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张猛:用情怀讲好一个故事

时间:2011年12月30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 悦

  一部《钢的琴》几乎是贯穿今年一年的热门话题。继被授予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后,近日《钢的琴》与《失恋33天》又一同获封第七届《综艺》杂志颁发的“年度惊喜电影”,可谓完美收官。关于《钢的琴》的话题依然受到影迷们的关注,日前该片导演张猛现身百老汇电影中心举办的“英国电影周”与英国青年导演尼克·惠特菲尔德一同聊起在不同环境下的创作感受、现阶段的心得和如何在经济条件制约下突围以及未来的创作。

  为什么是《钢的琴》?而不是别的什么?如果不是张猛的坚持,或者就没有《钢的琴》。在先后亮相多伦多电影节和东京电影节后,《钢的琴》声名鹊起,而在国内上映前,“改名风波”又一次让它成为关注焦点。因为觉得片名不够商业,出品方有意将公映的电影片名改为《疯狂的钢琴》。张猛回忆说:“其实也不怪出品方,当时在各影院发了1500份观众问卷,其中大概四五十张选择了会因《钢的琴》的名字去电影院看,而1400多张问卷都选择了《疯狂的钢琴》。”这在现在看来是个笑谈,但在上院线之前,面对着偌大的市场压力能够坚持选择《钢的琴》这个片名却实属不易,按张猛的话说是“生扛下来的”。创作讲究独特性,对市场来说只有独特性才是吸引关注的根本。张猛说:“《钢的琴》之所以叫钢的琴,正在于它的无可替代性,因为电影的核心剧情就是大家真的用‘钢’造出了一架钢琴。这是电影最有力量的符号,也是一群男人为友情和尊严而奋斗的目标。”

  36岁的张猛萌生拍电影的念头,是20年前16岁的时候。他告诉父亲张惠中,想学电影。张惠中是辽宁电视剧制作中心的知名导演,赵本山的多个央视春晚小品都是他的作品。随后张猛进入了父亲的母校——中央戏剧学院学习舞美。就如贾樟柯曾说过他上电影学院时对他影响最大的一部电影是陈凯歌的《黄土地》,对于张猛来说,大三时看到贾樟柯的电影《小武》则为他开启山林,这部令张猛恍然大悟的电影“打开了一个绝对宽泛的视角,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的内心变得十分强大,我也想做这样的事情,我也想去拍那样的人。”这样的想法也是他一直坚持的动力。

  第一次拍片是2002年。拍的是一个工人退休第一天的生活,这就是纪录片《耳朵大有福》,拍了4个月只花了2000元钱,尽管设备简陋、制作粗糙,它还是在法国和韩国连续获奖。要说情怀这东西真是没办法,2007年张猛又重拾拍摄想法,请来范伟加盟《耳朵大有福》的电影拍摄。所有新人导演拍长片处女作遇到的难题,张猛一个不落,全部遭遇。艰难拍完的《耳朵大有福》,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拿下亚洲最佳新人奖。得知张猛自己垫了70万,时任评委的秦海璐对他说:“张猛,你的下一部片子,一定要用健康的资金来拍。”继而有了《钢的琴》,也有了秦海璐的鼎力加盟。

  “16岁的时候我骑着自行车,在一条马路上骑了40分钟,这个工厂的外墙还没有骑完,我就一直特别好奇,这工厂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我就想自己有朝一日要跳进去,我一定要把它拍出来,后来我终于进去了,进去以后发现工厂已经没了、倒闭了,现在都已变成楼盘了。我想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别让这个时代走得太快,把我们曾经认为美好的回忆都拿到今天来,让我们都再来看一看,看一看曾经那种有条不紊的生活,别这么浮躁。我希望我们这些人能够用影像,把曾经深深触动自己的这些美好都拿到今天再温习一下。”这也是《钢的琴》之所以如此击中人心的原因。

  张猛透露,他的下一个电影还是讲工业,与《钢的琴》讲述工人阶级的群像不同,下一部是讲一个人在一个时代的失落,有关救赎。现在张猛拍片不再缺钱了,有很多人愿意投资,但是张猛说他想“再坚持一部看看”,想再拍一部不受商业困扰的属于自己的影片。“小成本电影的出路是很小的,不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首先都是要有故事的,不论钱多钱少重要的都是要有情怀。用你的情怀讲好一个故事,其实就是一部影片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