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国艺术报]艺术教育怎能缺“德”

时间:2011年12月09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李博

  西安女子张妙命丧西安音乐学院在校学生药家鑫的刀下不过一年有余,12月5日下午,一位王姓清洁工死在了北京电影学院2号学生公寓楼前。据报道,当天由于停车问题,一名驾驶银白色奥迪车的北京电影学院宫姓男生与该校清洁工王某发生冲突,双方互殴后,有心脏病史的王某死亡。在两座不同的城市,两所不同的学校里,上演了两起相似的死亡事件,而两起事件的加害者又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艺术院校学生。

  北京电影学院清洁工死亡事件的发生,让我们不得不再度反思,艺术院校究竟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尽管曾一度风传的药家鑫是“××代”的说法已被认定并不属实,而此次导致清洁工死亡的北电学生也未被证实是名门之后,但在艺术院校就读的学生大多家底殷实却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如此情况,我们必须理清的一点是,优越的家庭条件并不能与卑劣的行为画上等号,宫姓男生的暴力行为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其显赫的身家或者纨绔子弟的性格,而在于基本道德的缺失。

  在提高学生技艺的同时,更要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无疑是当下所有艺术院校最应遵循的培养准则。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滋养人类的心灵,而从艺者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则是实现文艺作品滋养功能的基本前提。品德高尚者,艺德也高尚;而品德低劣者,艺德也必定低劣,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你很难去想象,一个寡情薄意、严不守信、见利忘义甚至杀人越货的卑劣之徒,能够创作出优美动人、感人至深的文艺精品。

  古今中外,任何取得伟大成就的文艺家都一定具备伟大的品格——无论是解放自己庄园中的农奴,把土地分给佃户,甚至在82岁高龄时因家人不同意自己将所有财产捐出而愤然离家出走的列夫·托尔斯泰;还是常年忍受着失聪痛苦,在孤寂和贫苦中奋力创作传世名曲的贝多芬;无论是毅然弃医从文的鲁迅,还是坚决蓄须明志的梅兰芳,他们无一不是文艺创作领域的巨擘,更是道德品格方面的巨人。

  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联曾于2004年、2007年和2011年三度对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进行表彰,鼓励在文艺界掀起崇德尚艺之风,更鼓励文艺家们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心灵、抵制低俗之风。笔者认为,德艺双馨不仅应在文艺圈中推广普及,更应在艺术院校中大力宣扬,因为艺术院校担负着培养文艺人才的重任。中国的教育一向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艺术院校更应强调。只有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就不断强化人格教育和艺德教育,才有可能使源源不断地进入文艺领域的年轻人在具备优秀技艺的同时更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这,正是中国文艺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并最终走向繁荣的必要前提。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