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民间文艺>资讯

产业化时代,农民画将向何处去

时间:2013年01月23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焦雯 杨涵
0

正是这支笔,绘出了丰爱东一家的美好生活 

  一位优秀的农民画家,却被生活所累,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全年不休。他说,这样超时工作是因为农民画的价格总是提不上去。如今,大量农民画家正在不断流失;与城里人无差别的“农民们”,已经很难创作出真正的农民画。

  见到丰爱东,是在天津市北辰区一座普通的居民楼里。个子高高、身材敦实的丰爱东,看上去不像农民,当然,也不像人们印象中的艺术家。如果不是那些挂在墙上、摆在工作台上的画作,记者很难看出,在这位看似普通的中年男人头脑中,现实竟有着如此丰富瑰丽的投射。其手腕上拇指大小、令人惊异的老茧,则极其直观地阐释出绘画对他人生的意义。

  丰爱东所在的天津北辰区,1988年即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当地农民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北辰百余位仍坚持创作的农民画家中,丰爱东是唯一一位全职在家作画的,也是创作能力较强的一位。他的作品曾多次在全国农民画大赛和全国现代民间绘画作品展中拔得头筹,还曾入选奥运美展。

  “画画的、买画的都少了” 

  “从17岁画到现在,30年了。”一谈到画,丰爱东便连珠炮似的打开了话匣子。在津郊农村长大的丰爱东,从小便沉浸在民俗文化的氛围中。剪纸、刺绣、连环画,至今仍是他儿时最深刻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农民画刚刚在北辰兴起时,丰爱东就在文化馆老师的辅导下,加入了农民画家的行列,并迅速成长为骨干作者。起初,丰爱东白天干临时工,晚上画农民画,放在文化馆代卖,后来干脆辞职回家专心画画。“那时候上一天班挣4块钱,在农村干一天力气活给6块,可卖一张画就能赚40块钱。”正是在这种高收入的吸引下,当地的民工、警察甚至医生都纷纷前往文化馆参加培训,开始执笔创作农民画。

  “买画的大部分是外国人,那时刚改革开放,他们对中国的一切都很好奇,尤其是这种画比较有特色,很中国、很民俗。”丰爱东说,据他所知,最鼎盛时期,全国有150多个地方在画农民画,作者达上万人,仅北辰就有600多位农民画家。

  “现在,画画的、买画的都少了,北辰就剩100多人在画,而且还是抽空才画。”提起自己的现状,丰爱东有些惆怅:“以前大家在文化馆的带领下,还可以一起学画、交流,现在大部分人都是自己画、自己卖,连个讨论创作的人也找不到。”

  尽管农民画销售一度遭遇寒流,但丰爱东的作品因为想象独特、绘制精细且价格不高,一直受到外国买主青睐。有时丰爱东甚至会因为同行的退出而自责:“可能也怪我,我太爱画画了,画卖得又好,把人家的积极性给打击了。以前有些人仿我的画,我挺生气的,觉得你有本事自己画啊,现在也不那么计较了,大家都是为了生活,乡里乡亲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