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美术>美术人物

笔端动处松生风——黎雄才国画《长青不老松》赏析

时间:2013年01月2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马汉跃(北京大学文化与品牌战略研究所所长)

长青不老松(局部)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黎雄才晚年创作的巨幅山水画《长青不老松》体现了“黎家山水”的典型特征。近景的几棵高大的松树构成画面的主体,也许是适应尺寸巨大的横幅(高1.5米,长8米)需要,这些松树的构图多截取上部,最大的一棵松树的树冠延伸到画面以外,造成了顶天立地的豪壮气势。松树的结构造型来源于写生的画稿,而不是复制程式化的图样,树干伟岸挺拔,枝条盘曲虬劲,针叶繁密,墨色浓重。画家为了打破浓重墨色的单调沉闷,在松树枝叶上罩染花青,点缀鲜丽的石青、石绿和朱砂碎点,增加了装饰的色彩和活泼的生气。中景倾泻的瀑布、嶙峋的山石和丛生的松树墨色浓淡适中,山石的设色略带小青绿山水的色调,与近景的松树互相衬托呼应。远景的山峰墨色渐次浅淡,更兼云雾飘渺,大片留白,使远景、中景、近景的空间层次分明,形成虚实相生的诗的意境。画家没有简单挪用西画的焦点透视和明暗光影,而是早已把西画的元素不露痕迹地融合在中国画的“三远”透视和笔情墨趣当中。整个画面节奏起伏变化非常丰富而又非常协调,习习谷风,落落长松,淙淙流泉,冉冉白云,犹如一曲水墨与色彩的交响乐章。

  徐恩存(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中心研究员、中国民族画院副院长)

  黎雄才是我国当代杰出的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当代岭南画派一代宗师,专攻山水,兼写花鸟,其山水别具风韵、气象清峻、淋漓润泽、自成格体,独创“黎家山水”,以自己的艺术书写了中国山水画史的重要篇章。作于上世纪末期的巨幅中国画《长青不老松》,是黎雄才晚年的扛鼎力作,作品雄浑完整、气息清凛、境界深邃、元气流贯、苍润蓊郁、洒脱灵动,体现了一代宗师“折衷中西、融会古今”的包容性,以及坦荡胸怀和艺术风范。

  《长青不老松》呈宽幅全景式构图,左侧一棵巨大苍松,枝干如虬,叶如华盖,色重墨浓,森然荫幽,成为支撑全画的主体形象,并依次展开山水、树木等意象元素。显然,《长青不老松》仍以中国画传统理念与法则为基点,兼容了西画、东洋画的色彩、空间处理手法,画面既有笔墨,又有墨色结合的渲染,以及写实手法在写意形式中的渗透与介入,近景的苍松、中景的山崖与瀑布、远景的起伏山峦,构成“三远”的艺术景观。

  黎雄才承继了岭南画派重写实与关注现实的艺术理念与风格,《长青不老松》就是典型代表之作,画家笔下的巨松、山崖、瀑布与云烟、雨雾等,都洋溢着感性生动的生命活力,又体现出一种焕发着时代精神的郁勃生机。

  朱虹子(中国艺术报社副社长)

  黎雄才在山水画创作上有3个重要艺术特征。一是坚持以写生为主,注重生活蒙养。他笔下的山川景物皆有来源,虽常常搬运山川,却总能给人一种很似曾相识的感觉,代表作《武汉防汛图卷》《峨眉洗象池》等更是直接源于实景写生。黎雄才一生对写生倾注了巨大心血,可以说在他蜚声国内外的名作中,所有的山、水、松树都是在写生稿中提取、提炼出来的。二是注重“挥写”之趣,用笔骨力强健潇洒,用墨用色浓郁朦胧,形成了独有的笔墨趣味。这一方面得益于他对宋元传统的心追手摹,更得益于他善于仔细观察、领悟大自然的精妙和多姿,自然之美滋养了他的笔墨情趣。他注重糅合厚实的青绿和粗笔深墨,晚岁时常常在墨稿上再敷以石青和石绿,颜色混合使用,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突出表现一种幽光(与李可染黑中透亮的逆光境界各有千秋),因而画面弥漫着氤氲的笔墨气象,古未有之。

  构图清新、章法奇特是黎雄才作品的另一个艺术特质,这在他以松树、松石为主体的绘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统山水画中原本属于基本构件的树石,常常被他放大强化,构成一种以树石为主体的作品,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面貌。这种构图法则和黎雄才一直重视研究继承传统绘画中笔墨浑厚雄强的正大气象是一致的,也为他表现这种笔墨美学提供了得力的载体。创作于1984年的《长青不老松》,就是突出放大了主体的松树,把传统的松荫图式、松石图式和山水画构图结合,发展为一种气象万千的松景山水图式。该画前景巨松浓荫,从左向右铺陈,3棵生机勃勃的苍松占据大半幅画面,郁郁葱葱,意态高华,用笔气势豪放,用墨用色如洪钟交响,令人荡气回肠;瀑布、远山成为画面隐约其现的背景,迷蒙缭绕,意象悠远;中景山崖、松丛间一派生机则是实写,让人如临其境,读来情趣盎然。黎雄才山水画中之松一直广受人民群众喜爱,被誉为“黎家山水黎家松”,在当代画坛可谓独树一帜,“黎家松”作品以其特有的构图、宏大的气势,清旷绝俗,烟云氤氲,开创了我国山水画的新境界。

  铁付德(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黎雄才擅长山水,他的画作气势恢宏、底蕴深厚、意境融切、风貌独特。他尤其情有独钟坚韧顽强的松树,万余画作,松树占据五分之一。他画笔下的松树,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山水画方面,他在日本取法的“朦胧体”风格,延续到回国后,成功地糅合了传统与日本画法。他这种新作风,既有笔墨,又有渲染,同时还能表现景色的远近和空气的灵动。但黎雄才往后的道路上,却喜欢用强有力的笔法来挥洒。他强于用变化多端的笔墨来营造各种艺术效果。

  《长青不老松》创作于1984年。群山之间,峰峦叠嶂,远处的山峰被薄雾笼罩,淡墨勾画出的山峰轮廓,似隐似现。放眼望去,给人一种辽阔的空间感。画面左侧,飞瀑直下,线条虽简,却有动感,似能听到瀑布与岩石的撞击。近景看去,作者用了更大的幅面,重墨描绘松树的苍劲。由近至远透视过去,作者选取的是松树的上部,给人以松树似与山峰齐眉的感觉。这种角度,这种取景,使读者对松树的全貌、松树所居的位置产生遐想。整体画面浓淡适宜、远近平衡、动静协调、繁简恰当,有一种长卷之美。画如其人,读此画,不仅能感受到松树正直、朴素、坚强的品质,更能感受到作者在画中融入的情感,在表现松树长青、不老、坚强品质的同时,也折射出自身高洁的品质。

  马啸(中国国家画院画家)

  《长青不老松》打动我们的一个重要而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其恢宏的气势。任何人站到《长青不老松》面前,都会被它所震撼。这不仅仅是因为其尺幅或所绘景物的巨大,更因为作品的笔墨里面充满着一种强大的力量——壮硕的线条、密集而又黑亮的松枝、奔涌不息的水瀑……像一首无声的交响乐回荡在我们心间。所以,在我看来,《长青不老松》不是一件单个的作品,而是一个集合体——艺术的、情感的集合体,我们能目睹山川的峻拔、云雾的飘渺,又能听到松风的回响、流泉的激荡,有形无形、有声无声均汇聚于此,构成自然的诗章。

  此外,《长青不老松》又是一件充满了作者个性魅力的作品。黎雄才的山水画在学术界有“黎家山水”之称,因为他形成了一套独具个人色彩的笔墨语言,这种语言在本件作品中也体现得极为充分。《长青不老松》的主要景物是山(近处的山崖和远处的山峦)、树(3棵大松树)、水(瀑布)。其中,山全由中国山水画传统方式画就,勾勒、皴、擦、点、染一应俱全,笔墨沉雄,从中我们能充分体味到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瀑布借鉴了西画(如油画或水粉)技法,纯净而具质感;树则采用作者自己的方法,用墨浓重,松枝密集,整个树成一个乌黑的团块,密不透风,看似完全不符合中国画所应具备的疏密、虚实、聚散关系,但如果我们从整体看,却又毫无壅塞感,因为作者在树的周边创造了颇多的虚空——水的透明与纯净、云气的虚白、远山的悠寂、山崖的层次。如此一来,这些原来看似过于密集的松树成了全篇的一个强音符,强化了作品的节奏与韵律,自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编辑:韩雪竹)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