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民间文艺>民间人物画卷

美丽苏绣

时间:2011年07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罗杨
0

姚建萍苏绣艺术精品——猕猴(绣种:细乱针)

姚建萍苏绣艺术精品——锦绣前程(锦鸡)(稿件来源:华嵒[清代] 绣种:细乱针)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据《尚书》记载,4000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了“衣画而裳绣”,周代时又有了“绣缋共职”的记载。至明清时期,宫廷刺绣的规模已经十分浩大,民间刺绣更是蓬勃发展,各地的刺绣风格迥异、特色鲜明,并先后产生了以苏绣、粤绣、湘绣、蜀绣为代表的“四大名绣”,而苏绣则首屈一指。

    苏绣源远流长,在宋代已具相当规模,出现了绣衣坊、绣花弄、滚绣坊、绣绒巷等集中生产刺绣的坊巷,明代苏绣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影响广泛。至清代苏绣达到鼎盛,当时的皇室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民间的刺绣更是丰富多彩,风行各地。在苏绣发展的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清末时的刺绣大师沈寿首创“仿真绣”,民国年间杨守玉始创“乱针绣”,饮誉中外,缔造了苏绣的一代辉煌。当代的苏绣已不再拘泥于绣制古代书画,而是以精湛的技艺与设计巧思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改革开放后,传统苏绣生产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出现了苏绣工艺传承后继乏人的境况,使传统技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是这样一个市场激烈竞争的年代,在苏绣艺术之乡,苏州镇湖的姚建萍脱颖而出,扛起了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旗帜。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镇湖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自古以来绣女成群,有“户户有棚架,家家会刺绣”的传说。姚建萍在这片苏绣的艺术天地里成长,八岁就跟着母亲拿起了绣针。她的刺绣既体现出苏绣“精、细、雅、洁”的独特艺术风格,也融入了苏州文化的丰厚底蕴;她的刺绣作品仿佛有一双灵动的手,抚摩着观赏者的心;她绣出的作品仿佛花能生香、鸟能鸣唱、水能流淌、虎能跑跳、人能传神;她的刺绣作品使观赏者能进入到更高的层次去展开丰富的联想,领略和体味苏绣的迷人神韵。

    近期在上海美术馆展出了姚建萍及其团队近20年创作的一大批苏绣艺术精品,其中有成功搭载返回式卫星的苏绣长卷《我爱中华》,根据著名摄影家焦尔乔·洛迪作品创作的《沉思》,根据著名画家罗中立《父亲》而创作的同名作品,根据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蒙娜丽莎》而创作的同名作品。还有为跨世纪专题策划、专题原创的大型苏绣《世纪和平——百鸽图》,有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题策划、专题原创的大型苏绣《江山如此多娇》。特别是大型苏绣《富春山居图》合璧卷为绣制完成后的第一次展出,既跨越了600多年的时空完成了今人与古人的对接,又跨越了海峡两岸完成了两岸间同胞的沟通。作品封针时,温家宝总理办公室专门打来电话表示祝贺,凸显出这幅作品的深远现实意义。

    每一个刺绣艺术家的诞生都有一个孕育的过程,每一件刺绣精品的形成都蕴含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姚建萍是用心力、用真诚从事着刺绣,用丰富的色彩、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刺绣的艺术世界。她能把一根丝线劈成64根,极为精准地表现小动物的每一根毫毛,描绘出人物的每一片肌肤,在杂乱的线里理出缜密的思路,剔除俗艳和奇巧,表现出淡雅纤丽的风采,方寸间运针和用线都处处凝聚着她的思考与追求,处处显现出一种境界与精神。衷心祝愿姚建萍把传承弘扬苏绣的大旗扛下去,用更多精美绝伦的精品展现苏绣的美,以孜孜不倦的追求昭示生命的真。

    (罗杨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编辑:晓婧)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