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届英国国际公开锦标赛伦敦落幕
首进英国国际公开锦标赛职业组决赛,杨超/谭轶凌获得第六名
世界国标舞坛三大赛事之一的第61届英国国际公开锦标赛近日在英国伦敦落幕。中国国标舞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永刚、北京百汇演艺学校梁思源、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尹卫东、广州市艺术学校成兵应邀担任了本届比赛评审。作为三大赛事中唯一一个设置青少年组别的比赛,200余对主要由中国国标舞各专业院校优秀学生组成的“华夏军团”再次登临英格兰岛,炫舞泰晤士河畔,展露了中国国标舞人的青春风采。
此次比赛世界高手悉数到达,后起之秀咄咄逼人,竞争十分激烈。2012年黑池舞蹈节职业新星组摩登舞冠军、中国舞者杨超/谭轶凌不畏“强敌”,过关斩将,最终闯进职业组摩登舞决赛,获得第6名。这是中国舞者参加国际比赛以来首次进入三大赛职业组决赛圈,并创下在这一组别的最好成绩。赵亮/苏薇塔获得职业组拉丁舞第15名。小将何艟/单菁发挥稳定,继今年英国UK国际公开锦标赛和黑池舞蹈节斩获业余组摩登舞亚军后,再次夺得比赛业余组摩登舞亚军,可谓是今年世界三大国标舞赛事的“三连亚”。此外在业余组,彭佳楠/钟嘉慈获摩登舞第14,吴柳福/杜玉君获拉丁舞第31;在职业新星组,李文/黄欢获拉丁舞第4,王子龙/杨黎获第6,水清/李婉兰获摩登舞第11;刘守坤/韦梦梦和唐尧/黄鑫分获21岁组摩登舞与拉丁舞的第8名;马大钧/丁雨萌参加了16岁组的双项比赛,分别取得摩登舞第4、拉丁舞第7的好成绩;国标少年唐渝杰/朱彦臻和赵辉/龙佳玲夺得14岁组摩登舞与拉丁舞冠军,李政/潘可欣获12岁组拉丁舞冠军。
中国国标舞路在何方
尹卫东
连续十一次获中国职业拉丁舞冠军、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首位华人考官、英国黑池舞蹈节拉丁团队舞世界三连冠导师及总教练。现任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国标舞专业学科负责人、多次受邀担任各大国际赛事评审。
记者: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今年大赛的基本情况?
尹卫东:此次大赛的亚洲面孔非常多,中国人更是占了绝大多数。北京国际标准舞学院、北京阎岭舞蹈学院、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州市艺术学校、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北京百汇演艺学校等专业院校都派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参加比赛,光是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就组织了三十多对选手参加;而且在此次国际评审队伍中,中国评审也很多。有意思的是,以拉丁舞见长的成兵参加了职业摩登舞半决赛的执裁。
记者:作为一个金牌教练,您如何培养学生?
尹卫东:首先,“激扬禀赋、启导宏才”是我们的教学理念,也是我们的授课方式。通过启发“禀赋”来达到铸造“宏才”的目的,引导和激励孩子们,让他们成为后天的“宏才”。
教练应当“启发”学生,而非纯粹的死板教学,要和你的学生站在一起,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他的想法、进入他的内心,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才能充分展现出来。试问一个高高在上的教练如何与学生产生交流并碰撞出火花呢?
其次,要拥有明朗的意图、清晰的思维模式、强大的意志力,所有成功人士的成功秘诀均在于此。当领军人有强大的意图与信念时,学生们也会受之鼓舞与影响。
然后要融入文化,不断学习。融入欧洲人的文化,结合东方人的特点,将舞蹈体现出来。虽然现在我已经退役,但每年都会带着学生去3次英国,和他们一起学习,这期间老师不仅是保姆、司机,也是教练、裁判、翻译和学习者。
记者:中国与国外选手的不同或差距体现在何处?
尹卫东:从外向而言,亚洲人与欧洲人的身材和体貌特征就不太一样,而且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从内在而言,亚洲文化过去较为腼腆保守,改革开放后,开始有所交融和互动。将孩子们带到欧洲国家,去理解欧洲人的历史文化,进入西方人的思想状态,真正地“走出去,领进来”。正像外国人学太极拳一样,要来到中国,要融入我们,穿上大褂、讲汉语,这都是一个道理。但实际上,人的大脑构造相似,无论是哪一个民族的人,一旦有环境融入,我们都可以理解和进入;不一定只有中国人可以打太极,外国人也可以,反之亦然。
我们的优势在于拥有势态良好的大环境,拥有从业余到专业院校的专业培训体系,老师们也具备强烈的意识状态与目的意愿,所以现在取得这么多好成绩也是非常正常的,这都是我们长期经营和努力的结果。很多日本朋友会问:“为什么中国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进步如此之快呢?”那是因为我们很多年前就种下了这一粒粒的种子,现在正是收获的季节。现在大家看到的成功其实是我们十多年前、二十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的事情。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英国国际公开赛赛场上国外选手的表现?
尹卫东:前些年我们拿到了国际赛场的21岁组的冠军,但近两年这个组别的前24名大都是俄罗斯、乌克兰的选手,这说明我们在进步,他们也在大幅前行,要充分认识我们之间的差距,但另一方面,这也是件好事,因为有好对手才会激发向上的动力,才会相互学习,才会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现在年轻的拉丁舞者的可欣赏度非常高,比十几年前更加好看。我在当评审时也是十分感动,看到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在音乐中,全然地释放自己的情绪,没有任何的虚假造作,真是赏心悦目!尤其是进入前24名的选手,每一对看上去都让人非常享受,而且他们拥有年轻人的巨大能量,能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其中的美感实在是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
记者:您如何判断中国国标舞事业发展的未来?
尹卫东:十几年前,有两对日本选手进入摩登舞决赛,国标舞在他们国家也盛行了二十多年,而现在中国已经超越日本并在国际赛场屡获殊荣,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没有永久的上升,也没有永久的下降。中国现在大环境越来越好,国标舞行业的走势也越来越好,国际上也愈加重视中国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让中国人在国际赛场进行展示。
我常对孩子们说:“你们就是未来的掌门人,你们就是这个行业的领军人,你们就是国标舞未来的主宰。”如今杨超、谭轶凌已经踏进了决赛,世界冠军是中国人这一点也不稀奇;在未来的十年,这是绝对有可能发生的。
坚持舞蹈的规范性
梁思源
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获得国际舞蹈教师协会摩登拉丁舞双项高级院士资格。现任北京百汇演艺学校国标舞学科负责人,培养了众多年轻的世界冠军,多次受邀担任英国各大国际赛事评审。
记者:您认为中国赛事与外国赛事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梁思源:最重要的区别是理念上的不同。在国外的比赛中,选手们享受比赛,比赛是舞会的形式,是一个大party,赛制注重参与者的感受,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融入其中。而我们将国标舞引进时,只吸收了其外在形式,缺少舞蹈的历史沉淀,比赛本身被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但内涵和底蕴却被我们遗忘。
国标舞本是一种轻松休闲的人际交往活动,如果我们直接将形式端过来而不融入文化底蕴,这对选手们的价值导向会产生一定的、不可忽视的影响。比赛中选手的位置应当放得更高一些,让参与者的心情更松弛些,让他们感受到参加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舞蹈盛宴,这样他们的舞蹈表现也会更加畅快。
记者:您培养学生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是什么?
梁思源:坚持舞蹈的规范性,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舞蹈的基本规律及文化渊源,尽可能地思考和追溯历史,以此来鉴定现有的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同时引进先进的舞蹈概念和技术以保持与国际同步。所有教学都是从根抓起,从深处着手,可能这样会走得慢一点,但是走得会更加持久。
记者:近年来国际上国标舞的技术是否有很多变化?
梁思源:技术变化并不快,可能有些新的步法或新的动作连接,但所有的变化都在沿着固有轨道在发展,舞蹈的总体发展更加遵循其本质的技术规律及技术规范。
记者:中国舞者在国际赛场上的现状如何?
梁思源:现在中国舞者的技术规范还不错,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更加精深地去挖掘舞蹈的内在规律。但也要认识到,我们的基础规范的教学还不够好,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有些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如过度追求动作的表现力、幅度等等,当然这些是舞蹈成功的必要因素,但絶非唯一因素,因为舞蹈的技术规范才是根基。
显然,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和教学还抓得不够。很多孩子在进入专业院校前,会跟随地方的老师进行业余学习,如果当地教师没有进行足够的规范训练,进入院校后我们往往需要回头重新抓基础规范,而欧洲的孩子们在这方面就比较好,虽然没有专业院校,但各个地方直接有专业老师进行教学,所以在基本技术方面我们差了很多。
当然,中国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展现力近年来有所提高,随着中国选手不断在国际赛场摘金夺银,青少年的自信心也在不断加强,就像杨超/谭轶凌一样,更多的中国人进入决赛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记者:如何看待比赛的输赢得失?
梁思源:教师要更加重视培养青少年学生在心理成长过程中的调节能力,也就是“再生力”。国际上很多成功舞者也是这样,他们当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舞者,但是他们的坚持、毅力和调节能力却是最强的。在北京“怀柔杯”国标舞大赛上担任评委的摩登舞大师安德鲁·辛格森就是这样,他16岁时参加了很多比赛,常常是第一轮就被淘汰,但他却憋着一股劲,告诉自己我要进入下一轮,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逐渐闯进第二轮,冲击第三轮,直至决赛……对于很多失利和成绩不够理想的选手而言,应当将其变成鞭策力和前进的动力,而非压力,如此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更长久。
记者:赵亮/苏薇塔在此次英国国际公开赛上获得职业拉丁第15名,与之前相比他们有何进步与不足?
梁思源:赵亮/苏薇塔的舞蹈更加成熟,和苏薇塔的搭档让赵亮的心态非常放松,舞蹈表现也就更加自由,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搭档也是国际上对东方舞者的一种认可。下一步,赵亮应当从舞蹈的想象力和意识上去提高,从根部挖掘舞蹈的规律性,他现有的信息量和舞蹈能力足以支撑其继续前进,如能更深地挖掘,他会获得更大的助力。
记者:黑马是如何炼成的?比如彭佳楠/钟嘉慈。
梁思源:彭佳楠/钟嘉慈去年的排名在48名以外,差一个位置就能进入皇家阿尔伯特大厅进行比赛,今年则进入了业余摩登组的半决赛,获得第14名,按照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永刚的话说,他们真是“火得一塌糊涂,完全是坐火箭上去的”。
对于他们成功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良好的舞蹈心态。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展现的机会。之前彭佳楠曾经和好几位舞伴合作过,但不管和谁合作,他的心态都非常好。他们曾经在国内比赛中第二轮就遭到淘汰,但每次都会对自己说“这次没进去,有点遗憾,还是自己能力不够强,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同样,职业拉丁冠军赵亮的心态也非常平和,在赛场上往往呈现出积极的状态。我认为,健康的心态比状态要重要得多。
学习不急功近利,但求踏实稳固。彭佳楠/钟嘉慈、马大钧/丁雨萌的成功不是用金钱堆出来的。彭佳楠在国内的主要摩登老师是李春生、谭梅,在基础技术和动作规范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他们拥有很强的基本功,所以出国后能迅速吸收外国老师的课程;而且在选择国外老师方面我们不会急功近利、跟风追浪,而是观察这段时期内哪几位老师会对什么年龄段的学生更有帮助。比如为12岁组别的孩子选择在基础规范和启发方面有丰富经验的老师,为16岁以上组别的选手选择在创造力、表演力及提高舞蹈意识和想象力上有丰富造诣的老师。
拥有扎实的芭蕾基训基础,保持十项舞蹈的全能训练。彭佳楠/钟嘉慈、马大钧/丁雨萌这两对选手的芭蕾基训基础非常好,都是十项型选手,彭佳楠小时候是跳拉丁的,摩登舞方面突出后再开始朝一个方向固定发展;马大钧则是长期保持十项舞蹈的训练。
少年时期,偏科绝对是让孩子们越走越窄的一条道路,这样培养出的舞蹈生命是脆弱的,从进入专业院校到21岁之前保持十项舞蹈的学习会让将来的路愈为宽阔。现在的很多大师级舞者,他们在过去都曾是十项型选手,到21岁以上组的时候才会决定自己的专攻方向。
文化学习比较认真,具有良好的思考习惯。这些孩子们分数不一定是最高的,但要帮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己思考;没有时间思考,孩子们就会非常浮躁。这其中老师很关键,老师不仅仅要将鲜花献给获奖选手,更要把调整和引导那些没有获奖的孩子作为工作重点。成功的概念不应狭隘的放在是否得奖上面,我自己也没有拿过世界冠军,也没有进入过决赛,但经过二十年来的努力,我们昂首站在了世界国标舞艺术的最高殿堂,我的学生成为了世界冠军,还有比这些更能体现人生价值的吗?我相信以后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会有更多个杨超、谭轶凌、赵亮,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中国的国际标准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