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民间文艺>资讯

新时代民间文艺如何传承发展?看这璀璨民间!

时间:2024年06月22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白安琪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文化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6月20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中国民协主办的新时代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研讨会举办。民间文艺工作者们如何在新的起点上赓续传统、开拓创新,为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答案就在民间!

  在民间,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故事、说唱、俗语、神话、长诗……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间文学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在欢欣鼓舞的节日里,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传唱着古老的生活智慧与情操追求,这不仅是地域文化的宝贵财富,更是一个民族镌刻在血脉之中的文化记忆。

  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发展成为核心任务。为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中国文联牵头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落实“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和“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对古往今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进行系统化的收集与传播,为民间的口头文学、工艺经验建档存录,立言存志。

  其中,《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在全面搜集整理中国民间文学文本及融会贯通民间文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甄选出版中国民间文学的原创文献,为中华民族保留弥足珍贵的文化记忆,留存代代共享的民间文学大系。《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系统辑录和整理长期处于散佚状态的民间工艺,填补我国在民间文艺集成编纂方面的空白。这是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层面推进民间工艺的传承和转化,从而在文化传承、工艺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民协几代文艺家展开的抢救民歌运动、编辑出版三套‘集成’,开展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两大工程,都在于知识精英与民间民众联合,学术研究与生活传承结合,文化传播与传承契合,保留民间文艺最宝贵的种子,使之在新的时代生活、新的代际人群中绽放美的光彩。”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表示,对于传统民间文艺资源的抢救发掘、对于民间文艺变迁发展的研究以及一系列传承传播活动,必须深刻地、实时地以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核心,明确保护、研究与创作实践的根本内核,一以贯之地传承和构建具有突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华文明,使发展中的民间文艺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极富生机和活力的组成部分。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王锦强分享了自己在从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工作过程中的思考与感受。他认为,学术研究传承发展首先要把新时代的理念认知结合起来。“我认为传承发展能不断比较过去、现在形态下自身发展以及自然变化,因此我提出大系出版动态开放——将每一个概述写清楚、讲明白。只有概念搞清楚才能凝聚共识,形成目标导向,从而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撑,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盛世修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从抢救保护到传承传播,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以扎实的民间文艺实践保持和激发民族民间关于生活之美的不懈追求与创造活力,使民间文艺有传统、有生活,接地气、再发展。

  在民间,感中华文明创新活力

  陈列于中华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凝结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智慧与精神力量,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粹美阐释。

  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多样性显得尤为可贵,维系着文化多样性根基的传统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新老交替、传承与发展、现代化转型的挑战。“非遗”火遍全球,中国民间文化也随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看来,“过去的‘现代’就是当下的传统,而当下的传统也将成为未来的‘过往’。传统文化就是在一代代传承者的不断弘扬与发展中延续至今、繁荣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传承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祖辈传到自己手里的技艺技能,也决定了这个项目的存续和发展。”新时代,民间文艺的研究整理进一步向实践应用拓展,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建设完善田野作业的学术方法体系,使理论研究的成果不仅成为保护实践的方法支持,而且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建构的核心推动力。

  据中国民协副主席邱运华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从业人员接受过现代美术和现代设计的教育,使得他们的创作表现出与传统手艺不同的新风貌。

 

朱炳仁铜艺文创

吴元新“元新蓝”蓝印花布文创

姚建萍“姚绣”文创

  朱炳仁铜艺、吴元新“元新蓝”、姚建萍“姚绣”、吴尧辉《春夏秋冬系列》(黄杨木雕)……传统手工艺吸收现代艺术成果和当代文化趣味,设计创作出新的文创作品,不断取得转化创新成果。

  民间工艺的研究进一步赋能“国风”设计,阐释发掘民间工艺在视觉形态、工艺经验、风格上的特色,促使其进一步转化为国风设计的形态语言、风格韵味,成为时尚潮牌、生活潮流的文化表达。不少具有标识意义的民间工艺资源经过充分地发掘整理、研究阐释,正在带动一方产业,或形成品牌的跨界联合,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IP”。

  在民间,悟中华文明丰富内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新要求,为在世界民族之林充分彰显文化主体性、谱写中华文明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汇,需要我们运用辩证思维全面系统地把握其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内涵。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的内在要求,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粮的现实需要。

  民间文艺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中国民协副主席、黑龙江省民协主席郭崇林认为,民间文艺整体性、系统性地保护,尤其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从人才培养、品牌建设、社会服务入手,在构建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工程建设上下功夫,从而为现代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文明命运共同体作出民间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民间文艺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人才、专业团队的传承接续、不断发展,还需要最广大的社会群体的自觉自信与关注参与;民间文艺的传承不仅需要专业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网络时代“Z世代”、广大青年群体的共同助力。

  对此,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表示,时代要求我们跟上信息传播、获取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脚步。当前,网络时代,手机、电脑已成为年轻人交往、生活的主要空间,民间艺术要得到传承和发展,一定要走到年轻人最多的网络空间里,让“青春遇见戏”,让民间艺术的传艺人收获年轻的“粉丝”。网络传播“内容为王”,需要下大力气改进文风,贴近网友、贴近实际生活,找到网友热切关注的“燃点”。

中国民协“山花英才”培育计划:全国香包艺术传承与创新高级研修班

我们的节日·2024广东潮汕端午民俗文化调研交流活动

  此外,近年来,为切实加强文化传承,续写生活史诗,续传匠心文脉,中国民协在全国各地举办多种形式的“传承人培训班”,各地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的专题性传承人培训活动持续开展。同时,积极推动参与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中小学“非遗进校园”,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一系列由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构建民间文艺的美育体系,发挥民间文艺美化生活、滋养人心、润物无声的作用。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在新征程上,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必将深入扎根于生活的田野,投入时代的奋斗,从民间文艺的抢救保护、研究整理、守护培育之路向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境界提升、向美好生活的广阔征途前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民间文艺贡献!

(编辑:于欣悦)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