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舞蹈普及教育的探讨不断,但由于传统教学理念中对“教学成绩”的看重,导致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是职业舞蹈教育中的那一套课程体系,面向普通学生的舞蹈教育结果还是倒向了一些特长生,以至于那些被认为没有“天赋”或“条件”不够的普通学生仍被拒之门外。舞蹈普及教育到底该以怎样的形式来开展,或用什么教学内容进行,在参加完由香港舞蹈联盟主席陈颂瑛在上海师范大学为期3天的“三元舞蹈教学法工作坊”后,这种集“创作、表演、欣赏”为一体的针对舞蹈普及教育的教学方法顿时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椐陈颂瑛介绍,“三元教学法”已经在香港和国外的中小学舞蹈教育中普遍应用,在每堂舞蹈课程中都包括“创作、表演、欣赏”这3个环节。在“三元教学”概念中,传统舞蹈教学中“教授——模仿”的教、学关系被“创作”环节所取代。让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直接进行“创作”,是因为普及教育与职业舞蹈教育的目标不同,它不是高精尖的专业化训练,而是广义上的舞蹈知识传播。目标的迥异促使了教学方法的改善:职业舞蹈教育往往强调舞蹈技术训练,学生必须按照严格的程式和标准去完成每一个动作,它更注重动作形式的把握,而非内容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按照巴西教育学家费莱雷的话说,这是一种“被压迫式教育”,“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可任由老师灌输的存储器”,教学的过程成为了知识搬运的过程。而普及教育中学生条件不一,水平参差,沿用职业舞蹈教育中的内容势必会抹杀掉一部分孩子的舞蹈热情,我们更关注的应是学生对肢体的开发和表达能力,通过鼓励学生自己创作的过程,引导他们去发现、探索自己身体的未知面和无限可能,让他们学会用肢体去表达自身情感和思想的意义应远远大于舞蹈动作的学习。
在“创作”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从“灌输者”成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进行身体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对于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老师运用各种方法启迪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动性,例如:通过看图片、寻找生活动作等简单方法入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观察、收集动作,又启发他们从空间、速度、力量、情感等方面去发展动作,改变节奏组合、变化动作,并给自己创作的动作赋予主题,成为自己的“舞蹈作品”等等。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学生们会了解动作的塑造、选择及舞蹈的构思过程,逐渐引起解读自己身体的兴趣。舞蹈是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学科,多给学生一些空间和机会,他们还可以把舞蹈中获得的创造和想象力运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这将大大提升舞蹈普及教育的意义。
然而,普及并不等于普通,更不是降低艺术的水准。技术上老师要从专业的角度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高的标准、美的表现,所以,要让他们欣赏高水平的舞蹈表演。在欣赏的过程中,老师还应不断启发他们从动作、风格、内涵、文化等各方面去欣赏舞蹈作品。艺术的审美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老师不要急于给学生太多对错的概念,多去聆听学生自己对作品的评判和理解。这样,舞蹈普及教育中众多的学生群体也将转而成为我们的观众,而“观众的培养应该是大幕拉开之前和之后的工作,而不是拉开的那几十分钟。”陈颂英说,香港演艺学院会邀请中学生们去学校参观、看课。每年还有面向普通中小学生的专场表演,甚至让他们参与排练,然后让学生和编导进行交流沟通,在拉近学生与剧场、与编导距离的同时,更拉近艺术与大众的距离。在这个良性循环下舞蹈演出的市场问题势必迎刃而解。
“三元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表演”,这个“表演”不光是舞台的表演,还包括学生互相之间的表演和欣赏。学生进行“创作”之后,组织相互的观摩,让没有机会上台的学生也有肢体表现的机会,让一些内敛和胆小的学生慢慢的从角落中走出来,获得自信心和能量,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关心。“欣赏”的一方也可以学会去理解、包容、感受不同的身体表达方式。所以,“三元教学”中的“创作、表演、交流”三个环节,是一个相互联系、同步穿插的过程,缺一不可。
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急需转变传统舞蹈学习的观念。舞蹈的学习不应只停留在健身、娱乐、技术等功利性和实用主义的层面,我们更要看到舞蹈教育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审美以及道德情操等人文、生命价值的培养。一门学科的发展前途,除了要看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更应该关注其底层的普及程度。由于传统的教育体制和师资等各方面因素,舞蹈普及教育的推行无论在香港还是内地仍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陈颂英的“三元舞蹈教学工作坊”让我们在踌躇之余看到了舞蹈普及教育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