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的公民 伟大的事业——怀念罗哲文先生
2012年5月14日,著名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辞世。他生前致力于长城的修复、保护和申遗工作,他曾走访百余个国家级文化名城,以近八旬高龄参加汉长城遗址、楼兰古国遗址考察团,并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献出了毕生的心血。
罗哲文老师是受人民尊敬和爱戴的文物保护专家,他的名字和北京市的名城保护事业与文物保护工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罗哲文老师又是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大家树立了如何做好一个中国人的榜样。我是罗哲文老师的追随者,多年来在参加北京市文物保护工作的社会活动中,我多次有幸聆听罗哲文老师的学术见解。近年又有幸与罗哲文老师一起,被北京市人民政府聘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顾问组成员和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这使我有了近距离与罗哲文老师交流的机会。在从事北京市的文物保护工作中,罗哲文先生是我们时代当之无愧的文物保护方面的泰斗,是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的“以平常心做坦荡事”的精神,使我自警自励,深受教育。
我崇拜罗哲文先生,因为他是把“世界文化遗产”、“申遗”这样的文保词汇引入中国的人。“申遗”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是划时代的大事,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表现,是开创文化保护事业的重要标识。1985年,罗哲文、郑孝燮、单士元三位老师起草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参与申报工作,使长城成为被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此后,北京市内的颐和园、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天坛、明十三陵均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们现在有这样多的文化遗产能得到保护,是与罗哲文等大师们开创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分不开的,这项事业恩泽万代,影响着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我们均是受益者。正因如此,罗哲文先生在北京文物保护事业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在以往的工作中,我只是作为参会者的一员,坐在会场里聆听大师的演讲,觉得大师高不可攀。直到本世纪初,首都规划委组织讨论北京市“40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名单时,才有机会与大师近距离接触。那次会议在昌平区举行,在讨论“北锣鼓巷”是否要列为保护街区时,有的专家认为这里四合院较少,对其是否有保护价值的问题产生了疑问。我是北京市文联推荐参加此次讨论的,我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提出:这里在清代属镶黄旗驻地,有权的是皇帝在紫禁城,有钱的是内务府在皇城,没权没钱的一般旗民驻安定门内。这里在清代是排子房,有大杂院。这里的买卖都是“小”的,保持了普通市民的生活特色。我的发言得到了罗哲文老师的支持,他认为北京城市文化的保护应包括皇家文化、士子文化和平民文化三个方面才算完整。南锣鼓巷靠近皇城,官员府邸多,应保护;北锣鼓巷靠近城墙,一般平民多,也应保护。罗老师的支持使我倍受鼓舞,没想到这么著名的专家,能对民俗文化这么尊重,使我很感动。
因罗老师家住安贞桥,我家住安定门,相距不远;有时开会,组织者会把我们同车送回家。罗老师知道我喜欢民俗,又从事过工艺美术设计工作,有时就以此为话题聊天。从谈话中,我知道,罗老师的本名叫罗自福,常被人取笑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是梁思成先生建议他改名为罗哲文。他这样平易近人,把我这个晚辈当朋友对待,让我很感动。我从与罗哲文老师谈话中学到很多知识。他曾说过,中国的文物保护,只有纳入世界遗产保护当中才能为人类作贡献。他还说,北京市是长城和运河这两大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文工程的“双龙交汇”之地,要做好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在谈话中,我深深感到罗哲文先生对其恩师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敬重和深厚的感情。2011年,在北京文史研究馆改版《北京文史》杂志第一期上,罗哲文先生就发表了怀念梁思成的文章,受到读者广泛重视。
罗哲文先生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文物保护事业的大师,他为人非常平和,生活非常简朴。平日穿中山装,春秋两季加个摄影马甲,对于社会各界有关写文章、题字、参加讨论会等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对于我这样文物保护知识不多,资历又浅的文物保护方面的追随者,从来没有表示过任何轻视之态,使人十分敬重。近三十年来多次参加会议,我与罗哲文大师相遇,从未见过罗先生发脾气或有过激言语,他总是那样温文尔雅,和和气气。北京名城委经常要组织一些保护项目方面的评审会,按程序每位专家在会议结束后均要填写一份“评审意见”。罗哲文先生每次均是认真填写,字迹工整秀丽,简直可以当作硬笔书法的字帖,让我十分汗颜。每当我见到罗哲文老师这样的“书法”时都十分感动,一方面说明罗先生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另一方面说明罗先生认真的为人处事风格。字如其人,罗先生就是这样认认真真地、一笔一画地从事着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大师己经离我们而去了,当我们看到他留下来的这些不朽印迹时,就想到他骑着毛驴上长城、骑着自行车踏勘运河;古稀之年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晚年仍为北京名城保护和“中轴线”、“大运河”申遗不遗余力四处奔走的赤子形象。
我最后见到罗哲文先生是在2012年2月22日北京名城保护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当时听说罗哲文老师身体欠佳,大家很关心。可是他在会上会下均没讲自己身体状况,而是一再强调北京市的名城保护工作要多办实事。罗哲文老师离我们而去了,他的未竟事业需要我们继承。每当我们想起罗哲文老师,就深深感觉到: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年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大师,他是我们如何做人做事的榜样!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