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书人书事]越界?越界!

时间:2012年01月1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何瑞涓

  

《许子东讲稿》 人民文学出版社

  香港岭南大学教授许子东,与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嘉宾许子东,在学界与媒体间“越界”,在可言说与“闪烁其词”之间“越界”,在“可教育好的子女”、知青、炼钢工人、学者、洋插队、公共知识分子等多重身份之间“穿越”。近日,《许子东讲稿》(3卷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许子东著作在大陆首次结集出版。书中既有学院派知识分子许子东关于“文革”集体记忆的独特解读,关于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的深刻剖析,也有关于房产税、潜规则的鲜辣酷评,更有普通公民许子东首度披露的苦乐人生,亲历讲述、有料有味。是学院派,但不掉书袋;论文学,也论世道人心。“越界人”许子东携新作走进高校,第一站就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与知名媒体人梁文道、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畅谈越界的可行性,上演越界版铿锵三人行。

  没人说苏东坡越界不对

  就好像古时县官去做木匠、大家子弟去唱戏一样,当下被批评很多的是学者出现在大众媒体里面,被视为不务正业。梁文道对此持不同的意见。他介绍说,在最初找许子东做《锵锵三人行》节目时,许子东也有一个心结放不开,就是作为学者跑到电视上抛头露面不太像话。“我们认定学者该是怎么样,比如说,学者不该学粗话,学者不该做电视,学者不应该如何。学者一做这个事情就是越界了。就像许子东老师的第三本书《越界言论》,我想指出越界是必要的,甚至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为什么呢?我们首先看看,我们讲越界的时候是越什么界,这个界怎么形成?界并不是从来如此的,它是历史的产物,是不固定的。”

  苏东坡的身份是什么?梁文道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苏东坡是画家,是诗人,是散文家,是美食家,是时尚达人,是官员,是异见分子。“哪一个是他的身份?在苏轼的年代大家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困扰的问题,因为官员写诗写得好,好像不成为问题。但是今天官员得了鲁迅文学奖,我们会觉得是一个问题。”所以,梁文道认为界观念是不断变动的,我们只是重复坚持某种社会上固有的、临时的关于界限的观念,凭什么必须坚持它而不能挑战它呢?

  界是怎样形成的?梁文道指出,五四时期,大作家林语堂、胡适、鲁迅等没有谁说在报纸上写文章就是越界了。鲁迅在大学教书,同时也在《申报》开专栏“自由谈”,拿稿费。“所以曾经有一个阶段,不要说苏东坡的时候,现代文学阶段的作家发表文章的阵地就是各种各样的。我们现在很多人做研究会看到,鲁迅文章旁边就有花露水的广告,就有一些商店一些图画。如果今天的学者耻于将作品跟那些东西放在一起,一定要在一个纯粹的地方发表看法,我觉得未免太过了。”

  越界是美好的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曾这样讲过越界:社会不断把我们的生活疆域化,我们则不断地逃逸它,然后它依旧不断地疆域化,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我们追求着逃逸的路线。梁文道表示,不断逃跑,不断动摇旧界限并画出新的界限,是非常重要也是美好的事情,要不然我们会被绑死在里面。

  梁文道认为,界限还在于我们思考社会或者人生或者世界的时候,脑子里面有很多框。“当界被敲破或者被动摇,你当然会觉得人生好像很不稳定,但是它其实会给你很大快感。”

  一堆柜子,这个里头放一些甘草,那个里面放一些牛黄,然后按方抓药。中医的这种方式让梁文道感慨:“我们如果认为所有的社会问题、公共生活都可以用这种捡中药的方式分类安排范畴化来处理的话,那么我们就很危险了,等于已经认为这个社会各种界限很稳定了,各种问题都已经有专人给你解答了。”但是事实上,这个世界有很多崭新的东西,有很多新的问问题的方式,新的解决老问题的方式,都是由于对这些界不满,重新穿越,甚至漠视它们的存在而产生的。

  作为越界人,许子东讲了他自己的经验,就是在打算越界前,首先要做好本分,把两件事分开,不依靠在外的言论追求学术上的地位;而当你离开领域去发表言论的时候,就不是作为一个教授,甚至不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发言,而只是尽公民的责任,是作为纳税人的权利,是作为老百姓来说话。“我一越界就是公民。做好本分工作,然后做一个本分的公民。我认为现在一个读书人,作为一个公民,对于任何公共事务不发表意见的话,是不负责任的。”这种超越了个体身份的越界,这种对于更广泛话题的言说,在许子东看来,其实也恰恰是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本分”。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