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书法>资讯

藏拙孕真洗凡尘——高庆春篆刻艺术品读

时间:2013年04月22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唐吟方
0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高庆春,生长于北国黑龙江。我留意过60年代印人的成长经历,大多数是在80年代才接触篆刻的,先后经历过寻师访友的阶段,读过那个时代有限的与篆刻有关的书刊杂志,在艺途上风尘仆仆,既得前辈们的传授,又与同辈们有数十年的切磋交流之谊,更多的则是晨昏无间的闭门苦修。在世纪之交,这批艺途上的探索者带着各自不同的背景先后登上印坛,成为当今中国印坛的主力军。高庆春有着60年代印人都有的经历。他从黑龙江省书协、中国书协到中国文联,一路走来,成为受人关注的60年代印人群体中的佼佼者。

  高庆春的印风,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就已经初见规模,确定以书入印、寻求金石情趣的表达为主调。我有机会看到过高庆春当时创作的一些篆刻作品,那时给我的感觉:朴实、厚重、生拙,具有明显的东北人性格特质,和我了解的北大荒版画家的创作一样,充满生机,带有一种蓬勃的活力。进入新世纪后高庆春的印风发展更加丰富、手法更加多样,在以篆书为先导的篆刻创作里,不断推进深化,个性更加突出。难得的是高庆春虽然来到北京工作,骨子里的东北艺术家气息仍然完好地保存着。在技术化倾向严重的印坛,我以为高庆春这种根植于黑山白水地域文化特征的葆有,使其作品有一种扑面而来的东北感觉,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庆春认为:“尊重秦汉至明清以降的传承脉络,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恪守这一传统,复古不变不行;完全抛开这一底线,演绎出新的花样也不足取。守住这一底线,按艺术规律行事,做融会贯通的功夫,开出既古又新的天地来,才算有真本事。”他的具体做法是遵循“印从书出”,但对此他有自己的理解,“书”非指一家,实含广取博涉之意。仅此一点,便承接了明清以来的篆刻文脉,而且活用古法,是变者生,变者通。高庆春从篆书上寻求自己的篆刻之路,成就了他印人和书家的身份。高庆春对自己的书法说过这样一句话:“在笔墨表现力与金石趣味间寻觅一条属于我自己的路。”这句话可以看成是他篆刻追求的简单明了的内心独白。

  最近高庆春出示近作十来方,我欣赏“得趣”的貌似平正、机趣无限,“上善若水”的淡然自若。从“能藏拙”一印领略到作者的大胆和心细,那块颇为醒目的留红,反衬出文字部分的苍茫浑朴,直指作者内心期许的那种篆刻境趣: 笔墨与金石趣味的立体呈示。“老子犹龙”章法无成例可依,随意分布,自成纹理,且刀锋所向,揖让有致,望之若大块文章。这些作品看出他在篆刻取用上的精思与识见,显示对先秦古玺和陶文的特殊领悟,印外求印,努力开拓,在挖掘借鉴秦汉印、匋、封泥、砖文等金石文字上用心,合以自家心声,印风已入浑朴、疏放、简淡、玄远之境,在今天百花齐放的印坛,已然形成他独有之风格。高庆春懂得艺术情怀,懂得尊重艺术,懂得珍惜艺术芳华,还有一个有所作为的心愿,相信他会带自己的篆刻创作理念延续一个60年代印人的风范。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