他呼唤和行迹的注解,是社会各界对他本人由衷的褒扬,同时也记录了他在青海大地数十年如一日的环保历程……

  那一行行闪光的足迹

  中国独有的普氏原羚,却起了一个拗口的外国名字。葛玉修将其命名为“中华对角羚”,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认可,他也被称作“中华对角羚之父”。

  24年军旅生涯铸就葛玉修人生的第一座高峰,而离开部队后,他不甘平庸的个性,脚踏实地的追求,敢于探索的勇气,加之从未褪落的军人本色,注定了他人生第二座高峰的昂然崛起。

  工作之外,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1978年就学会摄影,1979年在《青海日报》发表第一幅作品。而正是他日臻成熟的摄影技艺,为他奉献雪域高原的赤诚热望开启了新的天地。

  1995年春,痴迷摄影的他首次踏上青海湖鸟岛,被蓝天碧水间万鸟欢歌的壮观场面所震撼。他猛然觉得,摄影者终生所求的天地间的美与和谐不是都集中在这些鸟身上吗?从此,他深深地迷恋上鸟类的世界,也为此吃尽苦头。1997年11月,葛玉修与朋友一起去布哈河口拍摄大天鹅,半路上碰见了7只褐黄色的动物排成一线跳跃着狂奔,毛部的一团白色犹如盛开的白莲花,在枯黄色的草地上分外醒目。他举起相机拍了下来。此照片填补了普氏原羚图片的空白,他也成为全国首个拍摄到普氏原羚的人,专家称赞他拍摄的普氏原羚照片是当前该物种质量最高的第一手视觉资料。

  后来,葛玉修了解到,20世纪初,普氏原羚广泛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宁夏和甘肃等地。但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一些人为因素,这一珍贵物种目前仅存于青海湖周边地区。1996年和1998年,普氏原羚先后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列为危级动物。1999年中国的濒危兽类红皮书将其列为极危级动物。普氏原羚当时仅存300余只,比大熊猫数量还要少。

  普氏原羚非常机警,拍摄者必须在清晨它们经过的地方潜伏守候。为此,葛玉修经常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高原清晨潜伏,冒着随时被狼群攻击的危险,一等就是两三个小时。当他发现普氏原羚时,已经冻得浑身哆嗦,取景器里普氏原羚占满了整个幅面,可是,自动对焦的相机已在严寒中完全丧失功能,他只好把相机又揣进贴身的衣服里暖温,然后再拍。取景框上,呼出的热气转瞬凝成一团薄冰。

  普氏原羚作为中国独有的羚羊物种,却起了一个拗口的外国名字。能不能为普氏原羚起个中国名字?葛玉修经与几个专家、朋友研究,考虑到普氏原羚为我国所独有,雄性长着一对与其他羚羊不同的相向对弯的黑色环棱状犄角,于是葛玉修发出了将普氏原羚命名为“中华对角羚”的呼吁。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学院、西宁部分中小学2600余名师生在条幅上签名支持。中国林科院李迪强博士、原青海旅游局李选生局长等,称赞“中华对角羚”这个中文名字既形象地概括了该物种的外部特征,又具有浓烈的民族情结,同时与国际命名亦无冲突。

  如今,“中华对角羚”的名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所认可,并且越叫越响,远播海内外。葛玉修也当之无愧地被人们称作“中华对角羚之父”。将“普氏原羚”的称谓回归为“中华对角羚”,是勇气,是情感,还是严谨的学术态度,他的做法超出了摄影家的工作范畴,但是坚守了一位中国摄影家的责任与良心!

  随着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中华对角羚的栖息地大为缩减,它们被逼无奈只好到荒坡沙丘上寻觅食物和水源,体质越来越差。而如今,它们又遇到了牧民们围护草场的铁丝网,这些网一方面分割了它们的栖息地,使平时分开的雌雄种群在繁殖季节里难以合群,另一方面又给它们在奔跑逃生时设置了人为障碍,使其处于任狼宰割吞噬的境地。

  葛玉修把挽救这一极度濒危物种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高度关注其生存环境。多少回,他把休闲节假日用在了鸟类和珍稀动物的跟踪和拍摄中,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掌握它们的生活规律;多少次,他不辞辛苦地奔波于权威科研人员和当地农牧民之间,虚心向老师请教,坦陈自己的见解。

  为唤起全社会保护中华对角羚,葛玉修发起创办了青海省第一个民间生态环保摄影网站——“青海青”。他呼吁尽快建立“中华对角羚专属保护区”,挽救这一极端濒危的物种。2006年元月,葛玉修又提出了“将中华对角羚定为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吉祥物的建议”。大赛组委会接受葛玉修的建议,将中华对角羚定为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吉祥物。2008年12月,中华对角羚特护区在青海湖北岸成立,葛玉修被聘为保护站荣誉站长。

  在8小时之外,他进学校、下基层、到机关、上讲坛,真诚的语言常常蕴含着朴实的道理,一次次唤醒人们的良知。他不知疲倦地四处奔走,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环保,动员更多的力量致力于环保,为生态文明作贡献。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