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美术>美术评论

当代中西美术之比较

时间:2018年03月30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尚辉
0

日出印象(油画) 克劳德·莫奈

  20世纪前中西美术的主要区别是注重再现与注重表现(写意或意象)。20世纪以来,中国向西方美术学习引进西方再现写实美术,但西方却进行了现代主义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艺术大尺度的革新、颠覆,再次形成了中西美术基本价值观的区别。客观地说,中西美术在基本价值观上是以东向西靠拢的过程,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价值观在很多层面获得中国的认同、追逐,但依然存在一些基本价值观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1.从高等美术教育角度,造型艺术教育依然是当下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主干,但在欧美二战之后因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与发展,欧美高等美术教育已从造型艺术转入创意教育,尤其注重科学与艺术关联的教育培养。2.当代中西美术基本价值观差异最主要体现在对“艺术当代性”的不同认知上。3.艺术发展的模式——是不断进化,后者对前者的否定;还是螺旋式递进,继承性创新。4.艺术与科技的关系。西方艺术的发展紧紧依赖于科技研发,现代主义艺术对应工业文明,后现代主义艺术对应信息文明;中国美术与科技关系不大,笔墨的价值判断从5世纪就确立,至今仍是最重要的衡量准则。5.艺术与技巧的关系。中国美术的发展并不注重与科技的关联,但注重技巧,而且始终是道技不分,没有技巧的创意被认为是伪艺术,技巧不高的艺术不能称作大师,技巧不单纯是手艺,还是修养、格调的体现。

  20世纪欧美所倡导的艺术是激进的、对传统颠覆的艺术,因而,20世纪欧美的架上艺术也是被颠覆、被终结了的艺术。脱离技艺性(和艺术水准密切相关的),走向新异视觉体验的制造和艺术观念的不断原创,已成为当代西方艺术的主流价值观。艺术和科学一样是西方文化中认知自然与社会的两种基本途径,这便决定了西方艺术的演进总是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现而获得新的发展动力,这也造成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直到今天,西方美术总是以进化论的发展思维来提供理论支撑。从这种理论出发,印象派的产生就取代了古典写实绘画,现代主义的生成就取缔了印象主义,由波普艺术生成的新媒体艺术也便终结了架上艺术。

  这种艰难在于它思想方法的不可逆性,以为越是实验的越是探索的、越是观念的越是艺术的。一味提倡原创性而忽视了这种新创与传统构成的某种必要的联系。譬如,光色的发现所促成的印象主义绘画也仅仅在艺术史上存在了30余年,这样一种艺术语言的新创其实是可以与古典写实相结合而获得更充分更宽广的发展的。这个艺术史的创造空间,被俄罗斯19世纪后20年和20世纪初所形成的巡回展览画派所开拓。可见,西方这种单向度的艺术思维有着多么大的局限性。

  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引进、学习、参照西方从古典写实到新媒体艺术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当代美术价值观是对西方美术一些基本价值命题参照、沿用的结果,但也因中国用百年时间走过西方600年的艺术演变之路,尤其是在新时期短短的30余年时间,才真正全方位地打开西方这600年的艺术视野,这便造成了西方艺术史的演进逻辑对于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部分失效,也即中国对西方造型艺术的学习和对西方架上艺术的审美认知,既可能是顺时也可能是逆时的。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当代美术价值观并不会完全依照西方艺术史的时间性价值。

  西方现当代美术探索的路向是脱离或超越对现实世界的外部描绘。西方艺术史被分为两个主要情节:一个是瓦萨里情结,另一个是格林伯格情结,这两个情结都是进化论的。瓦萨里把艺术构建为再现的,认为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精微地“征服视觉表象”。当电影证明能够比绘画更好地描绘现实时,这种绘画叙事就终结了。现代主义发轫于提出绘画自身不依据叙事所具有的那些价值,格林伯格根据艺术的识别条件,重新定义了形成绘画艺术与其他所有艺术相区别的独特语言。

  和探索绘画语言自身存在价值不同的另外一条对绘画超越事物外部描写的探索,是对梦幻与心理的寻求。超现实主义深受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影响,致力于探讨人类的先验层面,试图突破符合逻辑与实际现实的观念,把现实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揉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情境。参加过超现实主义展览的意大利画家基里柯曾说,一幅绘画作品必须反映内心最深处的感触,最深处意味着它是我们所不熟悉的,不熟悉就意味着不寻常,不是人们普遍知道的。20世纪西方艺术发展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基里柯所描述的这种“不熟悉”和“荒诞感”。

  再现的理论让人们难以区分视觉上的艺术图像和原物品本身存在何种差异,如果艺术与生活不存在差异,那么,艺术作品就失去了叙事价值,艺术与现实就没有距离了。通过波普,艺术提出了关于其自身存在的真正哲学问题——是什么造成了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作品成功的借助简洁的图像和色彩传达出丰富的寓意,观众能从被消费社会训练出来的直觉中领悟这种带有广告形态的艺术,因为沃霍尔的作品没有设置任何伪装来迷惑受众,其艺术图像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传递。

  质疑和挑战现存的一切艺术评判标准,成为60年代艺术不停变化的重要因素。人们不断追问:谁设定的这些既有标准?是博物馆人、艺术史学家、批评家还是哲学家?艺术的定义随着艺术家作品的更迭而不断改变,艺术最本质的一个特征,就是不停地改变。最关健的是,西方艺术史的演变逻辑并没有包含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知,也即西方艺术史的进化论所研究的对象并未覆盖中国画学的理论,因而中国当代美术价值观既有和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相重叠之处,也存在大量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便形成了当代中国美术价值观既重合于欧美又存在较大差异的地方。

  当代中国美术价值观首先应当解决的是发展观问题,因为相对于欧美当代与科学相关的艺术进化论思维,中国美术的文化发展思想往往呈现“进”与“退”并存的现象,并以中庸作为艺术演进的基本观念。南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说:“迹有巧拙,艺无古今。”在中国人看来,创新并不是衡量艺术优劣最重要的价值规则。作品艺术水准的好坏可能比新旧更重要,所以刘勰提出“艺术无古今”之命题。这个基本论点,也奠定了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观,即艺术发展并不是一味地以进化方式推进,不是一味地认同新的比旧的好,前后演进的时间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一种发散的、综合的甚至是逆向的角度来衡量艺术优劣的价值。譬如,虽然当代中国画在接受西画后发生了许多衡量价值的变化,但中国画最基本的“骨法用笔”“气韵生动”这些仍然没有变,这在西方艺术理论来看也许是不可理解的,但这就是中国文化。对于传统的敬重,从继承出新,这是中国当代美术的基本发展观。

  当代中国美术的基本价值观应包括:对于传统美术的承传与创造的价值观,对于外来美术的借鉴与融合的价值观,对于艺术社会学与本体论的现实主义美术和现代主义美术的价值观,对于大众人文关怀与个体人文关怀的大众美术价值观与当代艺术的价值观。承传与创造是当代中国美术对于艺术发展持有的一种基本态度。这种价值观首先强调中国当代美术对于中外美术传统的延续性,而不是断裂性或叛逆性;其次则是在延续与承传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与创新。

  (本文为《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在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公共教育讲座上的内容摘编,文字由本报记者施晓琴整理)

(编辑:段冉)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