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作为以客观世界为主要反映对象的艺术形式,摄影天然具备高度的现实性,已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而在众多社会生活的新鲜细节中,摄影人通过纪实摄影的方式,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捕捉时代,以一种深刻的方式记录历史。
纪实摄影是什么?
纪实摄影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新时代纪实摄影如何立足本土、传承创新?
纪实摄影在AI时代如何守正创新、融合发展?
新中国74年的发展历史上,纪实摄影作为见证时代变迁的媒介,几乎从未缺席过任何重大节点、重要事件的形象化传播。纪实摄影以其在场与再现的独特功能,最为形象直观而又便捷快速地记录、展示着国家形象、人民形象,讴歌着一个又一个发展变化的传奇,充分彰显了其“图像证史”功能,彰显了其在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中真实、直观的公共传播价值。12月5日至6日,在湖南长沙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在这里给出了你想要的答案……
此次研讨会以“新时代纪实影像的叙事与价值”为切入点,通过“时代精神·历史方位·纪实摄影”“方向·路径·探索”“AI·趋势·思考”3场主题分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摄影界媒体界专家学者、摄影人、爱好者百余人参加。活动以主题发言、互动研讨、分组讨论等形式,就新时代纪实摄影的叙事与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梳理影像见证新时代的叙事特征和沿革,探索纪实摄影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将纪实摄影引向更具学术水准和思想深度的未来。
时代精神·历史方位·纪实摄影: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
“时代精神·历史方位·纪实摄影”分论坛现场
“时代精神·历史方位·纪实摄影”分论坛以纪实摄影精品为线索,梳理时代精神与历史方位对摄影的重大影响,并探讨了纪实影像在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
第一场分论坛主题发言嘉宾(从左至右):李树峰、舒勇、汪强、陈杰、罗勇、李晓英
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中国摄协副主席、中国评协副主席李树峰着眼于AI技术带来影像生产力大解放的时代现实,提出纪实摄影应当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立足中国大地,以人民为主角,用影像记录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他认为:“不管AI技术制造影像多么方便和快捷,直接来自于事发现场的摄影,仍然不可替代。”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美协副主席舒勇以一系列纪实摄影经典案例,阐述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摄影工作者有责任,也有能力,让纪实摄影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讲好中国故事,汇聚时代记忆,塑造精神财富。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汪强讲述了自己如何通过几十年跟踪拍摄小岗村的经历认识到纪实摄影的使命和价值,“我有幸见证了小岗村40年的风雨之路,记录下小岗村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他们艰苦奋斗、发展进步的故事,也是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历程。”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在讲述《纪实摄影在解困影像调查报道中的运用》时,基于自己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实施所做的一系列深度专题,展示了纪实摄影如何像杠杆一样撬动一个行业的改变,如何以触动人心的影像点燃公众情感。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河南省摄协副主席罗勇以“影随时代”为题,从真情深系土地、记录时代脉动、为表达而创新三个角度阐述自己如何一步步实现摄影记录时代、反映时代的目标。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弱光艺术摄影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晓英着眼于纪实摄影的表达方式,经历了长达四十年的弱光艺术研究和湘西探索,用自己独创的手法拍湘西,诠释暖色弱光下如何塑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典型形象,以此升华主题传达。她说,“民族的艺术之所以能够被全世界所共赏,是因为民族艺术中表现出了民族艺术的形式内容以及民族精神。”
方向·路径·探索:新时代纪实摄影如何立足本土、传承创新
“方向·路径·探索”分论坛现场
围绕“方向·路径·探索”主题展开的分论坛上,发言嘉宾结合全国不同地区、摄影业界不同领域纪实摄影实践的代表性案例,集中探讨了在新时代纪实摄影如何立足本土、传承创新。
第二场分论坛主题发言嘉宾(从左至右):谢子龙、卞永平、徐渊明、黄平、吴健、王小川、汪素、宋靖
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中国摄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协主席谢子龙在主题发言中讲道,新时代纪实摄影要有时代质感,提升作品价值。以纪实摄影价值提升为路径,促进湖湘文化的传播,不仅有助于提升纪实摄影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湖湘文化,进一步推动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协主席卞永平阐述了纪实摄影肩负着弘扬红色文化、服务振兴发展的历史使命,属于人民、属于生活、属于时代,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发展空间。江西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协主席徐渊明在发言中提出,加快推进人文纪实摄影的回归,必须厘清摄影到底该表现谁、为了谁,走好题材本土化、创作专题化、呈现个性化之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摄协主席黄平的发言以丰富的实例总结了广西纪实影像在叙事审美和融合发展上的特点以及积极探索,展现出新时代广西纪实影像的独特风貌。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中国摄协副主席、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协主席吴健通过《记录历史、传承文化——以纪实摄影再现甘肃境内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内涵》主题发言,分析了文化遗产纪实摄影如何立足本土寻找恰当的表现方式,体现其内在价值、主题内涵,用光影艺术谱写并诠释出甘肃文化新气象。浙江省摄协主席王小川列举在浙江举办的以徐肖冰、雷烨、高帆命名的全国性纪实影像展,探讨了“构建新时代中国纪实影像的价值体系”,提议以红色影像构建精神价值,以多元化的决定性瞬间构建艺术价值,以为时代写真、为人民留影构建文化价值。河北省评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省摄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汪素分享了对当下纪实摄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了当下纪实摄影叙事风格更观念、更学术、更科技、更“实物”、更内转的几个面向,提出应当积极迎接视频、AI等时代的挑战。中国摄协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介绍了北京电影学院在70年摄影教育中传承中国摄影优良传统,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案例,以及个人如何在继承前辈精神、发扬光荣传统的同时,深入研究经典、坚持守正创新,让影像的表达服务于社会。
AI·趋势·思考:纪实摄影在AI时代如何守正创新、融合发展
“AI·趋势·思考”分论坛现场
在“AI·趋势·思考”分论坛中,专家学者的发言因切中热点而引发诸多关注和讨论。大家重点分析了在高科技和跨界融合的当下,AI盛行对摄影领域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探讨了纪实摄影在新时代的守正与创新。
第三场分论坛主题发言嘉宾(从左至右):蒋澍、董冬、耿菲菲、常河、张茧、李楠
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江苏省摄协新文艺群体委员会秘书长蒋澍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在AI日益流行的世界中,摄影所体现的个人经历、记忆、情感、文化背景等将变得越来越稀缺和有价值。“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变得模糊,但规则必须清晰,以确保我们在拥抱技术进步的同时,也维护摄影艺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北京服装学院摄影系主任董冬讲解了AI工具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并结合AI技术数字影像修复与呈现项目、主题性影像生成创作案例,阐述新时代新技术给影像创作带来的冲击和潜能,他认为,图像的未来将融合“造像者、AI规则、影像标准”三大元素。中国日报影像编辑室副主任耿菲菲的发言应对了“面对AI影像,我们应该怎么办”的疑问,指出新技术出现与发展的总体趋势都是不可逆的,客观分析了由此而来的变革和利弊,认为应该敞开怀抱、顺应发展,并加以利用、引导。上海市摄协副主席、纪录片导演常河在发言中阐述了AI技术在纪实摄影中的工具属性,以及如何通过AI实现纪实摄影的文献属性,并结合自己制作“中国摄影文献”系列节目的经验,提出摄影“破圈”的可能性。湖南日报高级编辑张茧在发言中提出了AI时代彰显纪实摄影核心价值的对策建议,认为应当以人为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加强情感共鸣。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广东省摄协副主席、南方周末图片总监李楠则分析了AI时代新的叙事价值的处境、主体和中心,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利用AI为摄影的创新打开格局,以中国特有的艺术语言、特有的艺术精神,塑造、表达与传播中国独特形象的动态影像系统。
分论坛互动研讨现场
在各主题论坛互动研讨和分组讨论环节,主题发言嘉宾围坐论道,曾在纪实摄影理论和实践领域做出过有益探索和突出成绩的与会者现场聆听并参与探讨。大家围绕纪实摄影的变与不变、内涵与外延、技术演变与记录本质、数字化传播与智能化变革等话题发表看法,并对建立中国特色的摄影与影像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摄影理论研究在新时代的议题设置、趋势走向、平台建设等方面发表了有益观点和建议。
分组讨论现场
影像见证新时代
纪实摄影
是摄影艺术发展至今和面向未来
主要的记述形式
是一种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记录方式
它来源于生活忠于事实
过去·现在·未来
在国家历史节点
在重大事件现场
在百姓生活之中
在自然轮回更替之时
纪实摄影用叙事与价值反映着
自然规律、时代精神、历史方位
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不同的“方向·路径·探索”
呈现万事万物印记与更迭
当下
“艺术+科技”已成为
属于这个时代的热点话题
纪实摄影与AI融合发展已成为趋势
需要摄影人在实践的同时去不断思考
从最细微处开始
继承传统、立足本土、守正创新
促进纪实摄影及相关理论评论不断发展
面对时代、技术、研究的种种论证
自觉确立纪实摄影现实处境中的
实践目标和发展方向
精神价值和使命责任
始终把“心”放在首位
积极面对“新”的发展
以镜头为笔墨,以影像为纸张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谱写摄影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