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美术>资讯

毕业展,映现艺术的未来

时间:2013年06月30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冯智军 高素娜 王溪楠
0

  进入6月以来,各大院校的美术生毕业展陆续举办。年年岁岁“展”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学业成绩的汇报,未来道路的选择,学生们在大学里学了什么,未来准备做什么,都集中体现在一年一度的毕业展中。今年的毕业展有哪些变化?各美院对毕业创作有哪些不同要求?如何看待学生一毕业就进入市场的现象?

  日渐开放的毕业展

  在各艺术院校的毕业展中,传统的展示方式主要是集中在各校美术馆举办,而且往往限于场地面积,不得不分专业、分阶段展览。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应届美术学博士毕业生李剑锋说:“今年人大毕业生作品展是分专业进行的,设计、新媒体、油画、国画(含书法)依次分别展出。我认为这样展览专业性更强,但是也存在弊端,因为不同专业的学生作品放在一起展览可以相互交流,了解彼此专业的创作情况,或许能受到一些启发、得到一些灵感;同时,对参观者而言,一次性可以看到艺术学院毕业生创作的全貌,而不用分几次来观看。如果可以分展厅同时展出各个专业的毕业生作品,这样展览效果可能更好。”

  毕业展,是对学生几年学习成绩的展示,也是让社会了解学院教学研究与学术成果的一个窗口。一些专业院校采用了类似艺术节的方式,将毕业展览做成了一次全校的庆典。例如中国美术学院,全院4个一级学科、22个专业、88个专业方向,已经连续4年同时在毕业季展出,展览甚至已经成为杭州城市文化的一个节日。

  对于这种同台展示的方式,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说:“毕业季的集中展览,让各个专业学科之间有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也是形成竞争的一个机制。另外,分批展出难以显现各专业的差别,在同时推出的平台上,各专业的差异性也就显现出来了。”

  而对于展览场所的选择,王赞也结合着历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的情况谈了自己的观点:“学院可以大规模将所有教学场地提供给毕业展,而不是一定要把美术作品放在美术馆、博物馆里。在教学空间里,能够有机地显示出各学院和专业的特色。”

  同样将毕业展办成一场艺术盛会的还有四川美术学院。历时半个月的2013“开放的六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游”活动暨2013届毕业创作、设计展在黄桷坪校区、虎溪校区两个校区同期举办,展出全校2013届1474位本科生和135位研究生的数千件毕业作品。这样的展示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也成为当地市民感受艺术的平台。

  毕业创作越来越受重视

  毕业展展示形式的变化,体现了各院校对毕业创作的重视和对学子的关爱,而学生的作品水准如何才是毕业展成功与否的关键。

  “千里之行”是由中央美术学院发起,全国各大美院共同参与的优秀毕业生作品巡展。作为今年“千里之行——2013《践行》艺术计划”的项目策划之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唐斌对于全国各个院校的毕业创作情况有着更直接的认识。在他看来,一些旧的问题仍然没有实质性改变,比如,众多美院的学生作品有趋同性,各美院学生与老师的作品也有很大的相似性。

  “‘千里之行’每年都会从中央美院扩展到全国9所美术学院,展出作品均为9所美术学院挑选的优秀毕业生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会发现一些作品在题材、关注视角、表现方式上是比较一致的。一方面说明毕业生很关注现实,他们的关注点或兴趣点比较接近。我们也会在展览中猜测参展学生的老师是谁,但毕竟是毕业创作,不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作品,经过了老师的悉心指导,所以在某方面相似也难免。”唐斌说。

  在毕业展的学术把关方面,各学院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但前提都是注重学生的毕业创作质量。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王英健介绍说,对于达不到一定艺术水准的作品,只会录入毕业作品集,而不会予以展出。而且近几年,通过学术上的严格要求,人大艺术学院每年都有不能毕业的学生,这样也促使学生更为重视毕业创作。

  如同学生对毕业展的期待一样,各院校也希望通过毕业展来检验各自的教学实践与成果。今年中国美术学院最突出的展览是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毕业创作,标志着跨媒体艺术学院在经过几年探索后,终于有了新的突破。王赞说:“新媒体专业的作品,虽然办了很多届,但今年的创作尤为注重媒体的表达,有了新层次的思考,展现了新媒体艺术的突飞猛进、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成果,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新媒体时代对传统美术学院办学提出的新挑战。”看了今年的展览,王赞连连称赞:“还是年轻人厉害啊,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王远表示,毕业论文与创作的情况直接体现艺术院校培养人才的“学术”水准,各大学对“学术”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只是冠冕堂皇地说说而已,有的注重“学”,更多的只注重“术”。他建议重“术”轻“学”的学子们,应该认识到艺术不仅仅是个技术活儿,要主动地去研究艺术之“学”,将来才会有所成就。

  缺乏高层次展示平台

  在艺术与市场结合越来越紧密的今天,大学生的毕业创作也成为市场收藏的一个新热点,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年轻学子身上,试图发现下一个市场明星。

  如何看待学生一毕业就进入市场的现象?王英健坦言:“艺术与经济联系在一起,阻止是不可能的,艺术机构介入毕业创作收藏,至少值得尝试。”只是在这个尝试的过程中,需要院校和学生冷静地思考和面对。

  王赞对于大学生进入市场也有着同样的担忧:“学生作品被认可、被收藏,我们很乐意看到,但总体上还是有所担忧——不希望学生的作品马上成为市场追逐的对象。毕业作品刚展出,就马上进入市场,这可能有问题。大学的艺术创作虽然要与市场接轨,但不能被市场牵引着走,更不能因为市场好卖,就迎合市场创作,迷失了自己。高校应该主导艺术的创新方向,去引领社会生活和艺术市场,而不是被艺术市场拉着走。”

  王赞认为,市场认可与学术认定是两个概念。艺术品的社会转化,学校很难完成。他建议可由文化部、教育部来组织一个大规模的毕业展,再推出一些精品,以这种高层次、专业的、有学术认定的方式推向市场,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有好处,而不是短期的市场行为。“让艺术品在学术的层面进行推广,使学生的创作与研究有了后续性的进展,还可以让下一届的学生看到,我的作品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出去,而不是非得追逐市场。现在虽然有‘千里之行’的优秀作品展,但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应届毕业生孟群对今年的毕业展览有着切身的感受。虽然她已经直接被保送为本院研究生,但身边的许多同学仍然希望借助毕业展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也能借此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她希望学校能够对毕业展加大宣传力度,给毕业生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平台。“并且在展览空间上也能做好统筹安排,使不同专业的作品,都能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展示方式,不要办成‘摆地摊’式的大杂烩。”

  众多采访对象认为目前展示交流平台仍然不足,尤其缺少针对毕业生创作的高层次展示平台。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徐勇民说:“每年各高校的毕业展季,如果有一个传媒平台,能更集中、更便捷地展示各专业院校的毕业创作,将会有利于各高校教学成果的交流,也是对目前优秀作品巡展方式的有效补充。”

  唐斌也认为学校要从各方面提供良好的社会平台,让更多的媒介、机构能关注到学生。“中央美院不是要将学生推向市场,而是要培养具有适应市场能力的艺术家或艺术人才,只有自己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才能吸引各种艺术机构对他们进行关注。”

  王赞还提出,艺术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部分,艺术学院的创作如何与社会结合,更好地服务社会,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思考。他说:“目前大学毕业创作的作品,还有很多需要调整的地方。比如题材方面范围很小,很大程度上关注点在于自身,很少真正涉及对社会民生的关注,缺少对广大民众生存状况的表达。比如设计产品,大部分还是关注城市人群生活的产品,而缺乏能应用于老百姓生活的产品设计。眼光要向下看,看看广大人民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产品才能更贴近生活。”

(编辑:黄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