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美术>美术鉴赏

管窥陈树东、李翔油画《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创作

时间:2015年02月04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郭书民
0

《百万雄师过大江》布面油画 480×290cm 2009年 陈树东 李翔

陈树东在《百万雄师过大江》创作中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脍炙人口的壮丽诗篇《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主席欣悉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即兴而作。诗中既写出了革命风暴席卷南京的磅礴气势,展示了人民解放军空前的巨大胜利,也形象地表现了伟大革命家、战略家的胆识和气魄,并以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把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同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向人们昭示了正义的力量必将取得最后胜利这一永恒的真理,虽然至今已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依然盛传不衰,时时读起都觉荡气回肠。毛泽东诗词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诗歌传统的艺术结晶,同时也为新中国的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深厚源泉,产生了近现代美术史上一大批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同样,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一宏大浪漫的题材也不例外,在油画上曾有董希文、在版画上曾有彦涵、在中国画上曾有李可染等大家创作过,留下了耳熟能详的艺术瑰宝。自然,《百万雄师过大江》成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引得众多艺术家竞相投标也就在情理之中。

  历时5年完成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自2009年9月22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以来,迅速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界引起轰动,被誉为“既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也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是以美术作品表现的‘复兴之路’。”组织之细致、投入之巨大为历次主题创作之最,创作力量之强、反映主题之广为新中国美术史之大观,必然也注定使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美术主题创作载入史册。而在102件“大题材、大画面、大制作、大手笔”宏篇巨著中,我们不难发现,由陈树东、李翔创作的以气氛浓烈气势豪纵为特色的、以“群像塑造”为特征独特体格的史诗般巨幅油画《百万雄师过大江》,强烈的视感、诗意的表现、鲜明的风格在战争题材的油画作品中显得异常突出,体现了现实主义多样表现和个性化表现的可能性,是新一轮历史画新思维、新语言的时代印记。同时,该画作带给人们的对久远战争的反思、对艺术创新的思考都远远超出了一件美术作品的本身,呈现了新时代美术宏大叙事的又一精品力作。“在2007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他的选题是`百万雄师过大江'。如何在新的时代找到表现这一题材的切入点,陈树东运用了宏阔的尺幅,以展现千帆竞发的激烈场景,更用了浓郁的色彩,特别是黑与红、黑与白碰触相间的视觉旋律,构成强烈的形式张力,使这一题材有了新款的当代表达。”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范迪安撰文指出,“在当代油画家群体中,陈树东的风格显然是独树一帜的,在雄浑朴茂的风格语言上,他能把控大场景的空间,也能作小幅细微的表述,这说明他在美学形式上已经形成自己的观念,这种观念在他那里是长期酿化的自然结果。而把他的艺术放在中国油画的当代图景中,可以看到他为中国油画的当代形态做出了贡献。”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当代史。美术亦然,伟大的时代理应催生杰出的艺术家,创作出更多的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成功创作恰好地印证了这一道理,甫一推出便引起美术界的普遍好评和广泛关注,并持续发酵到今天。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詹建俊认为,“陈树东在表现重大主题方面,他的语言特点比较突出。他的画有较多的大场面,他不去具体细致地描写,而强调总体的氛围与艺术手法的结合,在似与不似之间。这里面就有艺术的魅力,有艺术家提供给观者的想象空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邵大箴评价,“《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择了用船帆、江浪等强劲有力的线条和浑厚的色调,组成富有动感的构图,突出渡江大军在船民的协助下乘风破浪、势不可挡的气势,用有限的场面反映了这一动人心魄的史诗般的历史事件。在他作品独特的表现性的油画风格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重神韵、重精神的中国写意绘画体系对他艺术创作的影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座谈会上谈到,“同样是《百万雄师过大江》,以前董希文的那幅经典非常写实地描绘红军渡江的决心和斗志,而此次画展中的陈树东、李翔的作品,非常写意,人物与船帆、江水浪涛用大块泼墨完成,营造了很强烈的战争氛围,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场面,但却做到了艺术的真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直言,“如何把历史人物塑造好,把历史事件的精神表达好,又要放得开,是个未尽的课题。这次创作也出了很多好的作品,比如油画《1937.12.南京》、《百万雄师过大江》等都很好。”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苏高礼指出,“历史题材是用现代人的眼观恢复历史面貌,这是一个很难的课题。陈树东的军事绘画做得很好。他没有具体去刻画历史人物的着装、工具等,而用了一种理想性概括性的方式去描写历史的场景和面貌,省略了具体的细节却捕捉到了一些重要的特点。他的作品表现的是一种氛围,当然这要依靠观念的塑造去体现,有鲜明的氛围感。画家会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然后将现实的影响和历史结合起来进行创作。在他的画面里,不管是场面还是人物,都给人一种壮美的感觉,很有精神面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主任李延洲坦言,“在表现手法方面树东接近表现性与表现手法之间,没有超出架上具象,但是不属于写实,也不属于完全的表现主义。我所庆幸的是,这条艰难的路由于他的热爱而闯出来了。”《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理论研讨会上分析,“写实主义应该说是我们这次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的主流,当然这种主流里面又融进了很多当代创作的成果。像《百万雄师过大江》,几乎完全用的是表现主义的手法。我觉得这样的作品出现,都带有这个时代的审美特征。”并就其艺术手法进一步诠释:“《百万雄师过大江》这样一个题材是非常难处理的,如完全写实,这里有很多的帆布可能画的劲头很对,但是整体的气势出不来,就是说这种作品很难进入一种历史。所以我觉得树东的作品最好的,就是借助于图像能够把我们带入历史。但是你仔细看他的作品,你会发现里面那些人物刻画是一种粗犷、写意的做法,甚至我们可以感受到像珂勒惠支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我们在西方近现代的作品里面可以找得到。但是这样的一些艺术的观念,真正中国家画能够表现中国的历史、人物、故事的时候,真正需要艺术家的创造。所以我们除了解读表现主义,解读它对图像的吸收,还要看到它必然会吸收中国的写意的方法,或者意象的方法,他的这种所表现的手法,跟蒙克的作品,包括跟基弗的作品并不完全一样,表现了一种生命的张扬。”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执行主编殷双喜觉得,“ 陈树东他的画能一下子被记住,就体现了画本身很有意思。 陈树东更多地描绘的是一种历史氛围,一种历史的回响。如同交响乐与大合唱,你听到的是一种旋律和声音,而歌词并不清楚,他并不是把歌词唱给你听。我的感受是艺术家用油画描绘出一种历史的声音,在这方面它就跟音乐有关系,是对历史画做了一定程度的抽象和提炼,要画出历史的味道或者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余丁讲到:“在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当中,《百万雄师过大江》当时印象非常深刻。表现历史题材的创作像这样表现的手法和创作其实不乏其人,当然包括中国美院有一批这样的作品,但是这件作品我觉得可能在整个的图像的解构上面更加的深入。其他的一些历史题材的东西,我们还是没有完全脱离具象,没有完全脱离图片,但是这个作品更加深入的注重了语言的表达。”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徐虹点评:“他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效果宏伟,画面大量采用直线结构,表现一种排山倒海的英雄主义气势。画面酣畅痛快而又沉重,通过厚涂的肌理变化获得斑驳色彩凝重的效果,又有粗犷的苦涩味。这表明他对战争的态度和看法是多层面多角度的,他的作品让人难以忘怀,并不仅仅是势如破竹的所向披靡,还有浓厚的悲壮意味,在胜利的欢歌中还渗透着汗水和眼泪。”江苏省美术馆研究馆员马增鸿也通过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随感例证《中国历史画的新突破》:“陈树东、李翔合作的《百万雄师过大江》,以大写意的笔触和色彩恰如其分地创造出群帆竞发、雷霆万钧的时代氛围,撼人心魄。”等等。作为新时期致力于历史题材创作的艺术家,陈树东在视野和信息方面显然已经有了很大超越,他身上不仅有传统军事历史画创作的脉络和烙印,而且也渗透和融入了当代艺术观念、创作形态的积极影响,他找到了一种具有个性特征的表述历史的艺术形式,作品所彰显的表现性、写意性语汇,是内力的爆发,精神的升腾,充满意味和力量,有一种沉淀之后的纯粹与凝重。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在我看是极有远见的一件事,它的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显出它的价值。”陈树东直言,怎么画如何才能艺术的再现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一重大战役呢? 他认为,历史的真实是大背景,画家的人生观是切入点,表现画家的艺术追求,这才是历史画的价值所在。为此,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图像、文字、照片等,并赴长江沿岸、苏州一带沿线寻找素材。“回忆起渡江战役的场面,最激动人心的是渡江战役当晚。战斗刚开始,解放军渡江是悄悄地过,敌人察觉之后就用飞机不断轰炸,炸弹掉进长江,水柱冲天。渡过江的解放军战士回头一看,场面特别壮观,江面上布满了大船小船,信号弹的光亮和水柱连成一片。”根据渡江老战士的这般描述,他和李翔最终选定展现这最有代表性的解放军夜间横渡长江、千帆万浆势不可挡的历史瞬间。这样,经过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艺术委员会严格审查和多次筛选,《百万雄师过大江》从1000多位参选者中脱颖而出。“我先后画了多幅构图,从精神表达到画面色彩、结构、形式安排等具体表现手法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最终确定表现手法以大场景为主。”针对在以往的历史画创作中,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历史画理解为“真实的表现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相当一部分画家为了追求“历史的真实”而不惜压制艺术上的探索的教训,陈树东以为,如果把这种做法推向极端,艺术本身就失去了自己的特点和存在的依据,而完全成为历史的图解,正如当年林风眠批评的那样。“《百万雄师过大江》采用“写意”的方式来表现历史再现战争画面,摆脱就事论事的局限,避免简单的歌颂和记录,将战争作为一个严肃的主题上升到人性的高度。”陈树东、李翔达成共识,“我们将逐渐把历史画创作中心从“历史真实”转移到“艺术真实”上来,希望《百万雄师过大江》这幅作品不完全是靠它所再现的历史事件来感动观众,而是通过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染力来触动观众的灵魂,引发人们的思考。”怎样在画面中实现一种斑驳、遥远、模糊的直感,呈现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和穿透力的视觉效果?“《百万雄师过大江》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画面“斑斑驳驳”,近看像抽象主义,稍远看是表现主义,更远看则为写实主义。”李翔在作品杀青后面对记者采访如是说。于是,他们在坚持“写实”的基础上借鉴表现主义的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自身内心感受和审美追求,通过以轻松的笔触追求跳动的节奏和律动感,笔触与笔触之间以自然的衔接方式呈现颜料的厚重感、材质感,以及以整体的走势创造一种雄浑粗犷的力量感,以此作为画面的个性化符号语言。为表现出更好的精神性、历史感和粗犷雄浑的力度、深沉厚重的宏大画面效果,他在油画语言、绘画材料、画面结构关系及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主要突出“百万雄师”的气势。他从画面整体出发安排画面形象,强化明确的画面结构特征,使构图具有一种坚不可摧的稳定感和牢固感。在这个总的审美取向支配下,为避免形象的刻画和过于拘谨细致,刻意降低了人物在构图中的分量,而把当时战争的符号,如船帆、水浪、做为主体形象。为走出以往传统的战争历史画创作往往是突出典型形象或人物造型的固有模式,他们在人物表现上实现了由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向普通形象的转化,并创造性地提出将普通人物形象模糊化的表现形式,以形象模糊化的“小人物”来反映这一重大题材。因此,在作品的表现中,以整体力量感的营造而故意削弱个体形象,甚至因笔触和材质美感而掩盖或模糊他们的具体形象。当然,任何优秀的技巧,都创造不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因为艺术作品不是艺术技巧的产物,而是艺术精神的样式。正是因为这种艺术精神的指向性,使这个作品更加深刻地反映出千千万万普通士兵的平凡而伟大,对这种以往国家主题性重大美术创作中所没有出现过的表现形式,一开始就得到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艺术委员会的首肯。“他有纯绘画的东西,比一般的那种图解一个历史的走的更远,我觉得他比同类的历史画要高出一块。”正如《中国油画》执行主编王琨所说,“除了历史事件以外,他的作品在绘画语言上有很多探索,有非常强烈的令人绘画语言,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超越了历史画。”这样,如此投入,反复打磨,一画就是数年。“《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一主题的创作,我有一个长时间艰苦的探索过程。”总结梳理这幅巨作时陈树东说。由此,纵观《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创作之路,我们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出,他们对历史主题的学习、理解、思考、发现,到艺术的过滤、归纳、凝练、概括、表现都始终贯穿到整体创作的全过程。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画引来万人赏。《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推出同样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强烈共鸣。中国文化报记者高素娜探班《百万雄师过大江》先期创作时写道:“初见陈树东、李翔创作的《百万雄师过大江》草图,场面的恢弘让人慨叹,历史仿佛瞬间定格,但细细品味,画面又充满律动感。”上海证券报记者林子沿着新中国主题性创作脉络类比梳理:“细心留意不难发现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展上很多题材都似曾相识,《百万雄师过大江》、《地道战》、《井岗会师》等,这些在上世纪50、60年代,由当时最为卓越的美术家创作,已在新中国美术史上成为经典的作品题材,如今再次出现在观众面前,两代美术家在不同时空对同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诠释,无论从历史的切入点、还是画面形式语言来看都已呈现明显的差异。如果说,老一代美术家是带着激情与信仰在描绘他们深爱的祖国和伟大领袖的话,那么当代美术家更多关注的是历史的反思和画面形式语言的探索”。深圳商报记者梁瑛在专题新闻《巨大画作引发惊叹思考》中感叹,“陈树东、李翔的《百万雄师过大江》采用了很粗放的笔法表现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些都是今天才会出现的、具有个性美的表现历史题材的新绘画语言。从这一点来说,无疑是填补了美术史的空白。”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最终是要人看的,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其最好的作品应该是雅俗共赏,不仅行家看得清,老百姓也看得懂,巨幅油画《百万雄师过大江》就做到了这点。陈树东用特殊的情感气氛表现历史,使观众通过气氛的感染而联想历史的进程和历史中的人,由此导向历史判断,是一种既保持现实距离,又体现“风骨”的路径,非常有感觉的把握住了中国历史情境中的广阔与激昂,写意性的表现、民族风的表达,与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我国艺术的传统写意精神不谋而合殊途同归,“出人意外”却又“入人意中”。有一观众撰文博客《观<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有感》:“油画作品《百万雄师过大江》我认为是最好的一幅画,好就好在十分耐看。猛一看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细看则内容多多,千姿百态,显示了作者的才气。”南京一观众在网络日记中亦发同感:“一幅《百万雄师过大江》油画特点很浓,真格叫`近看鬼打架'。近处只看见色彩乱抹,斑驳混杂,而远看却大不一样,只见浪潮汹涌,千帆竞发,百万战士,冒着弹雨,奋勇横渡。”另一博友对此大发感慨:“《百万雄师过大江》几乎可以算是一幅`抽象画'。没一点细节的雕琢,大色块大笔触重叠迭堆,如山石崩塌江水迸溅……这就够了。战争,血肉横飞的奏鸣曲。”还有一观众在参观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巡展后写道:“画作巨大,震撼力强。特别是涉及历史事件的画面,人物众多,各具特色。当你站在一幅巨大的画幅前,如《百万雄师过大江》、《义勇军进行曲》等,面对那宏大的历史场面,看着那些比真人还要高大的历史人物的壮丽、雄强或沉郁表情时,心灵上就会受到强烈地震撼。”而又一名网友也撰文《历史的诉说——记中国美术錧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坦诚己见:“炮弹掀起的水柱和飞溅的浪花把我们带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万船齐发,樯帆林立,组成了具有排山倒海之势的群像,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突出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英雄主义气概。”如此等等,不一而举,人们对《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钦佩之感和喜爱之情可见一斑。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篇,通过艺术的形式反映了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为民族和国家奉献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历史不需要用来计算,遥远其实并不永远。试想,当我们去回忆和追溯战争的时候,还能记起多少当中牺牲的战士?他们没有留下任何图录的记载甚至没有留下名字,但他们的英雄壮举、这个事件的影响却给我们当代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岁岁年年,年年月月,长久的追忆。陈树东、李翔创作的《百万雄师过大江》以当代人的这种视角和艺术发展的方位去看待历史,成功地把一种艺术形式表现成为一段历史,无疑对当下主流美术创作、尤其是对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有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和启示借鉴意义。

(编辑:孙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