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文学>作品展示

元宵:“一国之人皆若狂”

时间:2013年02月2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施立学
0

  那是万里清空刚刚捧出一轮新月,灯辉月华里,一个古老民族正欢度的盛大节日;那是宝马雕车香满路,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春节的继续与高潮,演绎在中华大地上的狂欢节。新月初圆时刻,“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上元佳节,铺展于长街的一桩桩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风俗事象终现去脉来龙,犹似一只只元夜灯虎,待人射伏。

  当年的隋炀帝杨广,每年元夕何以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外国使者,以夸耀中国富庶;气象万千的大唐,何以元宵张灯,风气大盛,唐玄宗下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大放灯烛三夜,八十尺高灯树百枝,耸立高山之巅,百里瞩目;宋代较唐,何以灯节多了两夜,规模愈加盛大,果真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府所有街巷,灯烛齐燃,“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四十里灯火不绝,且放灯天数多增加,有时竟达一月;而元明灯市,依然可比唐宋,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在南京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盏,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在午门大立灯柱,在中华门外开辟悬灯专区,是时,家家户户均制巧灯,相互贸易;清代何以灯市依然繁荣,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十六正灯,十七罢灯,张灯五夜。张灯不待月高升,正月初十以后,春灯纷纷初露,市面上何以赛灯、斗灯,风起云涌?恰如东北一首歌谣所说:“东也是灯,西也是灯,东南西北闹哄哄。观长的,是龙灯;观短的,狮子灯;虾米灯,犁弯形,一缩头来一伸颈;拄拐棍的是老汉灯;摇摇摆摆相公灯;扭扭捏捏媳妇灯;羞羞答答大姑娘灯;果子灯,半边红;梨儿灯,黄澄澄;香瓜灯,香喷喷;莲花灯,在水中;老虎灯,往前行;猫儿撵的是老鼠灯;青枝绿叶葡萄灯;红瓤黑籽西瓜灯。”赛与斗,为了炫耀字号,广大门庭,祈望功名富贵。中天皓月明世界,遍地狂欢乐团圆。看灯月交辉,照如白昼,想织女牛郎,元夜提灯出来,怕以为人间天上,又现一脉迢迢银河。

  元夜何以长街鱼龙舞?龙以草、竹、木、纸、布等扎制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多为九节、十一节、十三节,最多可达二十九节。龙灯的耍法有多种,九节以内侧重于花样技巧,或龙头钻档子,或头尾齐钻,或龙摆尾,或蛇蜕皮;十一节以上侧重动作表演,时而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入海破浪,时而飞冲云端,令观者顾盼躲闪,大有真龙下界之势。随着跨雨水与惊蛰的元宵临近,龙文化意识愈发强烈于民间,春耕在即,人们活在龙的世界里,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们渴望得到龙的庇佑,于是元宵舞龙及龙灯堂而皇之地走上长街。

  狂欢离不开舞狮子,亦称狮子舞。传说汉章帝时,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头大如筛、口大如盆的猛兽,因长了一身金色的毛,人称金毛狮子。人们仿狮子扑跌、打滚、抖毛、吼叫动作,以竹、木、泥做成狮子头,以麻为狮皮,创造了狮子舞。耍狮子南北各有不同,南方狮子大头凸额,皮毛有斑点和花纹;北方狮子舞,一铺狮被,将狮外形全部遮盖,舞者只露出双脚,有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一人扮作小狮子,另一人扮作武士,手持绣球作为引导,并先开拳踢打,惹怒狮子起舞,再配以京鼓、京钹、京锣等京剧乐器,真是乐声抑扬,动作合拍,生动活泼,惟妙惟肖。

  狂欢之夜,谁见过老虎上街?虎乃兽中之王,盛会之时,焉能缺席?虎在哪,虎隐在灯谜中。猜灯谜,亦称射虎。灯谜,就是平常岁月里的家庭妇女“破闷儿”让孩子猜,它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对外形、特征的描绘,使猜谜者想起谜底,如“麻屋子,红帐子(篱笆墙),里面住个白胖子”,谜底为花生。灯谜用格,谜格多至百余,如秋千格、卷帘格、乙上格、双钩格、梨花格、白头格、玉带格、粉底格、徐妃格、求凰格等等。灯谜无论有格无格,猜射的难度都很大,人们将这种“文义谜”比作虎,猜谜又称打灯虎,喻猜谜如缚虎、射虎一样难,偶然猜中,那谜底真如猛虎一样从斜刺里杀出,让人猝不及防,狂欢夜之虎,其势威猛,绝不亚于漫舞长街的龙与狮。

 

高跷 王弘力

  狂欢夜的灯火小鳌山,可承明月,可与天接,何以人也长了个儿?秧歌队高跷,作为民族传统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高跷的记载。关于高跷的源起,向有三说,一说源于东北民族的采撷,树上有果物,人不能及,故用高跷;二说源于战争,涉水过河,踩高跷追赶敌兵;三说源于救驾,有位老将军,佯踩高跷为游戏,高跷中空藏兵器,救主。与高跷齐名的是跑旱船,亦称荡湖船,女子双手持竹木制作的船型道具,艄公持橹,在旁做划船状,边行边舞,似行于水上。

  狂欢之夜,笊篱姑姑也上街。一把竹编笊篱,在凸面上糊白纸,在纸上画出姑娘的脸,涂胭脂,扎彩巾,戴绒花,即为笊篱姑姑,选一聪明、伶俐、漂亮、不说谎的十三四岁少女,打扮得花枝招展,手捧笊篱姑姑,走进人群。人们用高粱烧酒浇小女孩的头,边舞边唱:“戴上花,披上彩,笊篱姑姑下山来,啥时来,快快快,扭扭搭搭招人爱。”“笊篱姑姑下山来,十五、十六看灯来。梳的什么头,四闪头;抹的什么油,桂花油;龙凤簪,左右插,如意钩,带珠花;珠花,翠花,金银花,还有绒乎乎羽毛花……坐的什么车,骡子驾辕花轿车。青走水,绣河山,大红顶子四中链;绿轿围子红轿顶,四个飘带绣金龙;双套马,赛蛟龙,四蹄踏开一溜风,下了山,干什么,跟着大伙看秧歌……”笊篱姑姑正史少有记载,传说原为一村姑,一日在河边洗菜,曾将笊篱拴上红绳,作为小船,渡送了被明军追赶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被满族奉为女神。人们以歌舞形式,表达对她的崇敬与纪念。

  元夜何以期许月上柳梢头?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有《青玉案·元夕》一词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月光灯影里,也是男女青年互相接触,自由地表达爱情的极好机会。欧阳修有《生查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绘了“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的动人情景。早在辽代,东北生女真即视此日为“放偷”,“纵偷日”,男女之间抢先往对方脸上抹黑,俗称“打画墨(音迷)”。在人们是日“遇偷而笑”的心理中,暗含了女真人曾有过的偷婚习俗遗风。“黄土打墙墙不倒,小伙跳墙狗不咬”,是今日东北元宵情人节的真实写照。

  元宵,一个缤纷绚丽的风俗,传承两千余载。闹元宵,闹者,旺盛也,狂放也。和着新年新岁万户千家大团圆,天遂人愿,天人同庆。元宵的花炮让城乡不夜,元宵的灯盏融入星空。中国的狂欢节,灿烂花灯是对圆月的回应,满城烟花爆竹歌舞是对天地的感恩,承天地福祚,盼新年新岁,康泰吉祥,更上一层高楼。元宵,狂欢之夜,月圆人团圆,四海之内,民族大团圆,圆似高天一轮新月。此谓《礼记·杂记下》:“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

(编辑:单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