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叔阳:不同艺术样式应有不同思维方式
在作代会上,会见到一个忙碌的身影,讨论会上言谈汪洋恣肆,思想深刻,场外又匆匆奔波在各个地方,或者被电视台请去提供对春晚的建议,或是忙碌中国田汉基金会的下一步进展,或者是找影协的老朋友共同探讨未来影视发展问题。谁也看不出这位待人和善、精神矍铄的老人,曾因癌症切除了一部分胃、左肺和脾脏,即便如此,他依旧笔耕不辍。他就是苏叔阳,现年73岁,我国著名剧作家、作家、诗人,对文化和历史有深入研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谈到更多的是批评,或许正因为我们的文学艺术成就已经很显著,而更不应该忽视的,正是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愈是真正热爱这个事业的人,越会思考怎样才能让它更好地走下去。
中国的编剧事业同这个时代的要求差得很远
何瑞涓(以下简称“何”):我国编剧事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出现很多优秀作品。您能谈谈对编剧事业的看法吗?
苏叔阳(以下简称“苏”):我们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这些成绩同世界文化相比较,与我们伟大的民族相比较,还不完全相称。也就是说,我们的创作很多都不符合时代和人民的要求。我认为,中国的编剧事业同这个时代的要求差得很远,同世界主流文学的创作状况不相符。我们在创作思想、创作手法上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这两年所谓新的创作方法谈得不少,但是在我看来,我们对于很多创作思想、创作方法的理解是不准确的。
在创作方法上,各艺术门类是不一样的。我们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掌握不同文艺形式进行创作的时候所应该具有的符合该文艺样式艺术规律的思维方式,比如一些戏剧家去写戏剧,戏剧家写小说,小说和戏剧都是文艺,但是在样式上和由这种样式所造成的巨大的区别,还没有完全分清。
不能把版权卖出去就满意了
何:您强调不同文学样式之间的区别,但是很多人认为艺术家比如说剧作家需要有很深厚的文学基础才能做好,并对一些年轻的剧作家缺乏文学涵养有过批评。
苏:那是作家本人的素养问题,我说的是这两种文艺样式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缺乏认真的研究。比如说影视艺术和戏剧、小说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很多人都没有弄清楚,所以写出作品来,我们先不说这些作品本身的思想性怎样,在思维方式上就不对,所以塑造人物就不鲜明不活泼。更不用说,如果一个人生活积累不深,文化素养、还有内心的修养、学养、涵养这四个“养”不高的话,那就更写不出深刻的作品。这是目前的一个现实,我们在成绩面前,不应该忽略它们,因此我们也不要轻易否定西方汉学家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批评,认为人家故意贬低我们,其实不少人都是真情实意地希望中国文学艺术作品有所发展。我们需要反思一下:我们究竟有几部影视作品戏剧作品真正走到国外走向世界了。说句真话,做个真实的调查,不要仅仅把某一本书、某一种文种的版权卖给了人家就满意。中国文学作品中有哪个人物是被人传颂的,有哪个人物符合他的性格特征的几句台词被人记住了、成为生活的语言的?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的追求吗?
小说、电影与戏剧有区别,不能随意改编
何:您能具体讲讲这些文学艺术样式之间的思维方式的差别吗?
苏:小说是叙述给人家看的,电影是表现给人家看的,戏剧是表演给人家看的。这就是三者之间差别的最简单的地方。小说的魅力在于语言让人沉醉。不琢磨语言,就把小说最本质的叙述手段给剥夺了。电影是表现给人家看的,一切不能表现的因素都不能出现在电影中,而现在看很多电影的画面,你简直不知道它在说什么,更不用说蒙太奇语言是否通顺了。要会用可视、可见的活动的影像,也许不在一个场景中,把它们连接起来。戏剧是表演给人家看的,一切不适合表演的东西都不能呈现在舞台上。但是有很多都不能用来表演,比如说“三千宠爱于一身”怎么演?“华清池水洗凝脂”,你只可以想象,在舞台上很难演。“侍儿扶起娇无力”还可以演,“回眸一笑百媚生”你给我演一个看看,会难死那个演员。这是无法表演的,有很多人改编《长生殿》,但又达不到诗的意境,那干嘛要选这个题材来写戏演戏呢?就是因为他不懂这个东西是不能用来表演的,那是阅读的情趣而不是表演的。
电影制作超过创作,技术超过艺术
何:编剧的创作在实现过程中往往会被导演改变很多,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苏:编剧应该加强和导演的沟通。现在有些导演在生活阅历和文学素养尤其是中国文学素养方面应该提高。他们在电影技术本体上,有的很高明,很精通,再加上中国电影业整体的制作水平相当高,因此在世界上可以占一席之地。我的评价是,制作超过创作,技术超过艺术。我这样说没有贬损他们的意思。但他们当中确实有些人把中国文化中经典的、让全人类震惊的一些东西,认为成是腐朽的,加以篡改。
要想和西方文化对话,首先要重视中国文化。近几十年来,我们厚今薄古,对传统文化基本上持批判态度,否定多于肯定,批判多于继承,以至于两代人包括我这一代人,在中国文化的素养上比较差。我只是因为从事了这样行业,进行专门研究,才稍知道点ABC。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